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理位置
蓝山县地处东经111°54′15″~112°27′08″,北纬25°01′02″~25°37′08″,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南岭山脉中段北麓。东接临武,南界江华与广东省连州市相连,西邻宁远,北毗嘉禾。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55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807.0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85%。
1.2历史沿革
蓝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竹管寺横江砠出土的石斧、石凿、石箭和陶片等文物证明,早在夏商前,县境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乃虞舜帝南巡过化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县,名南平,隶属桂阳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并入临武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南平县,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以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更名为蓝山,属桂阳郡。宁真宗景德三年(1007),属桂阳监。元属桂阳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郴州。二年,属桂阳府;九年,属衡州府桂阳州。清属桂阳州。民国3年(1914),属衡阳道,11年直属湖南省;26年,全省分为9个督察区,蓝山属第八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蓝山先后隶属郴县专区、湘南行政公署、郴州专区、零陵专署、永州市。
1.3行政区划
1995年,蓝山县实行撤乡并镇,全县划分为9乡6镇。即塔峰镇、竹管寺镇、楠市镇、毛俊镇、新圩镇、所城镇、祠堂圩乡、土市乡、太平乡、大桥乡、浆洞瑶族乡、荆竹瑶族乡、紫良瑶族乡、汇源瑶族乡、犁头瑶族乡。因园艺场合并到新圩镇,农林茶场由原来的6个减为5个。为便于开展工作,凡在原乡镇基础上合并的乡镇,均设2至3个办事处。
表1-1 蓝山县2000年各乡镇(场)所辖行政村(居委会)情况
单位:平方公里、人 乡镇场名 面积 人口 所辖行政村、居委会名称 山湾、竹源、龙泉、牛承、五里、新民、古城、城腹、洪田、果木、三里、两江、东侧、社门、和平、塔峰、东村、东北、西南、西外、新民路(居委会)、城东北路、东正街、西正街、环城路、城东南路、古城路、富阳头、半洞、岭脚、宝岗、福镇、高阳、中洞、西埠头、花果、糯江、东江、源头、早禾、曙光、水口、排田、箭岭 塔峰镇 142 69118 毛俊镇 165.7 39835 竹管寺镇 86.9 33153 楠市镇 88.9 29412 新圩镇 141.9 41673 所城镇 169 23921 太平圩乡 73.5 27433 土市乡 107.4 32399 祠堂圩乡 76.2 20380 大桥瑶族乡 83.4 8303 3885 2868 2814 2626 4966 263 948 荆竹瑶族乡 181.7 紫良瑶族乡 汇源瑶族乡 犁头瑶族乡 浆洞瑶族乡 荆竹林场 浆洞林场 南岭林场 55.7 51.1 39.4 78.3 153.2 93.2 19.3 俊溪、沙溪、井头、栗江、洋田、西岭头、朱家、毛塘、寺湾、鹊峰、漕源、清溪、溪洞、鹿溪、三溪、龙江、秧田冲、栗树脚、邓家围、镇东路、镇西路、原种场、和家田、云峰、归龙、漕溪河、刘家、杨家洞、沙坪、小磊、羊尾、西海、礼河、火市、六甲、七甲、八甲、牛栏塘、马山下、小江洞、排下、岩丘、大汉口、井湾、杨梅山、苗昌岭、社下、岸头、百叠岭、昌头坪、溪林、雷家岭、罗家、牛路脚 竹市、五坊塘、三美塘、排楼脚、成家村、唐复、上丰头、上头安、李子荣、背子冲、杨美洞、桃源坝、廖伏荣、荷叶塘、岐石脚、朱凤塘、岩口、黄泥井、新街、老街、总市、大坪、万山、颜贵林、信卿、小泉、近江、白曜、蒋家洞、刘景福、金银塘、下坊、界头、源桐、文星、大富头、石毫尾 楠市、朱家、下洞、石坪头、梁家、曾德和、白竹塘、肖家岭、大元井、上下村、 下、元家冲、均德、文顺、大元里、镇东、镇西、三0三、正市、田心、盘石、芹菜、蓝后、甘溪、塘背、石泉、环连、福兴、朋佳洞、熊家、上源、子荣、希政、子塘 新圩、龙家坊、下清涵、楼下、下清水、竹山、神溪、涵江、田家、双河、岸山、滨溪、关溪、彭家、尧仁、厚冲、水冲、板屋、石虎、邹家、杨家坊、山下、江溪洞、田心、水源、唐家、李家、水尾、株木水、老屋里、田心铺、同乐、南湾、大塘、毛江、上源洞、下源、小富岭、东联、五都、傅家、麦田、牛形、可富 所城、山田、廖家庄、黄泥铺、东山、高良头、枧下、良村、长铺、万年、青布、幼江、团元、岩口洞、联营、军屯、夏洞、上洞、大河边、峡源、上尾菜、三合、半山、小坪源、东路、林布 太平圩、下坪山、沿山、钟家坊、永桥、小佳田、詹家坊、楼溪、虎形、栗木爻、薛家、下岐、桐木林、大洞、石曾、上奎、渣湾、梅溪、里田、观洞 洪观、六村、大方、塔溪、塔黄、泉塘、李德会、坦头、贺家、八五、均田、高家、郑家、道福、三广、朝廷岗、泉塘、土市、洞头、马袅、湾田、锡楼、社背、爻山、四村、蒋家、埠头、西江、岐山、上泉洞、红石、新安、神山、车冲、涩源、古院、新村、东车、上陈、下陈 祠堂圩、龙田、大兴、洞庭、宅头、岩头坪、潘家、大基、坪石头、水头、大井头、栗木下、大和塘、冬茅山、邓岩腹、蓝屏、山口、石坝、背山、桃园、吴家塘、新铺、小水洞、桐木坪、肖家山、虎溪、黄土岭、崩塘、东塘脚 乔市、沙子岭、源头、小目口、堡城、呈垒源、舜水、桂源、蓝江、大冲 荆竹、新寨、沙落、石壁、大坦、蒲林、十里、友爱 高源、坪源、桐村、良村、竹林 大源、湘源、湘兰、荆竹坪、源峰 犁头、山背、新屋地、毛栗坪 上浆洞、下浆洞、茶山、大坪头、小洞、枫木山、甲背岭、水杉林、史家 栗歧岭、坪石头 2.2地貌
2.2.1基本特征
