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强调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科学家把兴趣对学习的作用看得何等重要。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都把兴趣比作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主动学习的启动力。但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答曰:“不感兴趣。”如何克服此种现象,提高每一堂课的阅读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和学生的年龄不同、水平不同、心态不同、爱好与追求不同等,因而产生兴趣差异,很难一概而论。但是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教学因素等方面来看,激发兴趣还是有章可循的。
1巧设导语,以导入激趣
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部电影,那么课前导语则是这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课前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它是进入新课的切入口,不求面面俱到,完全可以结合课文之特点,攻其一点。可以从概括入手,从意境、语言入手,也可以从课文主题入手,还可以从讲故事入手,可以几种方法结合导入,使之相得益彰。但总原则是要切合课文内容,符合文体特点,简短精彩,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进入新课。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花气力,下功夫,精心设计导语。
如教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我采用了这样的导语:七十一一回本《水浒传》塑造了一百零八条好汉,教材为什么节选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回呢?西方人语云:条条道路通罗马。一百零八条好汉上梁山的起因、动机、条件都不相同,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官逼民反”。当时社会黑暗,恶人横行,好人遭殃。鲁提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嫉恶如仇,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从此他亡命江湖,最后被逼上梁山。以上导语不只点明了课文主题,还向纵深发出一问--编者为什么选了这一章节,这是纵向思维,可引起学生思考。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好的课文导语,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因为巧设导语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为整堂课的阅读导析定下基调,确保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
2提问设疑,以研讨激趣
通过以上导入,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兴趣能持久。根据心理学原理,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并持久,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扩展新知识,形成内驱力,不断利用知识和活动满足自己探索解惑的需要。有了需要,才能推动人去行动,才能使学生兴趣浓厚并持久。许多问题,单靠平铺直叙或一味说教,往往难以引起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但一经提问,促使讨论,气氛便活跃起来,这里的关键是设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让学生动起来,能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牛的阅读兴趣。当然,提问要有个度,问题要提得宽狭适宜、大小适当、深浅适中。一般说来,如果能利用学生70%的已知,经过认真思考或热烈争论获得30%的新知,可谓激趣的最佳境界了。
提问设疑,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让他们当主角,自激自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我认为可以这样提问:这篇小说围绕谁对谁的态度变化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开端:盼望于勒;发展:夸赞于勒;高潮:巧遇于勒;结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这种变来变去的态度,有什么不变的东西?——菲利普夫妇一切从金钱出发不变。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问题的结论要让学生得出,让学生从研讨中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会既抓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方面。又如教《藤野先生》,还可以这样提问设疑:本文除回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即暗线,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为本文的暗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讨论解疑。学生不难发现,可证明的材料很多: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莫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等等,都是围绕作者爱国主义这条内在线索。通过研讨,学生明白,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自然提高对此文的学习兴趣。提问设疑,促使学生把激发的兴趣及时迁移到较深层次的情感思维和深入研讨上。当学生研讨到火热时,教师则应当“退居二线”,仅起导向作用。学生在研讨前,教师以激趣手段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创造欲望;学生在研讨中,教师可“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学生在研讨后,教师则及时肯定、鼓励,让学生既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功感,又激发继续深入探求的兴趣。这样,兴趣——研讨——成功——兴趣——研讨等等,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不断的研讨中,不断激发、巩固和发展兴趣。
3借助媒体,以电教激趣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美妙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的优势,把静态平面型的教学转化图、音、像、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立体式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场所之一。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投影等现代电教手段的应用,能够形象地把教学内容、教师的思想观点体现出来。视听觉媒体将动态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它为学生提供近似身临其境的感性的经验,有助于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这种图、声、文并用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易懂好记,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教《(白毛女)选场》时,笔者播放歌剧唱段,让学生学唱片段,初步体会歌剧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扎红头绳”唱段,体会杨白劳父女俩对牛活的愿望,认识黄世仁的自私和残酷,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微机走入课堂,本身就是一次科技革命,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适应青少年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如在讲析朱自清的《春》,围绕一个“春”字,课文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在分析时,笔者用多媒体动态展示绘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配上优美和谐的乐曲,给学生营造情境氛围。在学生陶醉其中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说话,进行听说训练,分别由学生口答,描绘出这充满活力的春景,表达出对春的独特感受。接着评选出几位说得比较出色的,与朱自清的《春》作对比,在肯定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长处的同时,也发现并鼓励学生的长处。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并持久,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必须指出的是:“激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手段服务于教学目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感觉而知识,由知识而兴趣,由兴趣而意志。教学的最终目的、最高任务在于使学生对所教内容产生稳定的浓烈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把激起的兴趣及时迁移到较深层次的学习中去。
目前,在我国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阅读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来培养语感,进而提高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为保证课堂阅读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应不断钻研新教材,锐意新课改,针对课文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课课有新鲜感,充满阅读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