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圆通的人际关系(试题答案)

2024-02-04 来源:易榕旅网
1.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的是 回答:正确

总体度

进 1. A 2. B 3. C 4. D

王牺氏 张牺氏 包牺氏 李牺氏

学 课前自评 习 学习课程 考试 查看考试结果 2.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可以发现它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即 回答:正确

持 续 改 进 360度改进计划 360度改进评估 改进实施报告

1. A 2. B 3. C 4. D

“易简”

学习记笔 “变易” “不易” “易繁”

3.人际关系的起点是指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没有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的媒介具体表现在 回答:正确

1. A 三杯酒量和四圈麻将 2. B 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 3. C 五方交友和六出祁山 4. D

七术打马和八口吹牛

5.学好人生的第一课是 回答:正确

1. A 自我发展 2. B 自我陶醉 3. C 自我定位 4. D

自我检查

6.建立对打麻将目的的正确认识,即最主要的是为了 1. A 赌博 2. B 多赢钱 3. C 消磨时间

4. D

促进友谊,多交朋友

7.下列选项中关于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8.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中,之所以应该把握“讲恭维话”的技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 回答:正确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方式和态度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立场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中国人在乎谈话的内容

1. A 2. B 3. C 4. D

强烈的“自尊”观念 强烈的“面子”观念 软弱的“面子”观念 软弱的“自尊”观念

9.天底下最喜欢听恭维话的人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美国人 中国人 韩国人 法国人

10.人际关系的修养具体表现在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三杯酒量和四圈麻将 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 五方交友和六出祁山 九分努力和十分忍耐

11.要变得“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胡思乱想 不胡思乱想

保持真心诚意,胡思乱想

通过内心的修炼,保持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

12.正当性原则是指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13.结识一个朋友最好的机会是在于其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失败的时候 成功的时候 大红大紫的时候 默默无闻的时候

14.“逞一时之气”往往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有利于矛盾或者冲突的解决 不利于矛盾或者冲突的解决 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B和C都正确

15.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背道而驰 同心协力 南辕北辙 同床异梦

单选题 1.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可以发现它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即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易简” “变易” “不易” “易繁” 2.人际关系的起点是指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没有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3.下列选项中关于“一表人才”带来的省思说法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避免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 应该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 适应以“第一印象”为标准的旁人眼光 相由心生,相随心转 4.建立对打麻将目的的正确认识,即最主要的是为了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赌博 多赢钱 消磨时间 促进友谊,多交朋友 5.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喜欢占小便宜 不喜欢占小便宜 喜欢占大便宜 不喜欢占大便宜 6.“择善”是指 回答:正确 1. A 规劝 2. B 劝 3. C 规劝 4. D 劝 7.下列选项中关于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方式和态度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立场 在敌人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对的地方提出规在朋友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不对的地方提出在朋友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对的地方提出规在敌人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不对的地方提出4. D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中国人在乎谈话的内容 8.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中,之所以应该把握“讲恭维话”的技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强烈的“自尊”观念 强烈的“面子”观念 软弱的“面子”观念 软弱的“自尊”观念 9.天底下最喜欢听恭维话的人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美国人 中国人 韩国人 法国人 10.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又称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王牺氏 包牺氏 张牺氏 李牺氏 11.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即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易简” “易繁” “不易” “变易” 12.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首先应做好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自我陶醉的学习 自我陶醉的工作 自我定位的学习 自我定位的工作 13.要变得“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胡思乱想 不胡思乱想 保持真心诚意,胡思乱想 通过内心的修炼,保持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 14.广泛地结交朋友是为了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出名 升迁 赚钱 增广见闻 15.“逞一时之气”往往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有利于矛盾或者冲突的解决 不利于矛盾或者冲突的解决 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B和C都正确 1.人际关系的起点是指 回答:正确 A.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B.没有人际关系 C.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 D.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2.下列选项中关于中西方人际关系比较的说法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B) 西方人 中国人 崇尚对象 责任担当 人际关系中不同主体所处的地位 为人处世的标准 社会环境的约束力 神本位 个人主义 生而平等 人本位 家庭本位 合理的不平等 单一标准 有形且刚性 出于好奇 单纯 双重标准 无形且弹性 基于关怀 复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 利害关系的程度 A.从责任担当来比较,西方人是个人主义,中国人是家庭本位 B.从崇尚对象来比较,西方人是人本位,中国人是神本位 C.从利害关系的程度来比较,西方人是单纯,中国人是复杂 重标准 D.从为人处世的标准来比较,西方人是单一标准,中国人是双3.下列选项中关于“一表人才”带来的省思说法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A.避免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 B.应该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 C.适应以“第一印象”为标准的旁人眼光 D.相由心生,相随心转 4.广泛地结交朋友是为了 回答:正确 A.出名 B.升迁 C.赚钱 D.增广见闻 5.“逞一时之气”往往 回答:正确 A.有利于矛盾或者冲突的解决 B.不利于矛盾或者冲突的解决 C.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D.B和C都正确 第一讲 中西方人际关系

中国的人际关系与建立在西方观念基础上的西式人际关系是有较大差异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植根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积淀出发,来对中国的人际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殊的人际关系文化

正因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才形成了其独有的特殊性,要把握在中国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就必须从对这种特殊性建立正确全面的认知入手。

(一)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人如今的思维和思考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进一步地溯本求源可以发现,以下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这些模式的本质及精髓所在:

1.伏羲氏与八卦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意义重大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立了“八卦”。

《周易•系辞下传》中曾提到:“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该记载的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总结其规律,创画了八卦。 “八卦”是指“坤”、“艮”、“坎”、“震”、“巽”、“离”、“兑”以及“乾”等八种悬卦的符号,代表天地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种种事物。时光荏苒,数千年来人们交口传颂着伏羲氏画八卦的故事,而八卦台(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作为历史的见证,也依然屹立在黄河岸边。八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现代各行各业的人民工作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八卦潜移默化的影响。

2.易经

伏羲氏在依据法河图和洛书画成八卦的基础上,随后又按“每卦有三支,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的原理进行了扩展,这就是《周易》一书的基本内容。《周易》与对其进行哲学体系性提升的《易传十翼》一起共同构成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易经》。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它被列为群经之首。在民国初时期,它被纳入黄埔军校的必修课,在现代西方

它则被视为破译东方文明的钥匙。由此可见,《易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智慧遗产,也是我们所努力倡导的“中国式管理”的理论基础之所在。

 基本内容

《易经》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录。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来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周易•系辞上传》中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而有天地就有四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而雷风水火山泽则演化出万事万物。《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说明世界生成的整个程序。

 核心思想 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可以发现它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即“易简”),但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即“变易”);而同时又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即“不易”)。具体而言,就是认为宇宙的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寻(易简),而社会上的一切制度、礼仪、文物、器具,都会因时而变(变易);但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尊卑之序、长幼之伦,却永远不变(不易)。

(二)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对于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只要以《易经》的道理来看待和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了。换言之,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观点和理论,对于指导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当有帮助的。然而近几百年来,中国人开始盲目地用西方的观点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自身的一切,并且将自身的缺点与西方的优点进行对比,其结果必然是越比越糟糕,越比越自卑。于是,很多中国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开始逐渐地丧失民族的自信心,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因此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借鉴方式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学,因为这个领域是不存在国界的。而在吸收与文化有关的思想时,则必须谨慎小心,一定要避免机械和盲从,否则将会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产生越来越大的背离。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阐述中国式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人际关系时,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中西方的人际关系进行深入的比较,具体如下表所示(详见表1-1):

表1-1 中西方人际关系对比表 西方人 中国人 崇尚对象 责任担当 人际关系中不同主体所处的地位 为人处世的标准 社会环境的约束力 神本位 个人主义 生而平等 人本位 家庭本位 合理的不平等 单一标准 有形且刚性 出于好奇 单纯 双重标准 无形且弹性 基于关怀 复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 利害关系的程度 【表析】

对于该表中所提到的各种因素,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提出的,即在对人际关系的探讨中不

应该涉及到“政治”和“宗教”这两个因素。因为宗教是非理性的,无法用理智来面对,而在政治上个人往往有不同的立场。简言之,这两个方面是人际关系最大的障碍。

1.崇尚对象的差异

 西方人的“神本位”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西方人的“神本位”观念,即在西方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解释一切问题都离不开神。

 中国人的“人本位”

与之相对应,中国人则崇尚的是“人本位”。不难发现,伏羲氏一开始就把人的观念树立为“人是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而并非是神”。中国人实际上是没有宗教的,所有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崇拜的只有自己的祖先,现如今很多拜佛的现象只是一种“理佛”的表象而已。

简言之,中国人认为“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因此,中国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思想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在神的管教之外的。

2.责任担当的区别

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

基于“神本位”的影响,西方人必然会形成“个人主义”的观念,即以个人作为单位,对上帝承担责任。因此,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表示对其后果由个人来负责。

 中国人的“家庭本位”

中国人则是“家庭本位”的观念,即一个人在社会上代表的是其整个的家庭,而并非仅仅是他自己。例如,中国的小孩很少被问及名字,而通常会被问及是谁家的小孩以判断其家庭背景。中国人做错了事情是对不起父母和祖宗,往往整个家庭都会被指指点点。

基于此,建议中国人不要经常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挂在嘴边,因为周围的人一定会怀疑你对自己言论负责的能力。

3.人际关系中不同主体所处地位的不同  西方人的“生而平等”

由于“神本位”以及“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因为大家同为上帝的子民,因此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人能够接受“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中国人的“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人不相信西方这一套说法,而是认为“人没有生以前是平等的,人死了以后也是平等的,但只要活着就有不平等”,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反对过分的不公平,由此形成了“合理的不平等”的观念。

实际上,中国人强调的是一种“伦理”的观念,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处于相当不平等的状态,例如父亲或上司的地位永远是不能被颠覆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对上与对下是不同的,例如对同一件事情面对上司和下属时所存在的言论区别。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来看,西方人有人际关系,而中国人是没有人际关系的,我们所讲求的是人际关系与伦理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人伦关系”。

4.为人处世标准的迥异  西方人的“单一标准”

