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民生新闻与民意表达

2023-10-09 来源:易榕旅网
第1卷第1期期第1卷第1月年122007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Vol.1No.1

总第1期Dec.2007

JOURNALOFQIQIHARVOCATIONALCOLLEGE

论民生新闻与民意表达

宋庆永1,焦广泰2

(1.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2.创美图片社,黑龙江汤原154700)

摘要: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是民意表达的一种有效方式。民生新闻生存之本在于表达民意、反映民心、体会民情。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民生新闻与民意表达在形式与内容上的辩证统一、牢固树立民生新闻应以“民”为本的观念,积极深入群众生活实际,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素养,才能打造民生新闻“精品”,合理表达民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电视新闻;民生新闻;民意表达;方法途径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报、评说他们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他们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因此,民众不仅仅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得自己的话语权,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声音。

民生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在国家意志与民向意志、新闻传播者与新闻受众者之间搭建平台,传递民意民愿,引导社会舆论监督,以民生新闻的形式构建了一个传达意见的的全新空间。

(二)民意表达离不开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尽管不是民意表达的唯一渠道,但是民意表达却离不开民生新闻这一有效形式。关注民意表达,是民生新闻的基点,它通过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细节,全面展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这样的新闻,更真实地记录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历史价值。

民众的广泛参与是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和形式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其根本和核心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人文叙事。民生新闻是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在群众的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媒体与群众的距离。由此而言,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民生新闻关注的内容。

一、民生新闻与民意表达的关系

民生新闻是民意表达的一种有效方式。民生新闻的生存之本在于表达民意、反映民心、体会民情。切实遵循两者形式与内容上的辩证统一,牢固树立民生新闻应以“民”为本的观念,是打造民生新闻“精品”的关键。

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一)民生新闻必须充分表达民意

民生新闻是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广大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收稿日期:2007-12-12

作者简介:宋庆永(1979—),男,山东沂水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成人教育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报刊编辑;焦广泰(1978—),男,黑龙江汤原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摄影。

・84・2007年第1期第1卷第1期宋庆永,焦广泰:论民生新闻与民意表达总第1期

的重要体现,通过群众参与节目,可以让新闻由原来的你说我听变成双方平等对话。所以,这种具有先天优越性的载体自然成为了民意表达有效表达的重要形式。

二、影响民生新闻有效表达民意的异化现象虽然民生新闻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异化”现象。所谓媒介产品的异化是指媒介产品在传播制造过程中或受众使用过程中,背离了初衷,偏离了方向或走向对立面的情形,直接影响了民意的有效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很好地以“民生”为本

媒体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以满足公民知情权,表现百姓现实生活、贴近群众为名,强行闯入社会个体的私人空间,公开个人隐私。比如:夫妻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等等,媒体将镜头强行深入到普通百姓的隐密之处,将社会个体的行为视为社会行为,把媒体变成了逸闻趣事集散地和批发地,由此降低了媒体的品牌和形象,最后就是每天大量的诸如此类的报道,可能误导观众将电视屏幕集中表现出的社会陋习作为生活中的主流现象。这种现象既暴露出部分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缺乏起码的新闻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品格,也表现出其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二)对民生新闻内涵理解存在偏差一般来说,“民生新闻就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思所想所感的新闻”。因此,的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新闻。”

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民生”涵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民生”中的,大众传媒对“生”的理解是统一的,基本可以概括为:生活(衣食住行),生存(生存权利),生计(国计民生),生命(尊重生命,人文关怀);二是“民生”中的“民”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主体,所有具有公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

在一些学者的论断和业界实践中,却都将:某大学传播学教授在《是颠覆还是重建?———论市民新闻学的兴起及其应对》一文中用“市民新闻”,

而不是用“民生新闻”概括当下流行的一些接近或类似于民生新闻的传播现象;安徽经视的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将栏目定位于:以城市观众为主要目标,贴近市民的衣食住行;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主要是面向广大城市的观众和受众,将“民生视角”即真正的“普通市民的角度去看问题”,“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视为自己选择新闻的标准;“苏州十大民生新闻评选”备选的20条新闻全部是关于城市或城市居民的,而没有一条是关注农民的……由此可看以看出,农民在民生新闻之外,至少是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长此以往,众多媒体打着“民生”的幌子,却不能全面的反应“全民”的民生。这种大众传媒对民生新闻“民”的内涵误解导致了相关新闻报道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民生新闻所标榜的“平民话语”不应该仅是城市市民的专利,更应该是农村居民表达自己呼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民主管理的途径与工具。

