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研活动总结

2024-02-29 来源:易榕旅网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研活动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研活动总结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重要方面。本节可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往老师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姜老师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研读感悟环节,他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紧紧扣住“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这几句话,使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这一段对话,表面是不一样的感悟,实际上都指向了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断地实验和研究的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老师的这段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经老师引导

之后,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自读自悟自品的空间,可见在语文课上,我们要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并善于引导,使语文课精彩活跃并达到预期目的。

二、运用表格,提高效率

姜老师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学透重点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明确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姜老师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三个具体的实例后,再以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件入手,研学课文,然后让学生明白作者用这三个事例的目的就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从而悟出作者的写法。老师让学生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比较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进步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达到“得法”的目的,使学生初步领会议论文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议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的学生最优发展。姜老师的课为此做了很精彩力的诠释。

第二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江西教师网 3000字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名人名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名人名言,读读吧!这些名人名言都阐明了一个真实的道理,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叫他们为——板书——“真理”。

2.今天,老师再送给大家一条真理,看老师书写——写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大家齐读,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到课文。

二、提出观点

1.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2.它是一篇 ——生说后再板书——议论文

没说到也引过来——它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引过来的边说“像这一类的文章就是——板书——议论文)

3.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议论文一般都是先提出观点,再证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边讲边写——板书: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4.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先提出了什么观点,接着又用怎样证明观点,最后如何总结观点的?请把作者的观点用横线画下来。

5.学生自读。

6.问——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划了哪个句子?——生答,在哪个自然段——生答。——出示1自然段。(说到第二自然段也行)

小结——是的,议论文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观点。——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7.作者提出观点后是如何解释观点的含义的呢?

8出示第二自然段,自由读读这段话!

9.读懂了吗?考考你们?出示词卡——“司空见惯”——学生齐读, ①“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呢?

②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认为已经“司空见惯”了?——(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③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就是“司空见惯”,可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吗?不知道了吧?它可是有来历的——(慢慢说)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

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出示课件——谁来帮老师读——

是古代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卸任时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歌伎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师说——哦,“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刘禹锡的这首诗。来,再齐读两遍。

10过渡:不问不知道,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

①“?”和“!”各指什么。(课件点红“?”“!”)

②把两个标点所在的句子点蓝所在的句子——师小结——

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指课题重点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指着屏幕和板书——它们在表达上有

什么不同呢?(重语气)多让几个孩子说。

小结——(是啊,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这样表达也十分简洁明了。)

6.齐读第二段。

三、证明观点

1.(指着板书)作者提出观点后又怎样证明了观点?请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重点说——证明这个观点。——学生读完汇报。你概括得很完整,能再说简单些吗?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来说说吗?用这样的方法谁来概括第二个、第三个事例?——逐个板书(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2.哪个自然段概括地说了这三个事例?三个事例点红。齐读第六自然段

3.小结:抓重要句段能较快理清脉络。

4.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发现相同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学生汇报,:

1.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中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说具体点,文中是怎么写的。

谢皮罗教授从什么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呢?——点击课件

奥地利医生呢?——点击课件

2.你们注意了吗?还是这三段话,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就引——谢皮罗是怎么注意到的?波义耳呢?奥地利医生呢?——点红“敏锐地、敏感地、

感到很奇怪”,师又进行小结——是啊,这三个人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都能敏锐、敏感地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去“见微知著”出示词卡。

3.小结——这三个事例一同同在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见微知著。

4.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相同点?——生答——他们都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与研究。

说具体点。学生汇报,生答——把“反复实验”等处点红。谁来读读这三个句子。你们还没有读出他们的反复实验的艰辛?采取多种读的方式。

5.师小结——这三个事例二同同在都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与研究。

6.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相同点?——是啊,它们都是在不断发问来进行研究的。重点指导波义耳:(把“?”点红)像这样不断追问,就是——“追根求源”(出示“追根求源”,齐读两遍),像这样不断追问也叫——“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出示“打破沙锅问到底”,齐读两遍)

7. 小结——三个事例中三同同在不断追问、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

8.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相同点?我们来读读他们找到了什么真理?逐个说进行出示。小结——四同同在都找到了真理,指课题——都同在读课题。

9. 再看看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关注写法:

(1)生答——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找到的真理。小结——五同同在写法。

(2)这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一般写事情,哪一部份要写得具体、详细些?(经过)

(4)出示三个事例的经过,(齐读)在这三个事例中经过却写得很简单?怎么实验和研究一个字都没写,这是为什么?