因为遵循“神本位”的思想,所以西方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只讲求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家庭中“父辈养育子女到18岁,18岁之后就靠自己”,在企业中则“完全依据业绩和表现来判定员工的用或不用”等。由此可见,西方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单一的标准,即完全按照权利与义务的要求来行事。

 中国人的“双重标准” 中国人讲求的是“彼此的对待”,即依照别人对自己的方式来考虑对别人的态度,完全与权利义务无关。也就是说中国人对己以及对人往往采用的是双重标准,例如大部分企业家

对外宣讲的都是西方的理论和做法,而实际上面对自己的企业时却仍然按照中国人自己的套路在进行。

5.社会环境约束力的状况  西方的“有形且刚性化” 在西方社会中,社会环境的约束力表现为其非常详细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条款不仅逻辑严密、内容清楚,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格,完全没有人情可言。因为西方社会的一切都遵循法律规定来进行,形成了一种看得见的、刚性的约束力。

 中国的“无形且弹性化”

而在中国人的社会环境中却恰恰相反,目前来看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便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地完善和健全,但还是富有相当的弹性,因为这样才能够得以顺利地执行。因此,中国人养成了喜欢讲理由的习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华民族不是法律性的民族,中国人有的只是所谓的“典范”。也就是说,中国人是道德性的,凡是有形的东西迟早都会变成形式化的东西。中国人依靠的是无形的东西进行彼此的约束。这一点在企业的经营中尤其明显:尽管制度规定很清楚,但是往往却不敢执行,也执行不了。这是因为一旦完全按照要求来执行,结果通常是落得个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下场。

6.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的动因  西方人处于“好奇”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西方人对人与对动物一样,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是好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西方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同时,西方人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产生所谓的“代沟”。

 中国人源于“关怀”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关怀”而不是“好奇”。很多时候,中国人虽然没有礼貌,但是对待别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基于这一点就不难发现,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性的,只是这种亲密关系或者信任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7.利害关系的程度  西方人的“单纯”

西方人在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公司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利害关系”,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但相对而言是比较单纯的。

 中国人的“复杂”

中国人讲求的不是简单的利害关系,而是更多的在考虑其间由于背景而产生的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势利”。与西方人的利害关系相比,中国人的“势利”观念要复杂得多。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从整体上来说,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的单纯,易于掌握;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则相当的复杂,一不小心就容易出差错。

第二讲 圆通人际关系概述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要点归纳

在中国社会中,所有一切都是从人际关系开始的。要处理好中国式的人际关系,避免产生可能的矛盾与冲突,应该把握好以下五大方面和十个要点(其结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要点构成示意图

1.人际关系的起点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指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首先凭借的是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一表人才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首先与个人的长相是有关系的。尽管长相是与生俱来的,但这种关系却是变化的,有的人因为长相而在人际关系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有人因此吃了很大的亏。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个人的长相是外在的,它与自身的需要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每个人有必要就自己的长相来进行相应的思考,看看适合哪一个方面摆正自己的观念。

 两套西装

“两套西装”指的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个人后天附加上去的东西,涉及到个人的服饰、着装风格、喜好等很广的范围。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打扮应合乎自身的条件,要善于打扮自己。

2.人际关系的媒介

“媒介”是指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正是透过这些东西与别人建立起交往的渠道,从而产生人际关系。

 三杯酒量 “三杯酒量”指代的范畴很大,包括了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过程中吃到肚子里的所有东西,例如各种饮料以及吃饭应酬等。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从中应该了解交往对象的个性,并且依据互动的原则来“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地做任何事情。

 四圈麻将

常做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动,既可以娱乐自己,又可以增加人脉。所以,“四圈麻将”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各类社交活动,例如打麻将、体育活动以及跳舞等。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要培养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爱好,但不要变成嗜好,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互动的乐趣,而不要一味地强调输赢的得失。

3.人际关系的交往

人际关系的交往,指的是交往过程中对范围和深度的把握,即一方面范围要扩大,而另一方面深度要加强。

 五方交友 五方,即东南西北中,这个方面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一个人不应该故步自封于自身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应该多结交各个行业的朋友。因为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建立广阔的人脉,多和异业交流,增广见闻。

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六次北伐曹魏的故事,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从中借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却仍然不屈不挠,经得起打击”的精神。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今科学已经快变成一种宗教,而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应该讲求所谓的可行性分析。

4.人际关系的技巧

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七术打马

很多管理学者都在强调“中国人有马屁文化,拍马屁才会成功”,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拍马屁的人,但是却普遍很喜欢和享受那种“马屁”的味道。这里所谓的“七术打马”,指的是一种拍马屁的哲学,如果能够做到让别人不易察觉则可尽力去拍,而如果人人都看得出来则不可为之。它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即应该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赞美别人,利用向人讨教的机会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

 八口吹牛

拍马屁的对象是别人,而吹牛的主体则是自己。所谓“八口吹牛”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应该适当地抬高交往的对象,同时适度地吹捧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5.人际关系的修养

这里的“修养”实际上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品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九分努力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个人付出相当程度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做人是做给别人看的,而做事则是做给自己看的。一个人努力不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不知道的。因此,做人应不以成败论英雄,做事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 十分忍耐

然而,努力所代表的是对目标所持有的良好愿望,是对过程的重视,但是努力最后不一定能够真的如愿以偿,这就需要“十分忍耐”。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成功永远属于忍耐力强的人,否则即便所有条件都具备也会最终毁于一旦。而且,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个人表现得越好,往往会招致各方面越重的打击,这个时候就应该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发挥“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

以上的五个方面和十个要点实质上就是《易经》思想的体现,可见《易经》并不是多么神秘的学问,其精髓就在于大易至简,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案例】

〔中国人的“严谨”与“含糊”〕

“严谨”与“含糊”看似对立,中国人却能够很好地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面,做到处理思路上非常的严谨,但是在表达上却相对的含糊。以自我介绍为例,如果直接说明自己的单位以及职位,很可能引起别人的怀疑或者鄙视。而人际关系处理的高手则往往表达得非常的含蓄和隐讳,例如在某公司服务的意思就是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在某公司品质管理科服务则意味着担任科长的职务等。

如此对“严谨”和“含糊”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道”的思想的延伸和运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而人生所有的苦恼则都是从绝对的观念中产生的。

第三讲 人际关系起点之“一表人才”

对“一表人才”的深入理解

(一)“一表人才”带来的省思

“一表人才”反映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外貌长相方面的内容,它带给我们的省思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避免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其外貌长相。然而,虽然其外貌长相容易因为个人偏好的不同而引起某种喜好或者厌恶的情绪,但必须强调的是千万不能仅仅凭借这一个方面就对一个人进行判断。这是因为人是很不容易被了解的,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以这样的做法来论断别人是相当武断的。简言之,应该避免依据第一印象而“以貌取人”。

2.适应以“第一印象”为标准的旁人眼光

尽管强调不应该依据第一眼的印象去论断别人,但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会凭借第一印象来论断自身。换言之,人们自己应该避免犯这个错误,但是却不能禁止人家犯这个错误。因此,对于自己而言,在人际交往中争取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3.相由心生,相随心转

人的外貌长相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长相与成就相对应”的规律。应该强调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应该由里及表地对自己的长相予以改善。

 “自古红颜多薄命,长禄常在丑人边” 天生拥有良好的外表,实际上是利弊皆有的。姣好的外貌通常会给别人良好的印象和感觉,进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会使得自己成为各种场合的焦点,从而招致别人的嫉妒或者戒心。正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长禄常在丑人边”就是这个道理。换言之,一个人长得什么样是父母给的,不应该比对“对美的固定标准”而过分挑剔自己的长相,产生自怨自艾的不良情绪。

 外相是内心外在的表现

在与人的交往中,很多人通常习惯第一眼首先看对方的眼睛,如果眼露凶光,说明其内心险恶;如果眼神暗淡,说明其缺乏力量。这种说法并非迷信的思想,而是因为外相是内心外在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注重所谓的“一表人才”,就是强调要从其相貌中端详出其内心世界,从而通过进一步地互动,使其拿掉用于掩饰自己的面纱。

也正因为外相与内心的这种关系,所以应该相信只要个人的内心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就能够引导着相貌随之而发生改变,这也就是“相由心生,相随心转”的意义所在。

 追求对真诚的信心,保持真诚的态度

按照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人们始终在强调真诚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开始就真诚的人最后会变成最不真诚的例子却相当普遍,这是因为在屡次上当吃亏之后,个人逐渐地对真诚失去了信心。这种状况虽然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转而认为在人与人之间耍阴谋是理所当然的。

正确的态度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个人应该很谨慎地保护自己,避免吃亏上当,以此来步步为营地保持对真诚的原有态度,进而追求和拥有对真诚的信心并使得自己长期地对人真诚。

(二)把握人际关系真正的起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因非常注重自己的相貌而迷失了自我。作为人际关系起点的一个方面,真正把握“一表人才”的内涵应该具备以下观念:

1.承认并接受“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指人们所看到的每个人各自都有不同的外貌长相。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首先每一个人都应该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

2.学好人生的第一课——自我定位

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首先应做好自我定位的工作。  天生我才必有用

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承认并接受人们在相貌方面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要进行良好的自我定位,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外貌形成正确的认知。实际上,每个人生来的样子是为其这辈子的社会生活提供基础的,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相,就能够慢慢地了解真正的自己,搞清楚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 中美在个人定位上的差异 由此延伸开来,人们可以发现中美在个人定位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当某一个人到了某一个地位的时候,美国人会表现得很单纯,完全依据其看到和接触到的人物和情况来处理事情;而中国人则不同,精于人际关系的中国人应该会“看到应该看到的人,看不到不应该看到的人”,即面对某些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时,通过明确的自我定位来争取留给别人良好的印象,使得别人乐意与自己交往,发挥在“一表人才”方面最大的本钱。

3.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对以上观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可以发现,人际关系真正的起点并不在于直接与别人建立起联系,而应该首先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自己处不好,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能与你相处得好。只有自己与自己相处得好,才能与大部分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首先要注意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而后才能通过由表及里的自我改变来改变别人与自己的关系。