蓝山以山地著称,南部山区属南岭山系。界岭、香炉石、野狗山一线属九嶷山区。县内海拔800米以上山峰349座,其中1000米以上山峰258座。境内地貌为两侧山脉凸起,中间凹陷,向东北和西北两处开口,形成南高北低向北倾斜的“丫”形地貌轮廓。全县最高峰海拔1826米,位于紫良乡的界岭;最低处为大洞乡境内的月田村,海拔188米。地势起伏大,高差1636米,比降3.3%。主要山岭脉络清楚,呈南北走向。南部山岭高大,连绵重叠,植被繁茂,森林资源丰富,是县内传统林木产地;中部及北部山丘岗平交错,耕地宽广,溪河纵横,土壤肥沃,是全县粮食、油茶、茶叶;烤烟及其它经济作物主要产区。
2.2.2地貌分区
县境分为北部山丘区、中部岗平区、南部山地区。
北部山丘区包括田心、新玗、旱禾、大洞、太平玗、土市、洪观、南岭林场、正市、祠堂玗、蓝屏,以及火市、竹管寺、楠市的一部分,面积435.0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4.09%。其中水面占1.81%,溪谷平原占15.36%,溶蚀平原占0.29%,岗地占14.41%,丘陵44.29%,低山4.78%,中低山19.06%。全区有13条支流流入钟水,水系发达,地势开阔,是县内粮油及经济作物主要产区。
中部岗丘区包括塔峰、龙溪、竹管寺、总市、楠市、原种场、毛俊、火市等乡镇的大部和洪观、祠堂玗、正市的一部分。面积179.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94%。其中水面占3.69%,溪谷平原占48.24%,岗地46.79%,丘陵0.77%,低山0.51%。岗地平原为粮食、经济作物产区。
南部山地区包括汇源、所城、大麻、紫良、大桥、荆竹、浆洞、尚屏,荆竹林场、浆洞林场、黄茅岭茶场,以及塔峰、竹管寺、总市、祠堂玗、蓝屏、毛俊、田心等乡镇的一部分。其面积为1191.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5.97%。该区域水面占0.68%,溪谷平原1.81%,溶蚀平原0.06%,丘陵2.58%,山地94.87%,宜于松、杉、楠竹生长,是县内用材林之主要产区。
2.3气候
2.3.1气温
蓝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热量丰富,生长季节长,但春秋两寒明显;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年日照多,但春季日照少,南部山区更少;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垂直和地域差异大,小气候明显;春湿、大风、暴雨、火南风、干旱、冰冻每年均有发生;局部地区冰雹危害较大。1958-1987年30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587小时,日照率35%。全县历年平均蒸发量1327.9毫米,其中7月蒸发量236.6毫米。全县年平均气温17.8℃。一年中,1月最冷,月平均6.3℃;7月最热,月平均28℃。大部分地方热量能满足农作物三熟制需要。
2.3.2降水
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527.6毫米,比全省多99.2毫米,为全国多年平均降雨量的23.6倍和世界大陆多年平均降雨量的1.49倍。年雨日175天左右。日平均气温大于10℃期间,降雨量1234毫米,占年降雨量的81%。但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4-6月降雨量637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2%;7月降雨量只有114.3毫米,易造成干旱。
由于雨量分配不均,故县内时有洪灾和干旱发生。县境有两个降雨中心:一在浆洞、尚屏,一在荆竹林场三分石地区,年降雨量均在2000毫米以上。洪水暴发时间多集中在每年4-7月,即“清明水”、“端午水”。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1987年发生的26次较大洪灾中,出现在春夏季的达22次,占84.6%。
2.4水文
2.4.1地表水
县境河流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流域,主要属长江流域湘江水系,是春陵水、潇水发源地。南部葫芦岭一带是珠江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之一。
全县5公里以上河流69条,总长度849.50公里,其中积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者有舜水、俊水、钟水、琛水、大源河等12条。
2.4.2地下水
全县有地下河3条,泉井1366处,较大泉井370口,地下河及泉井年排泄量3024立方米,约占每年全县大气降雨天然补给量3.38亿立方米的9.2%。
泉井分常流井和雷公井两种,涌水量随季节降水量变化而变化,一般为春小秋大,雷公井则春有秋渴。
3资源
3.1森林
3.1.1基本情况
蓝山县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北麓,萌诸岭九嶷山系贯穿全境,地貌特点以山地为主、属中山、中低山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光能充足,适于植物生长。
蓝山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据83年农业区划考察,全县有乔木、灌木共86科,210属,583种。其中有栽培价值的有58科,253种。有实用推广价值的有180种。计划用材林128种,防护林34种,薪炭林31种,经济林60种(其中木材37种)。属国家省重点保护的有水杉、银杏、金叶白兰、福建柏、黄杉、香杉、红豆杉、三尖杉、不莲、鹅掌楸、白克木、杜仲、楠木、檫树、华南栲、南岭黄檀等16个珍贵树种。稀有观赏树种有红山茶花、斑竹、罗汉竹、紫竹、铁坚油杉等。
境内经济林品种繁多,面积22194公顷,占全县面积的12.2%,占有林地面积的21%,主要有茶、油桐、山苍子等,果树有柑桔、奈李、核桃、板栗、蜜桃等。药材有杜仲、厚朴、黄柏、天麻等。
3.1.2森林资源现状