(三)价值取向模糊,新闻“精品意识”淡薄?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占相当大比例。在此类新闻中,目前新闻工作者所充当的角色是比较模糊的,价值取向不明确,新闻“精品意识”淡薄。他们或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或以保护弱势群体的面目出现,或以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自居等等。电视屏幕上经常可以看到:某户居民的房屋出现问题,记者跑前跑后为其联系有关部门解决等等,媒体具有体察民生、民情、民意的情怀本无可厚非,可是长久下去容易在百姓中形成这样一种特定思维:即使有芝麻点大的小事,也要将新闻热线打到电视台,寻求记者的“帮助”,将民生新闻栏目异化为百姓的投诉台。如果受众的感观长期处于这样的熏陶中,必然对此类节目失去新鲜感与收视期待,也会使受众对社会产生一种抵触和不安的情绪,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琐碎和无奈。

三、民生新闻有效表达民意的方法和途径齐(一)以“民生”为本

齐1.坚持“三贴近”原则

哈尔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职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业近群众的要求。这已成为我国新闻媒体改进和创学新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原则。坚持“三帖近”原

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5・

“民生新闻的内容首先应该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生”可被视作民生新闻的内容层面“农民”排除在了民生新闻之外。例如第1卷第1期宋庆永,焦广泰:论民生新闻与民意表达总第1期

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能够使新闻节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量。

“采访离生活贴得有多近,稿子就离读者有多近!”这是参与报道的记者们发自内心的感触,也是新闻战线的一种共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谷长岭教授说,“坚持‘三贴近’方针,进一步密切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加强和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同样,民生新闻更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根本利益,宣传党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着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智慧和力

2.深入基层,关注民情

关爱民生,这是民生新闻的立足点。这样的新闻,虽然看起来不像时政新闻那么重要,却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细节体恤民情。做民生新闻不能只站在媒体的角度来反映百姓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感上与民众相互交融,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服务功能,而是一种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把新闻人性化、人情化,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作用于观众和相关部门,从而使民生新闻相对于其他新闻节目更具有公益性和慈善色彩。

近年来,一个悄然却深刻的变化进入了百姓的视线,而且愈来愈清晰。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走向基层,深入群众,从现实生活中采集最鲜活的素材,报道最生动的新闻。无论是翻开报纸,还是打开电视、广播,我们的新闻报道正在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会议报道、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突发事件报道、典型宣传报道等等,都以新面貌、新形式赢得了读者、观众的嘉许。“这种变化是新闻宣传发展的必然。”

(二)注重人文关怀,创新表达方式

1.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基本品格

“三贴近”原则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都宣

齐称要努力实现,但始终很难真正做到的目标。原齐哈因在于,这种贴近并没有真正赋予普通百姓以话尔语权,压制了百姓的声音,对媒体的公信力的培职植带来不小的障碍。与其相反,民生新闻自愿充业学当普通百姓生活的真正代言人,报道中充满了人院文精神的气息,与一般标榜“服务民生”的电视学媒体不同,没有丝毫的故作“深沉”,给观众的

・86・2007年第1期震撼在于最大程度地接近观众。

实践证明,那种热衷于“小资情调”而对百姓生活疾苦置若罔闻的电视节目,很难得到观众真正的信任,其公信力更无从谈起。此外,一次不合理的收费、偶然的交通事故等,虽然有点显得过于“鸡毛蒜皮”

,但却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也是他们所关心的。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必然要渗透着的人文关怀,既有对民众生活的关怀、体贴,也有放下知识分子架子,认真对待的态度。

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有足够的耐心来记录并表现,需要媒体有足够的热情,为百姓提供一个“倒苦水”的话语平台。其实,对于民生新闻报道而言,它是一个人文关怀的系统工程,包括风格、播报方式等,它将新闻的诸多功能,如舆论监督功能、告知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合为一体。因为人们最关注和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信息,对电视新闻来说,百姓就是要从媒体上看到自己的生活,民生新闻栏目突出贴近性的追求,强化人文关怀意识,正是基于此。