(三)修炼成为“一表人才”的建议

1.保持健康

人只要能够保持健康,就能够始终容光焕发,这个时候外表和长相就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相反,即便天生的条件再好,如果由于健康不良也会对第一印象的形成造成负面的影响的。当然,真正掌握了外表变化的人重视的是内在的含义,所谓“三个月不读书,面目可憎”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要变得“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内心的修炼,保持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这样,个人的相貌逐渐会端庄起来,从而缓解别人对自己的提防,乐意与自己接近和沟通。

2.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情

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人,一定是从心情的开朗以及心态的平和开始的,否则,不好的心情、极端的心态必然会造成看到谁都不顺眼的情况。

 自然为本,避免矫揉造作 良好的心态和心情不是装出来的。以公共场合中的谈话为例,凡是在人多的场合中讲话特别大声的人,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在进行自我的炫耀,并且另有企图。实际上,讲话不需要那么大声,以对方听得见为度,否则就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并且会引起别人很多不同的想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凡是天生的、不做作的表现,都叫做一表人才。

 以“适可而止”的态度战胜最大的敌人

在良好心态的培养方面,不要跑到人生的顶头,要学会“适可而止”。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达到人生顶点的过程中,人都是快乐的。而一旦到达人生的顶点,往往就会苦恼不堪。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聚拢别人在自己的周围,同时要避免一味盲目地追求往上的升迁,因为这个过程势必会排挤别人,使得别人具有危机感。

所以,能够找到自己最快乐的职位,找到最喜欢做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就是比较有价值的。无论自己的长相如何,如果能够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人际关系自然会改善,自己的“一表人才”自然也会得到显现。

第四讲 人际关系起点之“两套西装”

对“两套西装”的合理把握

正如前文所阐述的,“两套西装”指的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个人后天附加上去的东西,涉及到个人的服饰、着装风格、喜好等很广的范围。其强调的重点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打扮应合乎自身的条件,要善于打扮自己。具体而言,应该把握以下内容:

1.“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尽管“一表人才”中倡导个人应对自己的长相承认和接受,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随性使然,不顾别人的感受。人的穿衣打扮,一方面是出于生理(保暖等)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所谓“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必要的、得体适合的着装打扮是必不可少的。

2.服饰打扮应符合身份

个人的服饰打扮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和言论。但是,如果是不合乎身份的衣服,对个人处理人际关系而言就非常不利了。例如,在公司中,领导在考察某个升迁备选对象时,衣着打扮的适当得体往往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评判因素。

3.装扮需与场合相适应,不违禁忌 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在很多不同的场合是存在诸多禁忌的,个人的着装和打扮如果违反了这些禁忌,必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在西方,很容易发现不同肤色的人种通常都是按肤色聚集在一起吃饭的,因为进入到别的肤色人种中很容易会与自己的种族逐渐疏远开来。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判断和分析并不含有种族歧视的内容。中国人是最没有歧视的,在我们的国家56个民族都能够和平相处。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凡是大力争取自由的民族通常都是深受压迫的,之所以中国从来没有做过自由的“抗争”,就是因为中国人本来就很自由。

4.避免外在的多变

西方人对人是好奇的,所以他们在个人的着装打扮上会主动地寻求多变,然而,这种外在的多变在中国人看来,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这是因为中国人要相互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需要逐步了解的,而一旦这个过程中某一方始终在寻求变化,自然会导致另一方对其失去信心。

5.“两套西装”要符合社会文化的背景

人伦关系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发生的东西,它离不开我们社会的文化背景。例如,在美国可以做的事情建议在中国还是少做为妙。不仅如此,对于社会文化的背景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和标准,不能一味地相信道听途说的言论,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6.不要勉强自己盲从时尚

为改善人际关系而进行的外在改变中,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地追赶潮流和时尚。否则,做出令自己很不适应的改变,必然会导致自己变得很不自然,矫揉造作的状态是无法获取别人的好感和信任的。

7.谨慎本分,适当磨练 人要放开是很容易的,但要再收紧则非常痛苦不堪。对于个人的外表打扮应该要注意谨慎本分,否则一旦放宽了要求,再希望寻求改善就比较困难了。

对于人际关系起点的正确认知的归纳

有关人际关系起点的正确认知归纳有以下几个重点:

 人际关系首先是个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不完全是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因此,个人只有接受和认可了自己之后,才会使得别人容易接纳自己和欢迎自己。

 尽管“一表人才”指的是个人与生俱来的相貌条件,但是实际上它强调的是对外在进行“由内而外”的改善。而现代中国社会过分地重视外在,忽略了个人内在的修养,这是不太正确的倾向。

 为了给别人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光有“一表人才”还是不够的。所谓“两套西装”,就是强调在具备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还应该事先做一番相应的准备,以使得个人的服饰打扮符合特定环境场合的需要。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讲求“大同小异”,需要把握好在社交场合中与别人相区别的程度:与别人完全一模一样,彰显不出自己的个性与特点;而过于显眼和醒目,则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第五讲 人际关系媒介之“三杯酒量”

当一个人通过对“一表人才”的锤炼以及对“两套西装”的把握,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有了非常好的起点之后,如果一味地独善其身或者孤芳自赏,不善于或者不舍得与别人交往,还是没有办法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而要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得以展开,就要善用人际关系的媒介。

人际关系媒介概述

即便个人的条件再好,也还是需要秉持诚信的原则,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来结交朋友的。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使人们对人际关系媒介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一)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必要性

之所以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各种媒介,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求人难”的困扰

在中国的社会中,相信大家对“求人难,难于上青天”的情况都有所体会。因此,在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尽量避免去拜托别人,而应该力求做到让别人来拜托自己。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对于人际关系媒介的巧妙运用就显得必不可少了。通过人际关系媒介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不同个人因共同乐趣而容易形成志同道合的默契,以此为契机,“求人难”的困扰才能够得到顺利地解决。

2.排除中国人之间难于了解的障碍

为了寻求不同个人之间的共同兴趣爱好,首先需要能够建立起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而要了解中国人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始终秉持着“防人之心不可无”以及“人心隔肚皮”的观念。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戒心,是由于人们所具备的是“同情心”而非“同理心”。西方人是具备“同理心”的,所以他们之间比较坦荡,易于相互了解。而中国人虽然是天下最讲道理的人,但是要与中国人讲道理却又是天底下最困难的事情。之所以会得出如此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是因为中国人非常固执,只相信自己的道理而从来不相信别人的道理。面对这种状况,就非常有必要通过人际关系媒介的合理运用来搭建不同个人之间相互了解的渠道,解除互相防备的心结。

3.经营人际关系的需要 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没有静止的状态,一切都是动态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不是越来越亲密,就是越来越疏远,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坏,不可能维持现状。基于如此的变化过程,必须认识到人际关系是要经营的,只有不断地经营才能保持其不被淡忘。

而人际关系的媒介就是对其进行经营所要运用到的工具,只有灵活地使用这些工具才有可能将人际关系经营得蒸蒸日上。

在对人际关系的经营方面,以下两个建议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 每年更新朋友的联系方式 如今的变化非常快,很有可能一段时间之后朋友的联系方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在新年或者元旦这种大家都休假的时间,按照电话簿的顺序给每个朋友送去问候,同时也完成了对其联系方式的更新。

 将朋友按照地区分类

在人际关系的维系中,要注意经常联系而不互相打搅。按照地区将朋友进行划分,可以在去某个地区之前,方便地与该地区的朋友取得联系,但注意表达问候并告知行程即可,尽可能地避免登门拜访或者由别人特别招待的麻烦。

(二)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目的

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目的在于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掩饰、伪装以及隔阂,从而促进彼此之间诚心诚意的接触和交往。在生意场上人们通常喜欢洗三温暖和喝酒就是这样的道理:洗三温暖时,双方都是坦诚相见,自然容易扯下平时的假面具。而酒过三巡之后,也比较容易缓解彼此的防范和戒备,促成双方成为知心朋友。

(三)善用人际关系媒介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媒介的作用,很好地达到运用它们的目的,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动性原则

正如在前文中所提到的,要发挥人际关系媒介的作用,首先就应该明确人在其中的主宰地位。换言之,例如烟、酒以及其他的社交活动都只是工具而已,不能让它们反过来控制个人,使得个人产生离开它们就不自在的感觉。

【案例】

〔夫妻间关于喝酒的对话〕

有一位先生回家吃饭时经常喝酒,即便没有什么事情时也总要来上几杯。太太对他的这种习惯很生气,质问先生:“酒有那么好喝吗?”;先生闷头不语,照样喝。太太怒不可遏,拿起酒杯自己也喝了一口,才发现酒是如此的难喝。随后,先生告诉太太,他并不是因为酒好喝才喝酒,而是因为很多场合都不得不喝酒,所以他才会在家也不敢放下酒杯。

这位先生实际上就违背了以上介绍的主动性原则,烟酒这些东西其实都一样,在一些社交场合的确是一种润滑剂,通过它们才能融入有这些共同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社交圈子中。但是,抽烟喝酒的主动权应该把握在自己手中:周围的人都在抽烟喝酒,自己也应该稍微做个样子以配合当时的场面,但必须是自己能够控制得住,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做。

与此同时,把握主动性原则时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即绝对不能逢场作戏,否则,难免会给别人造成矫揉造作的不良感觉。

2.正当性原则

正当性原则,是指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凡是跟色情、赌博等非法内容相关的活动绝对不要做。以在企业中从事公关工作的人为例,对于他们而言,如果对附近的社交娱乐场所搞不清楚,应该说是没有资格做这个工作的。然而,在摸清楚这些场所的情况之后,自己首先迷恋其中、不可自拔的人也是不具备这个资格的,所以,通常强调与客户的交往中难免要进行一些不正当活动的人,往往是他自己很喜欢做这些事情。在生意场上条条大路通罗马,规规矩矩地行事同样可以生意兴隆。

3.适度性原则

在中国社会中,很多事情实际上归根结底都是所谓“度”的问题,而不是其自身好坏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凡事都应该把握一定的分寸,避免犯“过犹不及”的错误。在对人际关系媒介的运用方面也应该强调同样的要求,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往往对自己行事的“度”的把握是相当准确和恰当的。