全县林业用地14283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6%。有林地面积和疏林地面积80113.1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74357.1公顷,占92.8%,疏林地面积5756公顷,占7.2%。经济林总面积22194公顷,其中油料林占91.9%,特
种经济林占0.6%,果木林占5.5%,其它占1.9%。竹林面积9176.2公顷,主要为毛竹,占97.7%。
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3011176立方米。林业用地及木材蓄积量情况见表3-1和表3-2。
3.2矿藏
县境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已探明的有20余种。其中金属矿有铁、锰、铝、锌、稀土、锑、铜、银、金、铀等。全县铁锰蕴藏量较大,储量约1.58亿吨。铁矿主要分布在所城、龙溪、楠市、祠堂圩、洪观等地;锰矿主要分布在太平圩、土市、火市、田心、早禾、毛俊等地;铜、铅、锌、锑矿主要分布在土市、荆竹、紫良、犁头、太平圩、龙溪、汇源等地。金、银矿主要分布在大桥、紫良、大麻、浆洞等地。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晶、灰岩、白云岩、硅石、磷、高岭土、长钾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石、煤等。灰岩、白云岩、硅石主要分布在新圩、田心、太平圩、大洞、竹管寺、楠市、祠堂圩、蓝屏、荆竹等乡镇。磷矿主要分布在塔峰、大麻等乡镇。水晶、高岭土、钾长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岩等主要分布在大桥、大麻、荆竹、紫良、浆洞、正市等乡。煤为烟煤,主要分布在正市、洪观、楠市等乡镇。
3.3文物名胜
3.3.1古遗址
(1)横江砠
该遗址位于竹管寺镇竹市村东北面500米处。砠内溶洞深不可测。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砠隙周围发现一批石器和陶片。石器有石斧、石椪、石凿、石箭镞等。陶片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硬陶等;经鉴定属商代奴隶社会文物。
(2)南平故城
该遗址位于县城东3公里处的城腹村。自汉高祖五年(前202)至宋绍定间(1228—1233),县治位此。今留有方形土城遗迹。在遗址表层除发现部分唐代陶瓷外,大部分是秦汉时期遗物,还有战国铜矛。城基内之村名城腹村,城基西侧之村名古城村。
(3)城头岭
该遗址位于总市乡下坊村南1公里土丘上。城址遗迹呈方形,面积1.8万平方米。东、南、西三向墙迹残存,土墙外围,战壕痕迹依稀可辨。1987年文物普查时,采到方格纹和米格纹硬陶片。
(4)宁溪所城
该遗址位于所城乡所城村。明洪武年间,官府为镇压大桥土著起兵反抗而派军宁溪屯驻筑城,设宁溪守御千户所。清咸丰间,城墙加固修葺,周长236丈。城东、南、西、北门分别名为“旭照”、“如寿”、“庚辉”、“承恩”。1958年拆除城墙,改成公路。
(5)鳌山书院
该遗址位于城东侧鳌山上,清乾隆十五至二十五年修建落成,名三蓝书院。乾隆五十五年重修。全院有大小房屋35间,四周高墙围绕,长60多丈。书院面对榴峰,滨临舜水,右城左塔,环境优美,咸丰年间更名鳌山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书院为蓝山县官立小学堂。民国时期,先后设于此地的有县立高小、乙种师范讲习所、甲种师范讲习所、女子简易职业学校、简易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此书院已全部拆除,今为县人武部所在地。
(6)杞梓山房书楼
该遗址位于总市乡界头村,为清同治进士肖玉春所建。楼分三层,外为八角形,俗称“八角楼”。楼傍花园、假山、水池。旧时书楼藏书散失甚多。1951年,县政府将遗存图书两千多册交由县文化馆保存。70年代,肖玉春第六代孙肖任春将书楼拆除另建房屋。
(7)矮脚岩
该遗址位于楠市镇500米处。1989年,县二中和楠市中学师生在洞内发现距今200—300万年的大型草食动物剑齿象化石及其它动物化石多块,对研究蓝山地质和矿藏具有珍贵价值;出土化石由县二中生物仪器室收藏。
3.3.2古建筑
(1)塔下寺
位于城东回龙山,传为唐宋古刹。该寺由传芳塔、清音阁、观澜亭及飞云阁等建筑构成,形成塔寺并重,浑然一体的建筑群。四周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寺内建有革命烈士墓。
(2)传芳塔
始建于唐代,明嘉靖四十二年重建,历时16载。塔以天然岩石为基,基底周长28米,塔高40米,全部青砖砌成;外形呈七级八角,以小宝塔封顶;内砌螺旋式通道台阶186级,盘旋登顶;沿通道有小窗供采光、眺望。塔中各层原供佛像,塔门上书有苍劲有力“峭塔凌云”四字,该塔为塔下寺景中之景。
(3)童峰塔
位于城东7市里海拔735米的童峰山顶,明万历年间由白叠岭移建于此。清道光重修,光绪十五年(1889)再建,塔中空,高17米,外呈七级八角。塔基东南崩塌部分,已于1988年维修加固,游子返乡,距30多里即可遥见,故有“望乡塔”之称,因与传芳塔高低对峙,故又合称“双重文峰”。
(4)舜庙
位于所城镇良村洞白田江,兴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该庙坐东朝西,面向九疑;殿分上下厅,面积约80平方米;上厅供舜帝及娥皇、女英像,殿门上书有“舜帝庙”三字,旧时,庙内香火颇盛。
(5)万年桥
位于所城镇万年桥村东仅里许,横跨舜水河。清乾隆五十三年兴建,历时三载完成,桥长23.33米,宽7.33米,高9.33米,为蓝山第一大单拱石桥。道光年间,在桥头立“万寿无疆”石碑,特名“万年桥”。古时为湘粤要隘通衢,至今桥身坚固如昔,雄姿犹存。
(6)青龙桥
位于新圩乡滨溪村北150米处,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为单拱石桥,桥长8米,宽4米,桥上建亭。
(7)戴星桥
位于竹管寺镇荷叶塘村东侧,横跨蒙溪河。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历时三载。一桥三拱,桥长23.5米,宽5米,高8米,两端砌有石阶10余级。旧时为蓝山至衡阳必经要道,现仍完好如初。
3.3.3古墓葬