小结——(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重点说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所以把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用一句话带过)

(5)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要将哪部分写具体,为什么。

(6)小结——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

(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叫“孤证”,

一个是偶然,两个叫——无独有偶;

“事不过三”,有三个了,用来举例论证法,那肯定是真的。)

10.作者说完三个事例又作了什么总结,齐读第六段第一句。还作了什么总结——齐读第二句。

(1)这三个事例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是发现,石蕊试纸是发明。)

(2)这里面有四个相同的句式,能调换顺序吗?

(3)师总结——发现是原来就有的,只是开始没找到。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能称得上“成就”。(说慢点,语气一个比一个高,四个词逐个出示)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层层递进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4)再来读这一句。

四、总结观点

1.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观点,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2.师小结——是啊,扣板书说相同点——出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齐读——这也是作者在总结观点。

3.如果时间有多就操作以下步骤——

(1)点红“见微知著”——什么意思。在课文开头哪句话可以解释“见微知著”(出示第二段和这句话)变红解释处。

(2)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

五、结语:纵观全文,文章在一开始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这不仅是阅读议论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写议论文的方法。

第三篇:教研活动总结 1100字

恰夏中心学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最初在设定校本教研活动时,就想到组织教师进行同学科同课题的教学设计比赛,后来无意中发现这种活动形式被称作“同课异构”,因此,引用此名为本项教研活动名称。为了使这项活动开展的更扎实、更有效,我们在原先设定教学设计比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课堂教学尝试这一环节。

此活动开展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课题由教研组成员共同选定,然后教师自主备课设计教案,设计成型、成熟后进行说课交流,并推选出两位设计优秀者进行课堂教学尝试。

数学组选定的课题是五年级教材中《分数的意义》,我校的8位数学教师都参与了设计活动。在说课交流活动中,我们就明显的感觉到,面对相同的课题,在教材的理解、重难点的侧重、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每一位老师的设计都不尽相同。经验浅的老师教学设计简单,重难点教学策略不突出,教学思路也不是很清晰。而那些教龄长些的老师,教材把握到位,重难点突破方法灵活多样。老师的设计有的采用的是先自学后汇报交流的方法,有的是运用旧知迁移的方法,有的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的方法,有的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有的老师在设计时关注的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有的老师则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交流中,每一个教师说课结束后,大家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相互讨论,最后推选出岳爱梅和韩晓萍两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能够连着听取两堂相同课的机会是不多的,但是我们确实创造了这样的机会。4月x

日,通过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很多在设计中、说课中看不到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如,韩老师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由于准备材料多而无分类,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知所措。又如,在时间分配上,岳老师的课前复习用时过多,导致后面时间紧张。但是总体来看,韩老师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岳老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自学新知的方法,都比较符合班级学生的学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语文组选定的是二年级《雷雨》一课,4月x日,老教师宋桂花,语文组新进教师马建华为大家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宋老师利用远程资源为学生再现了雷雨情景,通过感官感知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不同景象,从而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马建华老师则充分运用课文插图、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深入感受雷雨前、中、后的美景,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两位教师教学各具特色,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开展“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大家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从而改变了以往“他人上课,与我无关”的态度,让每个老师是都成为活动中的中心,增强了教师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了积极备课的热情。

通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老师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分高低、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氛围,创设了良性循环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条件,而我们的教学指导也更有了针对性,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大大得到了激发。

相信,经常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我校的教研工作也会达到一个新高度。

德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