4.“和而不同”原则

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指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媒介和社交活动应具备基本的应付能力,能够在需要的场合与别人形成配合,最起码不至于招人讨厌。这个原则的关键在于不要标榜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为人要个性随和,但是坚持基本的原则,例如“要喝酒就喝酒,但绝不喝醉”、“打撞球就打撞球,但绝不赌博”等。

善用人际关系媒介的注意事项(上)

要做到善用人际关系的媒介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三杯酒量

1.喝酒不能让自己醉

酒这个东西很容易使人茫茫然,醉后往往控制不了自己,随之个人的本性就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依据某人酒醉之后的样子来对其进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而醉了以后乱讲话则是最可怕的。因此,会喝酒的人都是让别人醉,而自己保持不醉的。

2.认清“不说实话≠欺骗”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人都保持了很多的秘密,可以说是靠合理的秘密在过日子,换言之,人与人间完全没有秘密是几乎不可能的。由于这些秘密的客观存在,所以即便是再亲密的人之间也会有“不说实话”的情形出现。依据西方的标准,这样的行为就是欺骗,而以中国的标准来审视,这种行为并不算欺骗,因为其出发点往往是为了不让某一方生气、产生不必要的争端而已。由此可见,中国人的诚实体现在“绝不欺骗”,但只是“有时没有讲实在话而已”,因为事实到最后总是会水落石出的。

3.酒桌上的具体应对手段

在适度性原则的指导下,在实在不可避免的酒桌上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应对手段:  不做“不会喝酒”的表态

一旦做了如此的表态,往往会在酒桌上“打草惊蛇”,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从而引火烧身、自找麻烦。

 不主动敬酒

这同样是出于回避成为酒桌上的焦点的考虑,不主动敬酒往往意味着能够少喝几杯。  迅速应对别人的敬酒,做好“表面文章” 别人主动上来敬酒的时候,如果还一味地推辞通常只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快接猛喝,但又控制好实际喝入的酒量。

第六讲 人际关系媒介之“四圈麻将”

善用人际关系媒介的注意事项(下)

(二)四圈麻将

1.关于输赢的哲学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在把握适度性原则、不沉迷其中的前提下,培养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但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有关输赢的哲学。以打麻将为例,只要上了牌桌每个人都想赢,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上台容易下台难”的局面,使得原本愉快轻松的氛围遭到破坏。这也就是现在对麻将批判声四起的原因所在。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建立对打麻将目的的正确认识,即最主要的是为了促进友谊,多交朋友;其次,在上桌之前,应该问问自己准备输多少,而不是志在赢多少。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切记“不关紧要的事情,宁可输不要赢”的道理。

【案例一】

〔与领导下棋的艺术〕

与领导或者上级的对弈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能够获得与领导对弈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应该好好把握;其次,从对弈的结果来分析,无论是在与领导的对弈中屡败还是长胜,通常都是不能让领导满意的,因为赢过领导他颜面无光,而轻易的败北他又会觉得索然无味。实际上,在个人棋艺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应该让领导感觉到与自己下棋非常吃力,而在紧要关头他又都能转危为安,最终赢得胜利。

【案例二】

〔胡雪岩打牌〕

胡雪岩通过打牌结交朋友的策略是,自己不打叫别人打,赢了算朋友的,输了算自己的。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应该具备这样的气魄。相反,如果在社交活动中经常输不起,那么只会起到破坏人际关系的反作用。因此,能不赢最好不要赢,人际关系通常会好。时时刻刻都想赢,最后总是会输得精光。

2.避免占小便宜

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喜欢占小便宜”。如果每个人都试图从与别人的交往中占小便宜,那人们之间就根本无法相处,所以,占小便宜是破坏人际关系最大的一个因素。

3.不要主动倡导 在从事社交活动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自己主动地倡导,因为这样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和问题。在中国,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巩固领导中心的,即领导有什么兴趣爱好,下属们会很自然地去揣摩并争相效仿,根本无需领导本人来进行倡导。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平时应该注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避免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4.切忌急于求成

通过人际关系的媒介为纽带,与别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应注意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只会引起对方的戒心,破坏已经形成的良好印象。

【案例】

〔如何与企业家结识〕

中国人是很难结识并深入了解的,这种情况对于事业有成的大企业家而言尤其严重。这类人通常都比较害怕陌生人的打搅,而很多人都希望从这类人身上得些好处,作为一种认识他人的诱因,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结识这些企业家,直接登门拜访,人家避而不见,电话联系通常不会接听,而托人介绍同样也十分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听他有怎样的兴趣爱好,然后投其所好在其经常出现的活动场所静观其变,这个过程千万注意要耐心等待,不可急切地表现出与其结识的意图,否则只能是功亏一篑,以失败而告终。

第七讲 人际关系交往之“五方交友”

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上)

人际关系的交往是指结交朋友的态度和观念,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五方交友: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1.“五方交友”的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交友之所以应该广阔,不局限在一个固定或狭小的范围之中,是为了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 争取“贵人”的赏识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对其赏识并予以提拔的人称之为“贵人”,从获取成功的效果上来看,“贵人”的赏识与提拔往往比个人的努力奋斗显得更为重要。但是这种情况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缺乏努力和奋斗的个人几乎是不可能获得别人的青睐与赏识的。可见,这两个方面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除了其自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修炼之外,最好是能够争取到“贵人”的提携与帮助,这就需要个人将自己社交的触角伸得广阔一些,从而增大遇到“贵人”、获得赏识的机会。

 增广见闻

由于“隔行如隔山”,所以要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结交到处于不同行业领域的朋友是比较困难的,但即便如此,通过“五方交友”而所增广的见闻还是会令个人受益颇丰的。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见闻,涉猎尽可能多的知识领域,这样才能增添生活的乐趣。

2.“五方交友”的重点要义

要通过“五方交友”来达到以上的目的,需要对以下重点要义有所掌握:  冷庙烧香

中国人的从众思想很严重,从烧香拜佛就可见一斑:通常人们都习惯到香火旺盛、人头攒动的寺庙去参拜,而往往对门庭冷落的寺院不屑一顾。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一般都热衷于对深得领导赏识的同事热情有加、嘘寒问暖,而对受到领导冷落的人则视而不见。然而,风水是轮流转的,忽视了这一点则是犯了人际交往的大忌。

实际上,结识一个朋友最好的机会是在于其默默无闻的时候。一旦一个人已经锋芒毕露,获得成功之后,再希望与之结交往往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应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向其施予援手,在其潜力没有爆发的时候就对其赏识有加,这样才能换取将来对方的真心回馈与报答。现在很多企业在高校设立名目繁多的奖学金就是同样的道理,这是一种基于长远考虑的做法:人才是要靠自己来培育的,挖现成的往往难以保证其不再见利思迁。

【案例】

〔胡雪岩对王有林的支持与帮助〕

在历史上,王有林就是名商胡雪岩的一个“贵人”。胡雪岩结识王有林的时候,王有林实际上正处于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并且郁郁不得志的关头。正是在这个时候,胡雪岩赠与他500两银子,助其投官。后来,王有林仕途顺畅,回过头来对胡雪岩的经营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应该说胡雪岩当年对王有林的支持与帮助从现代投资报酬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合理性的,然而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存心去做什么事情往往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 恰到好处地使用人际关系的资源

对于个人而言,五湖四海都有朋友自然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会获得便利。然而,运用这些人际关系资源的尺度也还需要谨慎把握,一旦处世方便到投机取巧的地步则往往意味着危机的开端。所以,一个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从朋友关系中获取便利的时候善于自我节制,注意自我防备不留“后遗症”,这也就是运用人际关系“恰到好处”的精髓之所在。

 端正对“贵人”的认知

扩大个人的交友范围可以增加遇到人生“贵人”的机会,但是,对于“贵人”的认知和判断是相当困难的,在这个方面切不可浮于表面、过于粗浅,应该进行深远的考虑,形成正确的认知。把握“恩生于害”的原则:当前对自己看似关怀备至的人,往往在将来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而现在对自己要求严格、限制很多的人,自己通常会在多年以后对之感激不尽。一个人没有经过磨炼是成长不了的,所以年轻人应该意识到“领导现在对自己的客气并不是一种福气”,而现在的严格要求日后却会积累成为非常宝贵的经验。

 朋友相处应择善互勉

“择善”是指在朋友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不对的地方提出规劝。只有直面问题和缺点的所在,直言不讳地提出来,才能真正帮助朋友得到成长和改进。因此,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应该倡导互相勉励和规劝,而不能一味地怂恿、包庇甚至于同流合污。

 勤于请教,让别人多说话

广泛地结交朋友是为了增广见闻,但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总是吹嘘自己的经验或者学识,不仅根本无法使得自己有所收益,还会引来朋友的讨厌。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通常都是更多地在关心别人,让别人多说话,这样才能深受大家的欢迎。

【案例】

〔中国人的“请”字文化〕

在朋友交往中应该勤于请教,让别人多说话,这就是中国人的“请”字文化。在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是相当直截了当的,因此对于别人的邀请可以直接地接受或者谢绝;但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别人的第一次“请”往往是一种客套和礼貌的表现,切不可信以为真。因此,在中国应对别人的任何邀请,无论自己是否有相应的需求或者愿望,都应该客气委婉地推托几个来回,在明确了对方确切的用意和诚意之后,再考虑具体的做法,否则,只会被认为缺乏礼数和教养,使得与别人的人际关系无法维系。

 注意处理事情的态度

在中国,人际关系不是单线的,而是由交互产生的,称之为“往来”。在人与人之间往来的过程中,能否广交朋友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注意和把握处理各种事情的态度,讲求一定的方法,使得在各种场合中都能够让对方感觉舒适而不别扭,这样朋友之间才能逐渐形成默契。

【案例一】

〔处理“海底烟”的方法〕

“海底烟”是指烟盒中只剩下最后一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公共场合直接拿出来,递给别人以表示礼貌和客气,肯定会被对方随手拿走使得自己抽不成;如果躲起来抽,又往往会遭人非议,被认为小气且没有肚量。而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况则通常会首先采用夸张的大动作,意在告诉周围的朋友就这一根烟了。而后仍然客气地请别人抽,甚至做出“一人一半”的表态,体现出对朋友的重视。最终朋友也会客气地谢绝,从而使得这个问题得以圆满地解决。