1987年全县文物普查发现有古墓葬群58处,其中汉墓49处、晋墓2处、南北朝墓1处、唐墓4处。经发掘,出土文物有陶罐、陶钵、铜镜、五铢钱等百余件。其中清提督肖得龙、进士肖玉春两墓较具规模。现肖得龙墓被盗,肖玉春墓犹存。
3.3.4革命遗迹及纪念建筑物
(1)红军长征标语
1934年秋、冬,红军长征过县境,沿途书写大量标语,现存34条。其中,土市乡新村3条,洪观乡贺家村1条,楠市镇下洞村13条,总市乡刘景福村4条,所城乡长铺村13条。
(2)周恩来长征住宿旧址
1934年11月19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一方面军参谋长刘伯承随红三团进入县城。当晚,团部驻县政府,周、刘下塌县政府内右侧木结构平房,次日凌晨离去。
(3)岸山红军烈士墓
位于新圩岸山村西侧刘家山,安葬4位红军长征烈士遗骨,1967年重修。墓围环绕,占地50平方米,坐北向南,前有台阶。墓碑上刻“红军烈士墓”,有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横批“自有后来人”。
(4)南湾烈士墓
位于田心乡南湾村西北朱古山,安葬红军连长张青山、王升贵等7位烈士遗骨。墓始建于1967年。1972年重修,改坐南向北为坐北向南,立方形墓碑一块,上刻“革命烈士公墓”。
(5)毛俊烈士墓
位于毛俊镇俊溪村北侧山腰,重建于1984年。安葬为解放蓝山而牺牲的指导员黄延海和苗连长等6位烈士遗骨。墓地约25平方米,四周松林围绕,前有30多级台阶,墓碑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
(6)塔下寺烈士墓
位于城东塔下寺丛林中,1984年重建,墓地安葬为解放县城而牺牲的解放军某部排长黄福生等6位烈士遗骨。墓上方建圆形烈士纪念亭一座,亭高6米,拱形园顶,分呈18角;亭周立红柱6根,面积20平方米;亭中央竖立大理石墓碑,镌刻县政府题词“为蓝山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7)洪观烈士墓
位于洪观乡老洋头村西,重建于1972年,安葬为解放蓝山牺牲的8位烈士遗骨。墓地用红砖砂石砌成圆弧墓围,墓围长10米,宽7.5米,封土堆高0.8米。
3.3.5馆藏文物
50年代始,县政府对文物进行两次普查征集。1975年,第一次文物普查征集到红军长征文物60多件。1987年,第二次文物普查,历时34天,共采集石器5件、陶片469件、出土文物25件。石器有石凿、石斧等,陶片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陶等。1990年起,县文物管理所又陆续征集到少量文物,保存于所内。
3.3.6名胜
蓝山境内峰奇水秀,林密谷幽,峻塔古刹,怪石溶洞,美不胜收。 (1)古“八景”
“八景”为峭塔凌云、舜水环带、嶷山远障、富阳平畴、古城烟树、东江夕晖、皇英故祠、夔龙古庙。峭塔凌云指传芳塔拔地崛起,高耸云霄。舜水环带指舜水蜿埏纵贯全境,宛如罗带轻飘。嶷山远障指西岭逶迤莽苍,巍然屹立。富阳平畴指富阳村前平畴铺展,阡陌纵横。古城烟树指故城遗址古木参天,炊烟笼罩。东江夕晖指夕阳斜照东江村,四处皆暗,唯此独晖。皇英故祠位于榴峰山巅,立娥皇女英神牌,旁峙梳妆石,光滑如镜。夔龙古庙为夔庙、龙庙合称,夔庙位于城西夔峰山麓,龙庙位于竹管寺镇上丰头村后。历尽沧桑,物换星移,“八景”中或景物不全,或荡然无存。
(2)滴水龙瀑布
位于县城西南羊车岭峡道上。上江洞水至此沿峭壁倾泻而下,悬空30多米;加之青山翠绿倒映水中,景致迷人。
(3)白米下锅瀑布
位于紫良乡坪源村,瀑高30米,背靠九嶷香炉山,轻烟迷漫,远望犹如白布半空高悬。
(4)舜岩
位于所城乡岩口村后,石峰陡峭,奇险多姿。峰下有洞,曲暗深邃,清泉回响,洞口石壁上刻有斗大“舜岩”二字。
(5)群岩
位于蓝屏乡地宝坪村后。石峰高拔,南为潇岩,北为水岩,中为溅珠岩。诸岩怪石嶙峋,状物似人;以物击石,若敲钟磬。潇岩宽敞开阔,可容千人。水岩人口处迎面耸立一石,犹如仙女;石后尾随一石狮,状似迎宾;春季岩水外溢,可引水灌田。溅珠岩口仅容一人匍匐而入,因口狭内宽,旧时居民以此御兵匪;洞内水珠下溅,铿锵有声。
(6)通心岩
位于祠堂圩乡下成木洞村。洞长约3公里,从人口可望见出口,是一天然大隧道,故名通心岩,岩内布有石禽石兽,石林石柱;中途豁然开朗,可容游客千人。
(7)昭岩
位于总市乡刘景福村后,因三咀(大咀、近咀、鬼咀)鼎立,又名三咀岩。尤以鬼咀岩结构奇特,景观迷人。洞内有官厅岩、草化岩、家仙岩、大岩等。石乳如鸟飞,如龙绕,如龟伏,如虎怒;或云霞,或田畴,或森林,或村庄,不知凡几。滴水涓涓,如泣如诉:流水潺潺,如闻仙乐;通道高低迂曲,狭长深邃,回旋数里。
(8)官投岩
位于竹管寺岩口村后。洞内石乳似人像,似飞禽,似走兽,尤以“二龙抢珠”最为奇妙,“文化大革命”中遭毁。
此外,还有小泉井、三峰石、香炉石、姑婆岩、八仙桥等多处名胜。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为建设美好的家园,创建不少新的景观。如“高峡平湖”、“俊水飞虹”、“白鸬明镜”、“毛江秋色”、“东门朝霞”等,更令人流连忘返。
5经济
5.1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县内经济发展加快。到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2274万元,年平均递增7.62%。
1953年,全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2810万元,年平均递增4.32%。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全县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反右倾”运动,经济发展受到挫折,除财政收入外,其它重要经济指标均为负增长。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下降到2306万元,年平均递减3.87%。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贯彻“抓革命,促生产”方针。至1976年,工农业年总产值达5518万元,比1965年增长55.35%。但因工业投入多,产出少,企业收入下降37.57%。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718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49万元。
