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标准答案”之弊

2021-04-22 来源:易榕旅网


“标准答案”之弊

一次,我在讲到信息技术课算法部分难度相对较大的循环结构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循环嵌套的概念,布置了课后家庭作业。收回作业后,我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批改了学生的作业。有一名学生拿到作业后来找我,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而我对他的批改有误。是真的吗?难道我的标准答案有误?我随后在程序里实践了这位学生的代码,发现这位学生的思路虽不同于一般思路,但经过小小改动,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我给作业重新打了分数和等级。这虽说是一件小事,但对我的触动很深:当教师的定势思维和学生的多元创新思维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依据着标准答案来批改学生作业、批改试卷、给学生打分、评判课上的提问回答,似乎是长久以来,大多数教师的普遍做法。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没有标准答案,课还怎么上?作业还怎么批改?考试如何给分?可是,正是这样或那样的标准答案,锁住了教师的手脚,框住了教师的思路,限制了教师的视野,禁锢了教师的思想,让教师陷入思维定势的窠臼。

新课程改革中,一直在谈创新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有些教师自身的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却仍然受着传统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做法。标准答案就是之一。曾耳闻这样一个事例。有位教师出了一道习题问小学生:雪化了变成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变成水。教师一一给了满分。只有一名学生写的是“变成春天”。教师却打了零分。试想,思维本身陷入定势,处处以标准答案为评判依据的教师,怎会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当有人问爱因斯坦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贡献时,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探索问题罢了。”可见,能多质疑、能批判、能积极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我的故事中这位学生也是一个爱存疑的孩子。他拿到我

批改后的作业,没有因迷信教师权威而默认自己的“错误”,而是主动来找我,要问个究竟。正是他的这份勇气和执着、这份求证的决心,为他的解题思路讨回了“公道”,也让我看到他思维的另辟蹊径。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符合标准的知识容器。学生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他们的解题思路常常会出乎教师的预设,超出所谓的“标准答案”。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避免思维定势呢?

首先,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自满的人往往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喜欢抱着“标准答案”不放。教师若不善于学习,不屑于提高,自然就发现不了学生的创新点。即便看见了学生的创新,受本身专业水平的限制,也无法给出正确的评价和恰当的引导。

其次,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下否定结论,要善于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再次,教师也要多问。批改作业时,给出评价时,不能单纯地以“标准答案”为参照,而是要停下来多想一想:他的思路行不行得通呢?他的做法是不是同样也可以达到目的呢?教师思维的一次短暂停留,也许就能实现学生的一次小小探索。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为了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多元创新,教师必须抛开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标准答案”,不照搬“标准答案”,不迷信“标准答案”。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