【案例二】

〔有关喝酒的态度:酒品应端正〕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喝酒往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其间一定要注意个人的酒品,如果酒品不端,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会长久。良好的酒品,首先应该表现在品酒而不灌酒;其次,要注意可以劝酒,但是不要硬性地强迫对方;接下来,应该避免一个人喝闷酒;最后,还应该通过为朋友说话来表现对朋友的体贴。

第八讲 人际关系交往之“六出祁山”

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下)

(二)六出祁山:深入地与朋友交往 诸葛亮为灭魏国六次出师,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典故对指导人们深入地结交朋友是有着很大启示的:

1.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人们普遍持有的都是结果论,即将行事的结果看得异常重要。然而,应该认识到结果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个人能力所及的只是过程。因此,只要在过程中做到认真、负责以及全心全意地投入,结果则不应该那么看重,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这个道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也是一样,人们结交朋友不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

2.通过平时的试探结交真心的朋友

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朋友关系是有层次区分的,个人应该努力加深与朋友的相互了解,以便能够结交到几个可以肝胆相照的知心朋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泛泛之交的层面。知心的朋友平时可能并不起眼,但是到了危机时刻却真正能够挺身而出、解救自己于水火之中。这种朋友是非常宝贵的,有必要通过平时的试探来逐步地发掘。

以借钱为例,很多人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向平日的朋友借钱周转往往都是无功而返,很容易就变得心灰意冷了。实际上,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在平时没有什么状况的时候就尝试着向朋友借钱,如果一开口就回绝了,自然在任何时候都是借不到钱的;如果对方满口答应,可能是真心对你进行帮助,也可能是在做表面文章,如果是后者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对方能够很诚恳地应对自己需求,这样的朋友才值得深交。平时做好了这些试探工作,在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知道哪些朋友是能够提供帮助的,这就是所谓的“未雨绸缪”。

3.帮助朋友应“救急不救穷” 在人际交往中,向朋友提供的经济帮助应该是针对紧急情况而作出的,而不能让对方形成依赖自己的惰性。而对于一贯贫困的人,则应该告诉他脱离困境的方法,使其能够得到一劳永逸的改变。

第九讲 人际关系技巧之“七术打马”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掌握灵活的技巧(上)

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具体包括“七术打马”和“八口吹牛”两个大的方面,体现的是在与人沟通方面的艺术,区别在于,前者对象是别人,而后者的主体则是自己。

(一)“七术打马”

1.认清“拍马屁能够成功”是骗人的谎言

很多管理学者都在强调“中国人有马屁文化,拍马屁能够成功”,实际上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因为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拍马屁的人,但是却普遍很喜欢和享受那种“马屁”的味道。所谓“打马”就是为了提醒个人认识到“拍马屁能够成功”是骗人的谎言,千万不能使自己蒙蔽于其中。

2.通过适当的恭维让别人听进去自己的话

“恭维”就是说好听的话,中国人是天底下最喜欢听恭维话的人。由于“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当面讲实在话的人,大都有着坎坷的经历,而魏征之所以能够名传千古,就是因为唐太宗能够听得进去逆耳的忠言。由于中国人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与人沟通讲话首先应该运用适当的恭维让对方易于接受,否则,顺利的沟通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成了空谈。

【案例】

〔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

在沟通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美国人在沟通中,将交流的重点放在内容的真实性上,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而中国人听别人的讲话,首先注意到的是其讲话的立场,并且在乎讲话的方式和态度,于是具体讲了什么就都成了无所谓的东西。因此,朋友之间即便是出于真正关心的肺腑之言,如果表达的方式及态度不能让对方满意,也还是会招致对方反感的。

3.把握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中,之所以应该把握“讲恭维话”的技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强烈的“面子”观念。当然,中国人爱面子并不是什么缺点,因为爱面子体现了中国人的羞耻之心。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如果让对方没有面子,则会让人觉得你自己蛮不讲理,只有给足了对方面子,事情处理起来才能够顺利很多。

【案例】

〔中美有关“道歉”的差异〕

美国人具有同理心,因此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他们会从内心深处来进行检讨道歉。但中华民族是个不太接受道歉的民族,给中国人道歉没有用。在错误面前,中国人嘴上是不会认错的,只会在心里认错,这

是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口头的认错是虚假的,并不能体现出任何的价值。与此同时,在中国认错往往是级别高的人在进行的,以公司的检讨会为例,如果职位很低的人在认错,那么很可能所有人都把错误推给他,从而使其无缘无故背了很多黑锅;而领导认错则会促使下面各级干部积极地站起来承担责任。

由于错误让西方人丢了面子,对方接受道歉之后就一笔勾销了。但是让中国人丢了面子,则通常很难于挽救。因为中国人对于无心之过是主张不要计较的,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个人的度量大。而对于有意为之的过失,则绝不放过。除此之外,在过错面前,中国人还强调应该善于补过,即通过实际行动来对过失进行最大限度的弥补,一味地道歉是没有用的。

4.领会“异曲同工”的讲话艺术 拍马屁在中国多数是行不通的,但是把话讲得尽可能好听一点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异曲同工”的精髓所在。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同样的交谈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心肠坏不一定有人知道,但嘴巴坏所有人都讨厌”就是这个道理。

【案例】

〔“七术打马”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妇女有一个相当高明之处就在于,拿一个完全没有实际价值的“家长”头衔套在丈夫头上,给足了丈夫作为一家之主足够的面子,从而维系了家庭的和谐和稳定。而反观现在社会,之所以离婚率如此的高,就是因为妻子“能干”到使其丈夫连家长都当不上了。在家庭中处理下一代的管教问题,也可以运用同样的道理,对于儿女的过错或者应该纠正的不良习惯,父母应该考虑到他们的颜面,通过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利于他们接受。而简单粗暴的打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第十讲 人际关系技巧之“八口吹牛”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掌握灵活的技巧(下)

(二)八口吹牛

1.避免自吹自擂

在中国,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应该区分清楚,不同的对象意味着方式方法的完全不同。在人际关系的维系中,适当地恭维别人以获取好感是必要的,但是自吹自擂就是一个极大的败笔了。恰当地自我吹捧,为自己营造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最好的做法是通过别人(例如好友)来进行,否则,不仅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还会有损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恭维别人或者讲话适度为宜

在人际交往中,恭维别人说好听的话目的在于让对方易于接受,其中,对尺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把对方过高地吹捧到他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地步,则任何效果都达不到。过分的吹捧,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嘲笑和挖苦,必然不会使对方受用。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利用向人讨教的机会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

在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时也是一样,过高的评价往往会带给别人很高的期待值,而一旦对方经过自己的体会没有感受到如此的水平时,通常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从而影响对讲话者的良好印象。另外,在对自我的吹捧方面,把握适度也是必须的,应做到自我吹捧能够为别人所接受。

总而言之,个人应该首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而后在这个能力范围之内讲话或者表态,这样才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利于别人接受。

【案例】

〔领导对会议现场的控制〕

某公司的副总第一次到香港,回来后在所参加的会议上滔滔不绝地谈论香港之行的所见所闻,完全与议题无关。面对这种情况,总经理就应该恰当地把握分寸来对会议局面进行控制。如果让这个副总一直讲,

完全不顾会议的主题,那么与会的其他干部必然认为总经理缺乏必要的领导控制力,领导权威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而如果采取强制的言词或者举动让其停止,则又使副总颜面无存,下不了台,同时也很难在今后服众。此时,总经理可以提出为该副总另外专门安排两个小时的时间就香港之行作一次专题报告,相信这样的处理能够在给足副总面子的同时,又把握住了会议本来的议题。

第十一讲 人际关系修养之“九分努力”

提高人际关系的修养(上)

关于人际关系的修养主要包括“九分努力”和“十分忍耐”两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分别对其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九分努力”的态度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对于个人的努力一直都是非常推崇的。但在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关于“努力”的内容是与平时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是必须的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个人的努力往往是成功的保证和正确的途径。然而,必须认识到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试想,如果努力一定会成功,那人生也就变得过于简单了。向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的人不胜枚举,但是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毕竟只是少数。

由此可见,对于个人而言,努力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得到什么东西,但是努力作为每个人的本分还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它是对自己的一种交待。

2.“努力”的背后是用心

在认识到“努力中存在的不足”之后,之所以还提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过程中要实践所谓的“九分努力”,是因为强调的重点在于努力背后的“用心”。因为,真理是妙不可言的,所以在表达的时候为方便说明——用“努力”来代替了“用心”。所谓“用心”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经常地停下来进行自主性地思考和反省,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举一而返三,通过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不断的整理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

【案例】

〔对“年轻不留白”的正确理解〕

时下年轻人中很流行一句话,即“年轻不留白”,提醒年轻人要尽可能多地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见闻。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句话表达得过于绝对了,容易引导年轻人误入歧途。

西方人绘画,一定将整张纸都涂满。而中国人作画,则会留下很多的空白,使得欣赏者能够获得很大的思索空间。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到,中国人实际上是强调给予别人自主思考和想像的空间的。如果一个人不留白,整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时间来进行思考和消化,实际上是不会收获多少东西的。所以在书中除了字之外,之所以还留有很多空白的地方,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因此,每一个人都要留白,这样才会开悟,智慧才会增长。有时知识越多的人,知识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即知识障碍。因为太多的知识使得个人的智慧受到了压制,散发不出来。因此,今天的人很多是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所以他们只会倒退,而不会进步。

3.把握“努力”与“运气”的内在联系

一提到努力,人们往往容易联想到运气。下面就对这两个内容进行讨论:  对“运气”的正确认知 不可否认,“运气”是存在的,但是,对于“运气”的认知则需要建立在正确的理解之上。人生下来就有一口气,人之所以被认为还活着也就是因为一口气还在,它是客观存在的。而所谓“运气”就是指个人具体地来运用自己的这种气。因此,人们通常说的运气好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迷信的成分,而是在于每个人对这个气运用得如何而已。也就是说,运气的