1979年开始,县政府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城乡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到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4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倍。其中,工业产值5555万元,增长2倍;农业产值9432万元,增长78.87%。
1990年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4.10亿元,乡镇企业产值1.4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124万元。
1995年,省体改委批准蓝山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县。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199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1885万元,增长4.0%;第二产业31295万元,增长13.7%;第三产业26944万元,增长12.1%。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23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9.4%和12.3%。
表5-1 蓝山县1990—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可比价调整表 单位:万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国内生产总值 35178 37810 41059 45962 53942 61451 69939 77942 82584 89306 94093 102317 第一产业 21901 23727 25212 26731 26132 29697 33261 34452 33383 34417 34313 35824 第二产业 4581 5196 6313 8341 10613 12666 13665 18163 19697 21845 24064 26334 工业 3399 3841 4893 6881 8979 10591 11070 15497 16026 17729 19181 21041 建筑业 1182 1355 1420 1460 1634 2075 2595 2666 3671 4116 4883 5293 第三产业 8696 8887 9534 10890 17197 19088 23013 25327 29504 33044 35716 40119 5.2经济结构
5.2.1所有制结构
1999年,全民经济占社会总产值2%,比1995年下降1.7个百分点;集体经济占社会总产值19.3%,下降28.5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占社会总产值78.7%,上升30.2个百分点。
5.2.2产业结构
1980年起,集体和私营工业大发展。1999年,农业比重占16%,工业比重占46%,第三产业比重占38%。
5.2.3农业内部结构
1978后,全县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五业全面发展。1994年,县委、县政府贯彻“发展才是硬道理”方针,全县涌现出“香芋村”、“天麻村”、“香菇村”、“养鸭村”、“生猪贩运村”及大批种植、养殖和运输大户。
1999年,农业总产值38799万元。其中,种植业为12276万元,占31.64%;林业3752万元,占9.67%,牧业16028万元,占41.31%;副业6229万元,占16.05%;渔业514万元,占1.33%。
5.2.4工业内部结构
90年代,全县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乡镇企业大力发展。199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1371万元。其中,轻工业53684万元,占48.2%,重工业57687万元,占51.8%。
5.3经济效益
5.3.1农业经济效益
200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423万元,比上年增长4.3%。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全年粮食产量11.33万吨,增加0.82万吨,蔬菜产量7.67万吨,增加1.87万吨,水果产量1.73万吨,烤烟产量5895吨,出栏肉猪42.1万头,出栏牛0.64万头,家禽出笼191万羽,水产品产量1600吨,当年人工造林面积1650亩,零星植树45万株,迹地更新6150亩,成幼林抚育60600亩,木材采伐4.85万立方米,楠竹53万根。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效果显著。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0.42万亩,比上年调减0.20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63万亩,比上年增加0.10万亩。蔬菜瓜果等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14.1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全年实现农业产值31671万元,比上年增长5.0%。林业产值49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1%。畜牧业产值346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渔业产值1199万元,比上年增长3.3%。
