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法中的情势变更原则
温培财
摘
要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利益平衡的工具,在民法范畴中有其应有的地位,但我国现行合同法中并没有确立该原则。本
文从法理和现实的角度,通过对情势变更原则的概念、构成要件等的探究,结合国内的现实情况,对该原则的适用意义以及与若干法律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完善这一原则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
情势变更
历史沿革
构成要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081-02
不可抗力,还包括意外事件或者是其他事由。其实情势变更和不可抗力从形式逻辑上将有交叉重合的地方,交叉点是导致合同当事人履行不可能。情势变更包括不可抗力,不可抗力只作为情势变更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存在,根据法理学中特别优于一般的原则,我们可分辨出二者的特殊性。若二者所遇之的情况发生竞合,不可抗力作为特殊情况被符合后,将首先予以适用,此时则不需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相关一般规定。由此可见,情势变更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是常说的不可抗力,即合同的履行变得不具有可能性;二是合同可以继续履行但如果继续履行的话,则显示公平,所以说,不可抗力包含于情势变更原则之中,仅是情势变更的一种特殊形态。
所谓不可抗力,依据《合同法》第117条第二款的规定:“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病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也就是说不可抗力是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适当履行的客观现象。一般来说,不可抗力包括三类:(1)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海啸等。(2)政府行为。如政府颁布封锁禁运法律,导致合同的不能履行。(3)社会异常事件。主要指阻碍合同履行的一些偶发事件,如战争、罢工、骚乱等。尽管这些事件仍属社会中的人为的行为,但对于合同当事人来说,在签订合同时,是无法预见的,事件发生后,当事人也是无法避免和克服的。因而,也应作为不可抗力。《合同法》第117条也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是情势变更的理论依据,在此不给诚实信用的内涵多作说明。二者的区别有以下方面:(1)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较广。如在合同的各个阶段都有该原则的体现。在合同订立前,当事人双方有忠实义务。在订立期间当事人双方有通知、相互照顾、协助的义务。在合同订立后履行前双方有严守诺言的义务。在履行阶段又有照顾、告知等义务。在合同终止后有保密等义务。而情势变更原则只适用合同之债中的合同订立之后至履行前的这个时间段。(2)诚实信用原则旨在确定合同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方法,该原则对合同的订立、履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产生了当事人之间所应当承担的各种附随义务。而情势变更原则的效力
作者简介:温培财,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中图分类号:D923.6一、情势变更原则的概述(一)情势变更原则的历史由来
通说认为,情势变更原则(原义为情势如此发生)这一来源于拉丁文的概念,最初起源于12、13世纪的《优帝法学阶梯注释》——“注释学派”著作,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罗马法。
自然法思想流行的16、17世纪,情势变更内容的思想由于被许多自然法学家提出,而被广泛应用,同时曾经成为正式的法律条文。将情势变更视为整个法律秩序的基本精神所在的是1699年科赛济。
18世纪中叶时,自然法和普通法将该理论更为详细地公式化。“情势不变条款”被滥用的情况发生在18世纪后期的时候,其原因在于该原则的适用被过分宽泛,也使得法律秩序的安定遭到了损及。历史法学派兴起的19世纪初,由于自然法学家思想的价值被历史法学派极力贬低,“情势变更”理论变得偃旗息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各国又逐步确立了情势变更原则,以防止产生再坚持“契约严守”所产生的严重影响经济秩序的稳定事宜,但这种确定未在法典中明确规定,多以特别立法形式出现。自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战争的破坏,战后物价暴涨,通货膨胀严重。为解决战前订立的合同在战后所遇到的纠纷,各国学者特别是德国学者借鉴曾经的情势不变条款理论,提出了情势变更原则,并经法院采为裁判的依据,直接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原则已成为当代合同法中的一个极富特色的法律原则,为各国所普遍采用。
(二)情势变更原则的概念
一些学者将情势变更原则的主要表现定位为影响合同履行的社会经济形势的颠覆性事件,如国际市场供需要求的变化、国家经济政策导向的变更、资本市场的风险变化等。情势变更造成的是合同履行困难,但仍能履行。不可抗力造成的是履行不能。据此种说法可知,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本文认为情势变更原则包括无法预见、不能克服或避免的客观情势变化,也就是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合同履行不能情况,如战争、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政府行为等,也包括前面部分学者所说的狭义的情势变更即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形势的剧变事件所造成的履行困难如果履行则显失公平。引起情势变更的原因不仅仅包括
◆经济与法
则主要体现在合同的变更或解除上,该原则并不能为当事人的履行确定一定的方法,更不能从该原则中引出合同的义务。
二、情势变更原则的构成要件
对于情势变更原则的构成要件,总结起来共有五个要件。下面分别从客观、时间、主观、原因、结果方面依次谈起。
1.在客观上,须有情势变更的客观事实。情势的变更是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首要前提条件。如物价变动、币值变动等。情势是客观的,它既可以是针对某一较小范围,又可以是针对某一较大范围的。它需要情势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变化的程度使合同关系达到了显失公平的结果。所谓情势变更的事实,应该是订立合同时所依赖的事实或基础情形,因时间的推移,不以订立合同各方当事人意志为转移所发生的,足以影响合同履行或足已造成合同当事人不公平履行结果的客观实际。
2.在时间上,情势变更应发生在合同订立后,至合同关系失效之前。
3.在主观方面,情势变更的发生具有不可归责性。情势变更的发生不以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且当事人不可预见并不能克服。如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危机、金融动荡等。
4.在原因上,情势变更需具有不可预见性,是无法事先获知的。
5.在结果方面,若继续履行合同则会显失公平。三、我国情势变更原则概述(一)该原则在我国的现状
