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2015年暑假
基本内容和评价: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博士著的《中国农民的生活》的别称,以太湖边上的小村庄为例,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实地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加上作者本身对农村文化、经济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是成就本著作的两股最基本的力量。一本好书之所以为好书,是因为它吸引别人的地方不止是它本身所具备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变迁主线。
阅读笔记:1、关于农村。在我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三农”问题日益受到经济学者、社会学家的关注,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深受重视。但据我接触到的文献资料来看,绝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只把目光投注在政治或者经济领域,比如越来越上口的“城乡二元结构”“二元制”户口制度、农业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农民工问题等等,理论一遍一遍覆盖着所有文献。从书里我看到,很多的“三农”问题其实跟文化,特别是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村庄所具有的文化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而受此影响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不是一条法令或者一次金融危机就可以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上规定了近一个世纪的女方继承权在农村至今无法得到肯定与执行;为什么“户口制度”可以回答户籍问题,却不能回答家族问题。真正的文化在农村,因为这里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的渊源。甚至就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接受着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却仍然与八十年前如此的相似。作为农村的孩子,即使书上描述的很多场景如今是鲜有听闻,但还是可以再记忆中找到根源,这让我发自内心地再次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2、关于使命。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来的历史使命感。
在客观分析开弦弓村的农民土地利用问题和再生产问题后,作者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作为一份调查报告,作者没有在《江村经济》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但很显然作者希望通过对客观现象的描写表达他对中国农村经济现状的担忧,论证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另外,“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通过前面对农村经济生活现状与社会道德准则的阐述,作者在这里点明写作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唤起读者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科,是能够为社会做出专业贡献的领域,我自己研究这门科学,也希望能够在当下社会有所建树,献一份力。
3、关于文字功底。书中遣词造句,无一不展现出费老的文字功底。没有冗长枯燥的理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只是一串数字,貌似旁白的句子,将开弦弓村的四壁完整的向我们展示开来。简单的叙述自然地把我们带进故事发生的地方,河流,沿岸纵横的村落,我们可以看到村庄的河流,庙宇,和桑田的分布。作者娴熟的将他所欣赏到的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完美的协调起来,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源,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等,都提供一种深入确切的资料。对于这个之前沉迹于太湖之滨的普通村庄,无论我们想知道什么,总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4、关于态度。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严谨,超脱,没有中国人对于西方自然地偏见。其实读完最大的感慨就是,认真做的东西,就一定是吸引人的。这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他用细腻的语言为我展开了一幅生动的江南画卷。我也面临毕业论文,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想回到家乡,能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将家乡的经济面貌描绘出来,为家乡贡献一点绵薄之力。读完江村经济,让我知道,做任何研究,都要深入和务实,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感染力。
5、关于实地调研。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法,为广大社会研究者提高了宝贵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维。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况且像费教授这种基础资料收集研究法估计也显得过于简单,现在的论文写作可能需要更专注于某方面的研究,如仅仅限于研究土地方面的情况等。但同时也应看到费教授在写作过程中的谨慎态度,尽管资料比较详述。
6、专业资料。书中论述到的关于土地问题的内容是我阅读的重点。本书第十一章论述了关于湖泊、河流道路,农田和土地出租以及所有制等问题。文中提到了雇农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土地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制度,农民都按一定的人口占有一定的土地,虽然名义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实际上所有权在政府手中,而日常生活和劳动耕作中则由占有者进行使用管理。当今农民不再需要沦为雇农,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生产的即是自己所得的。在这方面,我们当今政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深得民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大特色,农民即是在外面无法生存了,回到家乡,依然拥有一份可以保住生存的土地,成为农民心灵的家园。
7、关于历史变迁。从这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是一个时间相关,社会相关的学科。这本书被称为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被授予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然而这本书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论文的苦涩乏味。70多年前,那个时候共产党已经慢慢崛起,民国仍然在混乱中探索着三民主义,而日本人已占领东三省,并且觊觎着关内。费孝通刚从清华毕业,作为一个人类学专业的硕士,他知道继续研究或许是对他这个
苦难的国家最好的交代。就他本人而言:《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再例如费老通过当地蚕丝业的发展与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的,是国际蚕市场的变幻,技术的推动,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动机和手段。这个可以告诉我们,通过一个产业的调查,可以折射出整个市场的状况。
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更有必要了解这些潜在的背后的因素了。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变了,但根本的思维模式仍然有很大的相似处。文化就是这样的奇怪,大部分生活在其中之人都感受不到并且难以叙述,但又不得不顺着它生活,比如我们依然会喜欢男孩、我们会保持父母子女间的亲密感,我们会走亲访友,虽然已经没有了”族”的概念。
在整部书的最后,费孝通先生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他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而农民的主要开支又在土地的使用上。我们应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关键应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紧缩农民的开支。因而费孝通先生再三重申,恢复农村企业才是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根本的措施
《江村经济》作为一本探讨社会问题的书籍,它深刻地、如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社会学类型的书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