5.3.2工业经济效益
2001年,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388万元,比上年增长22.5%。按乡企委调整新口径统计,全县乡镇工业产值完成66607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县国有及年销售500万元以上非国有24家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利润1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受考核的7家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8万元,比上年增长20.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年发电总量1808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5264万千瓦时。供电总量1572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3742万千瓦时。自来水生产量185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机制纸产量283吨,比上年增加84吨。水泥7.8万吨,比上年增加1.36万吨。
5.3.3商业经济效益
商业市场繁荣,物价稳定。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02万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国有经济8703万元,比上年增长8.3%。集体经济1370万元,比上年下降10.1%。其他经济205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3%。集市贸易成交额58720万元,比上年增长5.0%。
表5-2 蓝山县1991-200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发展情况表 国民 年份 生产 总值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国民 收入 社会 总产 值 农业 总产 值 粮食 总产 值 工业 总产 值 社会 商品 零售 总额 居民 人平 收入 农村 596 697 802 1013 1342 1642 1608 1931 2026 1891 城镇 1269 1277 1804 2304 2696 3174 3453 3779 4211 4429 其中 23724 19421 41878 27486 24100 51232 32835 40899 47694 56271 64482 72015 79530 85853 71967 96355 25185 118442 10099 28085 107704 12890 28743 112746 24097 29110 96610 34725 10393 635 13124 744 16044 867 20178 22285 26348 26327 26980 115844 32532 118447 38585 144906 35156 119546 55787 175519 38378 86182 81903 202149 37188 111188 97944 242128 38799 114187 111371 25297 263628 38669 105080 120581 27998 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6土地利用
6.1蓝山概貌
蓝山县以山著称,山地为主,最高海拔1830米,最低194米,南北最大高差1636米。县城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南高北低,向北倾斜。
蓝山县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是湖南省公路通往广东和港澳的南大门之一。全县共有公路174条,总里程833.9公里。其中省道3条,为1803、1806和1860线,计92.7公里;县道7条,全长152.6公里;乡村道588.6公里。
6.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结构
全县土地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
6.2.1农用地
全县农用地16129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3%。其中: 耕地:1875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1.6%; 园地:127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8%; 林地:13736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5.2%; 牧草地:187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2%; 水面:2024.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2%。
6.2.2建设用地
全县建设用地559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其中: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81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8.1%,这其中: 城镇用地:415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10.9%; 农村居民点用地:3108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81.5%; 独立工矿用地:227.7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6%; 其它:59.3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1.6%; (2)交通用地:75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4%; (3)水利设施用地:1037.8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8.5%。