1.立法现状。民事立法方面,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立法者在制定合同法时十分重视合同的指令性计划作用,即其在落实国家经济计划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立法思想使得情势变更原则从根本上了不具有成为法律规定的基础。现实生活中市场因素难以预测的变动,以及无处不在的经济上的商业风险,它往往和情势变更交织在一起。还有就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客观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情势变更以同样的事实原因出现,这种重叠性使得二者的关系难以划清。由于上面的两个担心又会引发另一种担心即担心法官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水平、经验、职业道德的因素,使得裁判权得以滥用。所以,我国现行立法中并没有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一般性法律规定。
2.司法现状。尽管《合同法》中最终没有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但是,但它早已被我国的司法解释和审判实践所认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5年7月29日,法释[2005]6号)第16条规定:“因承包不收取流转价款或者向对方支付费用的约定产生纠纷,当事人协商变更无法达成一致,且继续履行又显失公平,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发生变更的客观情况,按照公平原则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这些函、通知、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情势变更原则,但在2009年5月13日《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司法解释中才正式引入“情势变更”条款。此外,2009年7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有四点是关
2012・05(上)
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在审判中正确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意见,这更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司法实践一直承认情势变更原则。
(二)市场经济变化下情势变更原则的司法适用
司法工作者要想运用好情势变更原则,除了严格遵循情势变更的一般适用条件外,目前还需要综合考虑金融危机背景下合同履行的特殊性。
1.根据当事人的主张,依据公平原则严格审查“情势变更”。首先,只有在当事人对有关情况没有明确约定且向法院提出申请后,法院才有适用的可能。其次,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金融危机使市场主体的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价格剧烈波动,销售速度减缓,从而影响合同的履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瞬间变化的。它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在一定的限度内完全有能力预测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法院在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时,要严格审查当事人提出的“情势变更”,做到公平考量。特别对于涉及一些以股票、期货、保险、房地产等风险性投资型金融产品为标的的合同,更要慎重审查。
2.尊重当事人双方的意愿。首先,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其次,法院要尊重当事人处理纠纷达成的事后协议。特别在金融危机下,出现很多新情况,而法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新情况没有做到及时规制。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更多地让当事人调解协商,从而彻底解决纠纷,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一定层面上也是降低了金融危机对社会带来的危害。
3.在价值取向上更偏向于保护守约方的利益。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我们要注意利益的实质均衡,在价值取向上,要倾向于保护守约方的利益。法律要明确规定主张人必须为其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同时法院要秉着保护守约人的宗旨在审判实践中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这也是为了更好的遵循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有约必守原则。同时,坚持这种价值取向也是为了有效地防止金融危机破坏我们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4.始终坚持“情势变更”不破商事习惯与行业惯例。商事习惯与行业惯例是民商事交易赖以存在的生命线,它经历程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可谓根深蒂固。这是所有的市场主体必须遵循的,即使在合同生效后发生了“情势变更”,但只要符合商事习惯与行业惯例的,就坚决不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否则,这会极大地打击我们的商事交易。特别在金融危机的情势下,我们更是要坚持商事习惯与行业惯例。
参考文献:
[1]韩世远.情势变更原则之研究.北京:中国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2]彭凤至.情势变更原则之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86年版.[3]王利明.民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4]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5]崔建远.新合同法原理原理与案例评释.北京: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徐炳.买卖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7]陈小君.合同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王江雨.论情势变更原则.现代法学.(1).1997[9]关涛.情势变更原则辩.法律科学.2000(4).[10]张淳.对情势变更原则的进一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1999(1).[11]彭诚信.情势变更原则的探讨.法学.2005(1).[12]肖金发.情势变更原则若干问题分析.集美大学学报.2005(6).[13]李中杰.在合同法中确立情势变更原则探析.黑龙江大学学报(人文).2003(5).[14]李卉.()情势变更原则的法理基础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