好坏与别人无关,完全在于自己。

 努力经受人生磨练=运好自己的气

由于正常的人生经历有高有低,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人一定有运气。必须强调的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碰到过挫折,那么他是长不大的,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面对苦恼和挫折时不应该害怕,而是应该勇于接受它们所带来的挑战和磨炼,而接受这种磨炼,就是要好好地去运每个人的气。

 从祖先处继承“德”的思想

很多成功人士其实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成功的原因所在,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所谓“祖上有德”。对于中国人而言,“德”是很熟悉的东西。“德”就是“得”的谐音,所谓“有德”即意味着与自己在一起的人都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具体包括钱物、学识或者经验的积累和长进);相反,如果与自己在一起的人都损失一些东西,那么就相应的是“缺德”了。

对一个中国人而言,财富的多少及地位的高低并不是很重要,其为人的根本实际上在于与之在一起的人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因为中国人是具有两面性的,即可好也可坏。之所以让别人能够用好的一面来对待自己,就在于自己要“有德”。

【案例】

〔中西方人品区分标准的差异〕

西方人对于人的判断是绝对的,好与坏能够区分得非常清楚;而中国人则不是这样,在任何方面都具有“两面性”:守法的时候循规蹈矩,不守法的时候比谁都乱来;快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快的,慢的时候是全世界最慢的;好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好的,坏的时候又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坏的。因此,在对中国人进行判断的时候,不能用绝对的标准,而应该视情况而定。

中国人认为,一个人不努力对不起祖宗。因此,中国人应该是从祖先处继承“德”的思想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使得自己做到“有德”。中华民族是祖先崇拜的民族,也因此比其他的民族多一条导航线,即我们跟祖宗是连在一起的。之所以形容“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地把祖先的灵背在肩膀上行走天下的人”,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可以通过与祖先的对话在任何方面得到指点,使内心得到净化和有很强的支撑感。

【案例】

〔中西方神鬼观念的区别〕

“中国人善于透过死人来管教活人”,这对于西方人而言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的。中西方的神鬼是念视存在巨大的差别的。

在西方的观念看来,人是人而神是神,人不能变成神。神是超越人的,因此可以颁布戒律、要求人遵照实行。人实践得再好,也不过成为圣者,而不可能变成神。这是西方人无可奈何的命运,终生必须奉行神的意旨,遵照戒律。而中国的神,可以说大多数都是由人变成的:人死为鬼(即归去的意思),鬼如果很懒散,缺乏服务的热忱,就成为懒鬼,当然不能变成神;而若是负有服务的热忱,久而久之,就能变成神。也就是说,人可以变成神,这是中国人最大的幸运之所在。中华民族是天底下最会“装神弄鬼”的民族,把鬼和神都人性化了,所以中国的神鬼都是很有人情味的,这是对中国人认为“神鬼来自于人”的最好说明。

中国人仿效神对人不言而教,以实际行动作为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精神,用“感应”来影响其他人。我国文化源自《易经》,周易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思想渊源。《易经》披上神秘的外衣,只是“借宗教的力量来弥补道德的不足”,实际上仍是以“明象位、重德业”为主,教人先正己而后正人,先修己然后才谈到安人。孔子不主张怪力乱神,却依然断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见“在天命所归的范围内努力奋斗”,同时“以道德良心来抉择决策”,使得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以顺天应人和尊亲睦邻为重心。

与此同时,中西方神鬼观念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的天子是神封的,而中国的神是天子封的。孔子讲的话是最好的,即“敬鬼神而远之”,也就是说鬼神是存在的,但是人应该少去招惹它们,因为人永远斗不过它们。一切东西都是人想出来的,因此对于鬼神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心中有鬼,就有鬼;心中没有鬼,也就没有鬼”。

第十二讲 人际关系修养之“十分忍耐”

提高人际关系的修养(下)

(二)“十分忍耐”的境界

努力之后,还应该学会忍耐,忍耐要掌握以下内容:

1.理解“忍”的必要性 所谓“忍”,就是在心头的上面放了一把刀。忍耐在为人处世的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一个人要长期地得到别人的拥戴,就非忍不可,因为经常会有暂时性的误会或者不理解,凡是忍得过去的后面的日子都很好过,而凡是忍不过去的当下的关卡就过不了。因此,人们应该认识到依靠时间通常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关键在于个人有没有达到如此的修行境界。

2.“忍”的关键在于“不急”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凡事都追求快节奏,然而,客观的经验告诉人们,通常越讲求快速就越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忍”的关键在于“不急”,凡事应按捺住一开始就求快的想法,首先选择判断正确的方向,而后才可以放心地去快,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方向绝对比速度要重要,要优先。

不仅如此,越急的事情就越应该缓办,因为面对急事人们往往容易心浮气躁,急切地进行操作只会导致忙中出错。所以做任何事情一定有个过程,急是完全没有用的。

3.避免“逞一时之气”

“逞一时之气”往往不利于矛盾或者冲突的解决,只会造成相互僵持、都下不来台的局面。因此,应该切忌“逞一时之气”,通过忍耐来维持长久的关系。

【案例】

〔“少数服从多数”中包含的谬误〕

西方崇尚民主,因此它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然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谬误。世界上睿智聪明的人永远是少数,而多数人都是平凡之辈。在这种前提下,“让少数的聪明人去听从大多数平凡之辈的意见”的论断自然是站不住脚的。《易经》中提到“贤大于多数”的观点,就在于说明“少数贤达的观点胜过多数愚昧的想法”的客观实际。因为曲高必然和寡,这就意味着真正高明的策略由于一般人看不懂所以都是饱受攻击的。由此可见,忍耐是对有才能的人而言的,聪明才智越高的人越需要忍耐,否则只会被活活气死。

在中国,“法是由少数人订立,由一个人修改的”,这种现象是中国社会自古迄今的一贯精神。少数人可以控制多数的人,稍微有意见就加以恐吓、威胁,再不听从命令便杀一儆百,给予惩罚。当然如此的强奸民意在现如今是行不通的,但我们必须明白“公司是少数人在维持,没有什么全员经营”的道理。中国人只可以商量,没有办法讨论,因为通常都是不懂的人声音更大,懂的人声音较小。在这种时候,领导讲一句话比员工讲一百句都要来得直接和有效。

对“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总结之一:合理追求圆满

在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思想体系中蕴含了相当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合理追求圆满”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之一。

1.事事无绝对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之中,只要人们活着就不应该形成绝对的观念,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到绝对的时候,就意味着会有错误的出现。在科学领域也是一样,如果缺乏如此相对的哲学素养,要了解科学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人们说话应该是“随便说说”,不能认真,一旦认真就会犯“绝对”的错误,相应地听话只能听到差不多的地步。研究问题也是一样,只能研究到差不多的地步,再继续下去就会出错了。

所以说,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每个人都一定要了解所处的环境,树立“每一句话多少都有一点道理”的思维,并且对于不同的人要讲不同的话,这样才能避免出错。

2.心存善念,追求合理

面对“事事无绝对”的情况,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如何把握处理各种事情的尺度呢?其答案就是“心存善念,追求合理”。这个原理扩展到经营管理方面也是一样,不同的企业之所以依据相同的市场数据会经营出不同的效果,就说明管理是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的。

【案例一】

〔中美关系思维的差异〕

从管理的角度来观察,早期的美国式管理要求“不变”,一切依照规定,不能够自行变更。权变理论出现以后,又要求“变”,一切求新求变,好像不变就会落伍,就会被淘汰。这种“变就要变得彻底”而“不变就应该坚持不变”的两极化作风,缺乏包容性,因而不能达到安人的目的。

在中国进行管理,应运用《易经》的道理充分掌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世现象。这对于世界大同的远景最为合适。如果从这个观点来评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应该是相当有根据的,而且也十分符合人类的福祉。

【案例二】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朱子当年曾经说过:“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后来反而被“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错误解释给淹没了,弄得很多人对中庸产生了误解。实际上,中庸主义应该被称为合理主义,也就是说,合理的因应,便是中庸之道。变来变去,目的是在求合理,就不是乱变。而对具体的事情“是否合理”的答案是很难讲的,中国人经常把“很难讲”挂在口头上,意思是合理与否,很不容易论断,必须格外谨慎小心,才能够判明。

3.人治大于法治

在中国社会中,一切求合理,因此有法无法实际上都是一样的,这种“人治大于法治”的做法,迄今仍然是“合理追求圆满”的主要依据。

中国人比较重视“情性”的表现,即既不完全理性,也不诉诸于感性。“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意思是“心安的话,就表示合理”。人们习惯于“依据心里好过不好过来判断”,很早就摆脱“对就是对,不对便是不对”的二分法陷阱,进入到了“对,有什么用”的层次,强调的是必须达到“圆满”的境界才能够心安理得。

孔子早已提出“情治”的概念,他所说的“德治”其实就是“用情感来感化”,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那自然任何事情都好沟通。

法、理、情兼顾并重,而以情为指导纲领,一切在合理中求圆满,才合乎中国人高水准的要求。因此,合理追求圆满自然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行为特征:法律、规定都当作参考,一切事物都在“参考法令,合理解决”中进行。

第十三讲 人际关系根本之家庭关系

对“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总结之二:合理的不平等(上)

1.长幼有序的伦理观

中华民族的伦理,比之任何民族提出得都要早,而且发展得更为完善。人伦关系,便是以伦理的观点来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人伦关系的重点,在于“公正”而“不公平”。古希腊和我国一样,主张“公正是道德的总枢纽”,但是在注解上则存在明显的差异,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必须合法而公平,中国人却认为公正是合理(理大于法)而实在不容易公平。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亲疏有别的。具体而言,对上要有礼貌,但不可以献媚、讨好;对下不宜太严,也不能过于宽松、纵容;平行的平辈或者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可以过分地放肆。这中间的轻重分寸,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适当把