6.2.3未利用土地
全县未利用土地1381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
6.3土地利用特点
蓝山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好。
全县人均占有土地0.53公顷,比全省人均0.33公顷高60.6%。蓝山县不但土地资源丰富,而且自然条件优越。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水热同季,对土地开发利用极为有利。
(2)山地面积大,林地多。
全县山地面积达12348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8.34%。林地1373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现有林地102598.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6.8%,是全省重点林区之一。
(3)地域差异明显,利用程度不平衡。
北部平丘岗区人口密度大,耕地和城镇及工矿建设用地所占比重大,土地利用率高,农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南部山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大,土地经营粗放。
(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未利用土地中宜农开发面积小。
全县未利用土地为1381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其中,主要是裸岩砾地(占未利用地的16.5%)和田坎(占未利用地的64.9%),可开发为农用地的仅为2105公顷,占未利用地的15.2%,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7道路与交通
蓝山县无铁路和水运航道,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2001年,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905.3公里,其中省道86公里,县道223公里,乡道59公里,村道537.3公里。年末汽车拥有量2302辆,比上年增加91辆。全年完成客运量963万人,比上年增长8.6%。客运周转量3365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0%。货运量350万吨,比上年增长10.1%。货运周转量5092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3%。
根据公路的性质和作用,蓝山县公路可分为省道、县道、乡道三类。 省道有三条,分别是从南至北穿越本县的永连高等级公路(新建成)、省道S322(前称彬道线1806)、省道S324(前称汝嘉线1803),共长88.27公里。
县道有蓝大线等10条,共长193.80公里。乡道有下太线等17条,共长236.62公里。
类别 国道 省道 县道 乡道 合计 表7-1 各类公路现状情况表
里程(公里) 比例(%) 0 0.00 88.27 17.02 193.80 37.36 236.62 45.62 518.68 100.00 备注 无 3条 10条 17条 8.5文化娱乐
至1999年,全县有文化馆和文化娱乐中心各1个,乡镇文化站11个,文学社4个,文化活动室45个。
2001年,全县广播覆盖人口为27.98万人,占总人口的81%。 2001年,电视覆盖人口30.7万人,占总人口的87%。
1999年,全县电影放映120场,观众1.8万人次。县城设有电影院一处。 1982年,县图书馆成立。1999年,县图书馆藏书2万册,图书借阅达2.1万人次。2001年,全县拥有各类藏书162.02万册。按全县人口平均,人均拥有藏书4.7册。
文化娱乐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10建制镇建设
(1)塔峰镇
塔峰镇位于县境中部,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辖37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366村民小组,69个居民小组。1999年,全镇有20803户、707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258人。镇政府驻古城路。境内除主产粮食外,还生产花生、大蒜、烤烟、茶油等经济作物,土特产有生姜、甘蔗、金柑、药材及古城茄子、高阳早辣椒。舜水、排田水、流沙河,龙溪渠道贯穿全境。全镇有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4268千瓦。都龙庙水库蓄水32万立方米。
镇政府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区域面积6.3平方公里,东北有公路连接郴州、永州,南有公路直达广州,永连公路穿越其境,交通称便。以边贸城为中心的集贸市场,边境贸易发展较快。境内文物胜迹颇多。旧时蓝山“八景”中的“峭塔凌云”、“富阳平畴”、“舜水环带”、“东江夕晖”、“皇英故祠”,均在其境。还有明万历年移建于东山之颠的童峰塔。塔下寺为县内主要游览胜地。寺旁丛林中建有为解放蓝山而牺牲的烈士碑亭。
1999年,全镇共完成社会总产值65387万元,农业产值14484万元,乡镇企业产值7480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773万元,农民人平纯收人2588元。该镇有中、小学学校36所,教职工499人,在校学生12086人。