2.创新民生新闻的表达

民生新闻的诞生,为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督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为公众搭建了一个言论的平台,同时也使媒体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批评监督有了用武之地。在表达方式上,民生新闻要注重平民化的语言风格和故事性的叙事方式,要捕捉鲜活的细节和现场,大量采用原生态的群众语言;在节目编排上打破定式灵活编排,达到起伏有致的“峰谷”。比如:齐鲁电视台2005年10月开播的《拉呱》节目却在异军突起,节目播出以来受到山东观众的热烈欢迎。《拉呱》可以说改变了山东观众下午不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实现了非黄金时段的黄金收视率。因此,民生新闻应多挖掘类似《拉呱》曲艺式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表达民意。

媒体管理者及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民”作为民生新闻的主体是所有的公众,而非仅限于居住于城市的市民。因此,民生新闻中农民话语的重建即必须赋予农民相等的“市民权”。这个授权过程不仅包括政府通过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赋予农民参与国家经济、政治事物的管理权力,还应该包括大众传媒给予农民平等的媒介使用权,媒介资源的分配必须平等地对待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基于我国新

第1卷第1期宋庆永,焦广泰:论民生新闻与民意表达总第1期

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性质,理应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对传媒发展给予有力的规范和引导,从政策上对面向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媒体提供一定的倾斜。

新闻工作者只有具有新闻臭觉洞察时事的能力,才能捕捉到亮点新闻和含金量高的新闻。民生新闻在表达方式上更应体现新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要恪守价值取向,做到与时俱进、思想创新。

(三)加强新闻素养,做“精品”新闻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对上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下要了解人民群众的感情、意见和呼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两头”。实践证明,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能否较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否抓住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有没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度的新闻敏感,都取决于他的理论知识修养、政策水平及职业道德素质。

,这是很有道理有人说新闻记者是“杂家”

的,因为记者所面对和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一切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都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学、史学、语言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心理学、教育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体育、音乐、天文、医学、生物学等等,还努力学习有关的专门知识,也就是具体领域、具体行业的知识,不仅要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还要成为自己负责报道的行业的专门人才,把做“学者型”新闻工作者作为奋斗目标,做到既是“杂家”又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因此,新闻工作者应时刻注重学习,努力把握好工作方向,具有不怕苦、敢冒险的吃苦精

神;要善于广交朋友,具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注重培养孩童般的好奇心;培养灵敏的注意力。要有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熟练地掌握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白这样的道理:在信息科技时代,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来迅速地完成工作,以往只靠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打天下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时代正在呼唤复合型记者,即能熟练地处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材料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

民生新闻一出现便是以关注民生、表达民意的真面目赢得了广泛关注。它的意义显然是肯定普通人的生活信念与生存价值,民生新闻毫不掩饰自己要记录“普通民众的新生活、新风尚”———某种为民间价值“立传”的理念。

民生新闻每天长时间地关注生生不息的生活流程,深入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与深度情感,把有价值的东西以新闻的方式记录下来,不让它在时间中流逝,从而把普通人的生活价值镌刻在历史话语中,让其获得真正的意义与终极价值。诚然,每一段精彩的民生新闻都会成为民意表达的有效渠道和载体。因此,民生新闻必须充分表达民意,只是这样民生新闻才“名副其实”;民意表达离不开民生新闻,只有如此民意表达的渠道才会更顺畅有效。

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善于学习,勤于实践,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才能把民生新闻做大做强,使其在民意充分表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闻领域展现出更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涂布.做好老百姓爱看的主流新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1).〔2〕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张立伟.发展报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舆论支持〔J〕.新闻战线,2005(1).〔4〕侯蓉英.《南京零距离》对公众话语空间的建构〔J〕.中国电视.2004(6).〔5〕王贵平.提高民生新闻质量之策〔J〕.新闻前哨,2005(12).〔6〕程瑶,李丽梅.民生新闻的魅力“三要素”〔J〕.新闻传播,2006(7).〔7〕柳志华等.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J〕.新闻前哨,2006(6).

〔8〕李学东.试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EB/OL〕.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

2006-09-28.

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