握,才称得上公正,这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以致造成很高的把握难度。

2.家庭关系乃和谐发展之根本

在中国自古以来都认为,家为国之本。如果家庭不稳定,国家就会遭遇到很大的挑战。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夫妇”以及“父子”这两种关系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 “夫妇”关系排首位 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以及“朋友”这五伦之中,是以夫妇关系为基础的。《易经》中的家人卦清楚地标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充分说明人际关系是从夫妇关系开始的,一旦夫妇关系的处理出了问题,就标明一个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提升到整个社会的高度来看,夫妇这一伦则是社会安定和谐、国家正常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出于其重要性的考虑,对“夫妇”关系的处理可以称之为“定乾坤”。而在现代社会,夫妇的关系错乱得一塌糊涂,可谓是乾坤大乱,这实际上是很大的潜在危机。

在一个家庭之中,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只有“丈夫”和“妻子”这两个人,凡是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要分开住,而恰恰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妇同床而眠。由此可见,夫妇关系之神圣,因此,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爱情是没有条件的,但是婚姻一定要有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门当户对的“门第之见”还是有其正确性的。

 “父子”关系仅次之

在夫妇关系之后,就是“父子”关系。在处理“父子”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讲求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事情,这也是中国式人际关系的重点之所在。

【案例一】

〔中国人认识事物的“对位”观〕

中国人看待事物都是成对来进行的,中国人讲天就包括地在内,讲夫就包括妻在内,讲男就包括女在内。中国人分析问题,在这些不同的主体之间建立起由此及彼的对应关系,它们的双方对人们而言是一体的。中国人讲父子的时候实际上就包括母女、父女以及母子的关系在内了,换言之,父子这一伦,就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案例二】

〔对源于“夫妇”、“父子”关系的家庭关系的处理〕

西方人讲爱过于泛滥了,对中国人则不能这样。夫妻是有爱情的,但在父子之间不存在爱情,存在的是亲情。夫妻两个人在房间里面才是夫妻,一出门就不再是单纯的夫妻关系,而与双方的父母以及自己的子女形成了“父子”关系。正是由于如此的关系转换没有把握好,各自的角色扮演形成了混淆,所以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才会产生诸多的家庭问题。

以婆媳关系为例,之所以这二者总是出问题,责任实际上是在担任“儿子”和“丈夫”双重角色的人身上。做妈妈的也就是婆婆数落媳妇的时候,儿子应该避免替媳妇讲任何话,否则就是对母亲的不尊重,进而导致双方的矛盾升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附和母亲的说法,反而有利于婆媳关系的顺利建立。从媳妇的角度来看,会做媳妇的人看到丈夫回来,是不会上去与之亲密接触的,而是转身去忙自己的事情,否则,只会导致婆婆下不来台,形成对自己的成见。

由此可见,在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问题上也如同处理人际关系一样,在不同的场合有些话该讲的才可以讲,不该讲的绝对不可以讲。其中包含的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立场和角度的问题。

夫妻关系处理得当,父子之间的关系自然会正常化,然后才轮到上司与部属的关系(即古代所谓的“君臣”),而后才有兄弟之间的关系,最后才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在如此的层次关系中,每个人都应该把家庭视为根本,尽最大努力将其处理得有条有理。

【案例三】

〔中国式人际关系中的男女地位和特征〕

在中国,曾经一度很喜欢用女强人这个名词,但是很快就不见了,因为女强人的背后通常意味着辛苦凄惨的生活,没有一个有好结果。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大男人只喜欢小女人,而大女人又看不上小

男人,因此女强人自然落得孤身一人的下场。在中国社会,实际上男女是平权的,即有同样的权利。但必须强调的是男女性质的不同,男人应该有男人的气概,女人则应该有女人的表现。一般来讲,男人都要强一些,而作为女人一定要温柔。温柔实际上表明还是女人比较强,“柔能克刚”就说明这个道理,男人不怕高压力但是遇到阴柔往往就受不了。在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处理之中,这种男女的地位和特征是需要很好地把握的。

3.中国人以明哲保身为根本理念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各朝君王,没有一个不知道“任用贤者”的道理,但是“贤者变成小人”却往往成为历代君王的最大遗憾。与此同时,古往今来的人都了解“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但是“诸葛亮很多而刘备太少”也是无可奈何的人间憾事。所以中国人逐渐养成了“明哲保身”的习惯,时时以“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信念,不敢稍有大意。

中国人主张凡事“先小人后君子”,一切从“保护自己”的角度来着手,然后由小信而大信,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合乎“由疏而亲”的原则,避免“因不了解而结合,却由于互相了解而分离”的不愉快结局。

四讲 人际关系的破坏因素

对“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总结之二:合理的不平等(下)

在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这种“明哲保身”的根本理念之后,要处理好个人的人际关系,应该避免以下三种态度:

 忌锋芒毕露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不要锋芒毕露。年轻人往往容易犯这种毛病,到哪里都要变成焦点,什么事情都有意见。实际上,锋芒不是出头的好路子,大多数情况下别人都会抓机会来折其锋芒,对其进行打压。

 忌自负

人本来不应该有等级,但是现代社会经常为每一个人都画上相应的记号,然后给予不同的定位,实际上,这是人类的一种无奈和悲哀。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名校毕业、名师之高徒往往容易目空一切。社会的实际经验告诉人们,过于自负的人通常很难与别人合作,并且要领导这样的人也非常困难。因此,处理人际关系切忌自负,这不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天老爷的不尊敬。

【案例】

〔对“人不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的理解〕

“人不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是相对自负而言的,并不是字面意义上表达的那么绝对。人应该对老天有信心,不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所谓“老天”就是指自然。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服从自然的规律。当一个人服从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就会给其安排一条路走。

中国人所有的道理,都是由自然而推延到人世,这也是《易经》带给人们的启发。伏羲氏当年就是从自然的景象来体会人世的规律的。伏羲氏所提出的人际关系,就是所谓的“天、人、地”三才。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必定其中有一个人像是“天”,有一个人像“人”,而另一个人像“地”,这是非常自然的。像“天”的那一位必然会成为三人之中的领导,而像“地”的那一位则很踏实,能够依靠最强的负荷力来承受所有的东西,像“人”的那一位则要承上启下,顶天立地。三个人在一起,虽然角色不同,但是互相配合,就能够相处得很愉快。否则,只会由各搞各演变为内斗,抵消所有的力量,最终一并消亡。

 忌轻率

“轻率”就是做什么事情不经过大脑,一下就反应出来了。事实上,每一次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很特别的,都是没有重复过的东西。因此,不要立即反应,谁都没有把握做这种事情。历史是会重演的,但是每一次都不一样,正是由于每次的这些差异,代表了其不断的演进过程。鉴于如此的客观规律,每个人在面对任何刺激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嘴巴闭起来,否则容

易犯“祸从口出”的错误,而后进行谨慎全面的思考,这叫做谋定而后动。大家都应该告诉自己:“我很有能力,但是我不应该随便表现。”

4.中国人的变动性

中国式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个变动性的特征,就是“依理而变”,一切经常变来变去,直到变到合理的地步为止。这是因为人的理念、行为都会变动,与之相对应的人际关系处理手法、态度等就不可能不变,而是应该做到“一切变得合理”。

中国人的“变动性”最强,而“持续性”也最高,这是比较不容易理解的。“变动中有持续,持续中有变动”可以说是中国人中庸之道的最好体现。

对“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总结之三:先修己而后安人(上)

(一)“修己”与“安人”的关系

“安”的观念,长久以来都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要“安人”必先“修己”,不修己则难以安人,“修己”与“安人”贯穿与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始终。处理中国式人际关系,应秉持着“伦理道德”的精神,以“彼此彼此”为原则,拿“圆满、圆融、圆通”作为标准,使个人立于不败之地,发挥推己及人的力量,分中有合,而又合中有分,从而谋求安居乐企及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惠,最终各得其安。

(二)人际关系从自己做起

1.“修己”的要旨

“修己”是指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前文所提到的“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以及“十分忍耐”都是在“修己”方面所应该注重的。除了应该做到以上内容之外,要处理好中国式的人际关系,还应该把握“修己”的三个要旨:

 自觉

当别人对你客气的时候,你必须提高警觉,自动讲理,不管对方怎么说,你自己要赶快衡情论理,表现出合理的态度和行为,以求合情合理。

中国人讲求“由情入理”,便是喜欢采取“给足面子,让他自动讲理”的途径,借由客气的口吻来提醒对方:“最好赶快清醒过来,自觉地讲理,以免闹得彼此都下不了台。”有了面子,则应该赶紧自动按照道理去做,这就是所谓的“自觉”。而有了面子之后,还误认为对方一点都不介意,不懂得赶快调整自己,甚至得寸进尺就是“不自觉”的表现了。

 自律

当人们不满意别人的表现时,不可以直接加以指责,也不能够立刻和其讲道理。最好先给其面子,用情来点醒他,使其自动讲理,合理地调整其言行。人们希望别人由情入理,先给自己面子再来诱导你自动讲理,因此,需要将心比心,必须了解到别人也有同样的期待,以满足顾全面子的需求。

由此可见,处处克制自己,时时提醒自己在人际关系处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都可能有糊涂的时候,不可以一下子就将其逼到死胡同里,使其没有自动改善的机会。这种态度就是“自律”,即自己对自己管制得恰到好处,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麻烦,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 自主

随时提醒自己,必须以自动自发的精神来维护自己的自主权,一旦被动,处处依赖别人的指示,势必会丧失自主的权利,成为一个不够资格自立的人。

人有自主性,可以自行决定自己是要主动还是要被动,但是有心主动的人,仍然可以保有其自主性;若是选择被动,则要接受别人的支配和指使,会逐渐丧失自主性。中国人的自主性特别强,喜欢自作主张,则更应该自动自发,以维护自己所重视的高度自主性。

第十五讲 人际关系应从自我做起

对“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总结之三:先修己而后安人(下)

2.对成长目标的自主选择

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首要的就是自己决定未来的路应该怎样走。关于未来的道路有以下三种选择:

 忠义之士

“忠义之士”也就是硬汉,能够为正义而牺牲,只要是理之所在就在所不惜。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硬汉,如果真地把握得很合理,那么这个人会留芳万世,否则,就是无谓的牺牲。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是值得别人钦佩的,但是这样的选择又意味着其必须经历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各种苦难。因此,对这种人的态度是肯定但不鼓励。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做出了这种选择一定不能在过程中变节,否则前功尽弃,就必然会落得万世的骂名。