(2)竹管寺镇
竹管寺镇位于县境中北部,总面积86.5平方公里,辖竹管寺、总市两个办事处、35村、2居委会,272村民小组、4居民小组,有8588户、329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2人。镇政府驻竹管寺村。
境内产茶油、烤烟、花生、大蒜、黄花等。白鸬洞小一型水库位于其境。五坊塘的稻田养鱼、早黄瓜和总市的大白苦瓜小有名气。竹管寺农贸市场为县内较大集市之一。有电石一、二厂。永连公路穿越其境。名胜古迹有下坊村城头岭遗址,界头村的杞梓山房书楼遗址及曜岩、小泉井、横江殂、官投岩。
1999年,全镇共完成社会总产值18706万元,农业产值6558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289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58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9855元。该镇有中、小学学校38所,教职工292人,在校学生5598人。
(3)毛俊镇
毛俊镇位于县境东部,有舜、俊二水穿流其境,总面积165.7平方公里,辖
毛俊、火市、尚屏三个办事处、5l村、2居委会,424村民小组、4居民小组,共有9928户、395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1人。镇政府驻俊溪村。
境内水利条件优越,农产丰富,镇、村、农户办企业较多。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茶油、香芋、烤烟、大蒜、甘蔗、生姜、西瓜,出产木材、楠竹、桐油。百叠岭大叶苦茶及加工的红碎茶,八甲的包心菜及西瓜,溪林的水红萝卜及大蒜,井湾的早熟辣椒,颇有名气,西岭头等村的香芋销往省内各地及广州、深圳。俊溪等村所产晒席畅销县内各地及周边县市。镇内皮篓、板筛、四方桌等竹制工艺品曾远销日本、新加坡。尚屏是全县商品用材林基地,其桐油产量居全县首位。境内建有电站5座,装机容量4900千瓦。旧时为历代兵家必经必守之地,沙溪
后山有解放军烈士墓。尚屏庵为全县\"36处风景点”之一。蓝大公路、大军公路穿越其境。
1999年,全镇共完成社会总产值44084万元,农业总产值6705万元,乡镇企业产值30336万元,实现财政收入28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214元。该镇有中、小学学校46所,教职工322人,在校学生6119人。
(4)楠市镇
楠市镇位于县境北部,总面积88.9平方公里,辖楠市、正市两个办事处、31村、3居委会、254村民小组、7居民小组,共有7514户、293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2人。镇政府驻楠木桥村。境内盛产花生、黄花、烤烟、茶油、茶叶、大蒜等经济作物,黄花供外贸出口。境东元竹一带产烟煤,主销省内及两广。东北部鸟仔岭为县北屏障,甘溪村为明代五堡之一。南连公路、郴道公路穿越其境,为湘、粤、桂之交通要道。楠木桥市场是县内较大市场,为蓝、宁、嘉县民主要交易市场之一。
境内有文化遗址矮脚岩。岩洞内发现距今300万年的大型草食动物剑齿象化石及其它动物化石,对考古研究有重要价值。位于正市境内的姑婆岩及观音阁、八仙桥、为县内风景点。
1999年,全镇共完成社会总产值19419万元,农业产值571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663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17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018元。该镇有中、小学学校33所,教职工251人,在校学生5238人。
(5)所城镇
所城镇位于县境南部山区,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辖所城、大麻两个办事处、26村、1居委会、246村民小组、2居民小组,有6932户、238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1人。镇政府驻所城村。
境内出产木材、楠竹、茶油、水果、蜂蜜、桐油、药材、金柑、香芋。传统产品有香包纸,历史悠久,是县内水晶石、花岗石之重要产区。全镇有大小水电站11座,装机容量,5865千瓦。永连、猫大、所紫公路穿越其境。
境内于明代设宁溪千户所,筑有城墙,故称“宁溪所城”。长铺为明代五堡之一。舜帝庙、舜岩、万年桥、滴水龙瀑布及南风坳,为县内名胜古迹和风景点。古建筑有建于明代的夏洞水楼。
1999年,全镇共完成社会总产值15429万元,农业产值6566万元,乡镇企业产值8776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45万元,农民人平纯收人1891元。该镇有中、小学学校28所,教职工223人,在校学生4122人。
(6)新圩镇
新圩镇位于县境东部,总面积136.2平方公里,辖新圩、田心、早禾(含园艺场)三个办事处,45村、1居委会、425村民小组、3居民小组,共有10575户,419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2人。镇政府驻新圩村。
境内盛产烤烟、茶油、花生、辣椒、桐油等。农户用传统方式酿制的“黑糊酒”,为县内特产,旧时为朝廷贡品。早禾所产簸箕、米筛、棕绳销往省内多地。甘竹山水库、蓝嘉水库、毛江水库位于境内。蓝大、汝嘉公路穿越其境,交通称便。新圩市场为县内较大市场,为蓝、临、嘉县民重要交易市场。
1999年,全镇共完成社会总产值29399万元,农业产值740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484万元,实现财政收入451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234元。该镇有中、小学学校50所,教职工347人,在校学生7908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