 顺民 所谓“顺民”,就是一贯唯唯诺诺,循规蹈矩,听从命令,服从安排,凡事求平安,少惹事。 隐士

所谓“隐士”,就是凡事不闻不问,免得生气,我行我素,自得其乐,对社会没有贡献。这种选择看似简单容易,实际上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总会有参与和有所作为的愿望。

以上道路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可强人所难。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走一条真正中国人的路,应该将它们三者进行“三位一体”的整合:平时尽量当“顺民”,但是偶尔也会做“硬汉”,必要时则全身而退成为“隐士”。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即所谓的“随遇而安”。

(三)人际关系的目标在于“人安己安”

处理人际关系,首先做到“修己”之后,就应该追求由己及人,求得“人安”的目标。

1.人际关系的“磁场论”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不同的人聚在一起由于各自能量的碰撞就产生了磁场,在这个磁场中,通过对自己频率的调整(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利用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就总能够找到与自己频率相同的志同道合之士。因此,基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就是使自己的价值观发散出去形成一种磁场,然后找志同道合的人的过程。这也就是所谓的“缘分”,其中缘是机会,分则为关系。

一个人要与别人保持怎样的关系,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物极必反,只能是翻脸的后果。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安全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的距离才能够形成合理的缓冲。

【案例】

〔心灵管理与念力〕

时至今日,人类已经到了可以改变一切环境的时候,这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环境中,整个宇宙成为一个硕大无比的信息场,只要能够掌握到宇宙信息场的变化,自然可以达到“心想事成”的境界。目前,全世界都在发展一种称之为“心灵管理”的新方式,即通过对对方的心灵控制,达到交流、沟通以及解决纠纷的目的。

从心灵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所谓“念力”的力量,尽管目前科学还很难对其进行分析,但可以预计其威力比原子弹还强大得多。“念力”就是意志力,当一个人意志很坚强的时候,是可以克服很多困难的,这就意味着当意志很集中的时候,是能够产生很大的能量的。但是仅仅一个人的念力是很有限的,所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要形成集体的念力。换言之,即“共识”,一旦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其力道就会很强。

2.“和”的品质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同心协力”,就是将自己周围的人的力量都汇集起来,产生“和”的品质,从而达到“万事成”的效果。从“和”当中所发出的“合力”,才是真正的“同心”,与周围的人相处得都像一家人一样,自然能够“家和万事兴”。

“和”是中国人的“整体”概念,就“量”的方面来看,把“部分”加起来,就成为整体;而从“质”的方面来考察,便可以发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前面的内容中已经提到了有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所谓“差异”就是“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能够把“不同”的心和力结合在一起,产生“和”的力量。

学习课程:圆通的人际关系 单选题

1.建立对打麻将目的的正确认识,即最主要的是为了 回答:正确 A B C D

赌博 多赢钱 消磨时间

促进友谊,多交朋友

2.下列选项中关于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A B C D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方式和态度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立场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中国人在乎谈话的内容

3.天底下最喜欢听恭维话的人是 回答:正确 A B C D

美国人 中国人 韩国人 法国人

4.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又称 回答:正确 A B

王牺氏 包牺氏

C D

张牺氏 李牺氏

5.被列为群经之首的是 回答:正确 A B C D

《周易》

《易经》

《道德经》 《易传十翼》

6.人际关系的修养具体表现在 回答:正确 A B C D

三杯酒量和四圈麻将 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 五方交友和六出祁山 九分努力和十分忍耐

7.要变得“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 回答:正确 A B C D

胡思乱想 不胡思乱想

保持真心诚意,胡思乱想

通过内心的修炼,保持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

8.以下不是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目的在于 回答:正确 A B C D

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掩饰

建立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掩饰、伪装以及隔阂 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伪装 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

9.正当性原则是指 回答:正确 A B C D

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10.结识一个朋友最好的机会是在于其 回答:正确 A B C D

失败的时候 成功的时候 大红大紫的时候 默默无闻的时候

11.广泛地结交朋友是为了 回答:正确 A B C D

出名 升迁 赚钱 增广见闻

12.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 回答:正确 A B C D

只说不做的人 说话不守信用的人 拍马屁的人 不会做事的人

13.在人际交往中,恭维别人说好听的话目的在于 回答:正确 A

让对方易于接受

B C D 让双方易于接受 让对方易于拒绝 让双方易于拒绝

14.“逞一时之气”往往 回答:正确 A B C D

有利于矛盾或者冲突的解决 不利于矛盾或者冲突的解决 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B和C都正确

15.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 回答:正确 A B C D

背道而驰 同心协力 南辕北辙 同床异梦

1.人际关系的修养具体表现在

A:三杯酒量和四圈麻将

B: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

C:五方交友和六出祁山

D:九分努力和十分忍耐

2.人际关系的媒介具体表现在

A:三杯酒量和四圈麻将

B: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

C:五方交友和六出祁山

D:七术打马和八口吹牛

3.正当性原则是指

A: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B: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C: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D: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4.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

A:喜欢占小便宜

B:不喜欢占小便宜

C:喜欢占大便宜

D:不喜欢占大便宜

5.下列选项中关于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错误的是 〔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 在沟通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美国人在沟通中,将交流的重点放在内容的真实性上,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而中国人听别人的讲话,首先注意到的是其讲话的立场,并且在乎讲话的方式和态度,于是具体讲了什么就都成了无所谓的东西。因此,朋友之间即便是出于真正关心的肺腑之言,如果表达的方式及态度不能让对方满意,也还是会招致对方反感的。

A: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

B:中国人在乎谈话的方式和态度

C:中国人在乎谈话的立场

D: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中国人在乎谈话的内容

1.人际关系的起点是指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没有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的媒介具体表现在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三杯酒量和四圈麻将 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 五方交友和六出祁山 七术打马和八口吹牛

3.下列选项中关于“一表人才”带来的省思说法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避免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 应该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 适应以“第一印象”为标准的旁人眼光 相由心生,相随心转

4.“两套西装” 强调的重点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打扮应合乎自身的条件 打不打扮不所谓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打扮应合乎自身的条件,要善于打扮自己 不要善于打扮自己

5.建立对打麻将目的的正确认识,即最主要的是为了 回答:正确

1. A 赌博 2. B 多赢钱 3. C 消磨时间

4. D

促进友谊,多交朋友

6.“择善”是指 回答:正确

1. A 在敌人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不对的地方提出规劝 2. B 在朋友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对的地方提出规劝 3. C 在朋友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不对的地方提出规劝 4. D

在敌人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对的地方提出规劝

7.下列选项中关于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1. A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 2. B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方式和态度 3. C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立场

4. D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中国人在乎谈话的内容 8.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又称 回答:正确

1. A 王牺氏 2. B 包牺氏 3. C 张牺氏 4. D

李牺氏

9.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即

1. A

“易简”

回答:正确

2. B 3. C 4. D

“易繁” “不易” “变易”

10.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首先应做好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自我陶醉的学习 自我陶醉的工作 自我定位的学习 自我定位的工作

11.以下不是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目的在于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掩饰

建立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掩饰、伪装以及隔阂 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伪装 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

12.正当性原则是指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13.广泛地结交朋友是为了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出名 升迁 赚钱

4. D 增广见闻

14.在人际交往中,恭维别人说好听的话目的在于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让对方易于接受 让双方易于接受 让对方易于拒绝 让双方易于拒绝

15.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背道而驰 同心协力 南辕北辙 同床异梦

中国人如今的思维和思考模式来源于中国的 回答:正确D 1. A 2. B 3. C 4. D

现代思维 传统思维 现代思想 传统思想

2: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的是 回答:正确C 1. A 2. B 3. C 4. D

王牺氏 张牺氏 包牺氏 李牺氏

3: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可以发现它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即 回答:正确A 1. A 2. B 3. C 4. D

“易简” “变易” “不易” “易繁”

4:建立对打麻将目的的正确认识,即最主要的是为了 回答:正确D 1. A 2. B 3. C 4. D

赌博 多赢钱 消磨时间

促进友谊,多交朋友

5: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 回答:正确A 1. A 2. B 3. C 4. D

喜欢占小便宜 不喜欢占小便宜 喜欢占大便宜 不喜欢占大便宜

6:“择善”是指 回答:正确C 1. A 2. B 3. C 4. D

在敌人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不对的地方提出规劝 在朋友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对的地方提出规劝 在朋友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不对的地方提出规劝 在敌人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对的地方提出规劝

7: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中,之所以应该把握“讲恭维话”的技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 回答:正确B 1. A 2. B 3. C 4. D

强烈的“自尊”观念 强烈的“面子”观念 软弱的“面子”观念 软弱的“自尊”观念

8:天底下最喜欢听恭维话的人是 回答:正确B 1. A 2. B 3. C 4. D

美国人 中国人 韩国人 法国人

9: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又称 回答:正确B 1. A 2. B 3. C 4. D

王牺氏 包牺氏 张牺氏 李牺氏

10:被列为群经之首的是 回答:正确B 1. A 《周易》

2. B 《易经》 3. C 《道德经》 4. D 《易传十翼》

11:下列选项中关于中西方人际关系比较的说法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B 1. A 2. B 3. C 4. D

从责任担当来比较,西方人是个人主义,中国人是家庭本位 从崇尚对象来比较,西方人是人本位,中国人是神本位 从利害关系的程度来比较,西方人是单纯,中国人是复杂

从为人处世的标准来比较,西方人是单一标准,中国人是双重标准

12: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首先应做好 回答:正确D 1. A 2. B 3. C 4. D

自我陶醉的学习 自我陶醉的工作 自我定位的学习 自我定位的工作

13:要变得“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 回答:正确D 1. A 2. B 3. C 4. D

胡思乱想 不胡思乱想

保持真心诚意,胡思乱想

通过内心的修炼,保持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

14:以下不是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目的在于 回答:正确B 1. A 2. B 3. C 4. D

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掩饰

建立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掩饰、伪装以及隔阂 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伪装 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

15:正当性原则是指 回答:正确A 1. A 2. B 3. C 4. D

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 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部分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非正常化或者说非正当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