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包括
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所组成的,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 称为生
态因子.
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 态环
境成为生境.
生存条件: 在生态因子中,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 称
为生存条件.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受 害的关
系.
共生: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并产生一定联系的,都可以称为共生. 附生:是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种生物体上,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 群栖:许多植物,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叫群栖. 种内竞争:指同一种群个体之间所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禾中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由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
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因竞争而对它们的增长和存活起相反 影响
的任何相互作用.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
盖度:_是群落特征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反 映植
物的同化面积的大小,而且还表明了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某个物种的个体数
频度: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即该种个体出现的样方数 /调查 样方总
数。
群落的结构: 指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 空间的配置状况. 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称成层现象.
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 地消灭
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
次生裸地: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来原有的植被已被破坏而不存在 但原有植
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 ,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 体•
群落的变化基本形式有三种:季节性变化,年季变化和演替.
次生演替: 是指原来有植被覆盖,后因某种原因形成迹地,在此发生的群落 演替•次
生演替最初发生都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所引起的
演替: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是生态群落动态中最 重要
的特征
原生演替: 是指在从来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段(例如,冰川移动露出的地面 火山
喷发新形成的岩面,流水的新沉积,风沙的堆积等),发生的群落演替 最小存活种
群: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物种所能维持其存活状态的最 小个体数目。 生物分布区:指某类生物种在地表的分布区域。在种的分布区基础上再合并 出属
的分布区、科的分布区等•
生物多样性: 是指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它包括遗传(基因)多 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试述一下生物适应。
答:行为上的适应:例如,植物的落叶:动物的冬眠,夏眠和迁移.
形态上的适应:例如,风大可以使某些树木形成“旗形树木”,高山上由于风大, 低温等使得许多植物形成矮小的垫状植物, 此外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 生理机能上的适应: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人察觉.例如,红树林生 长在沿海含盐量高的土壤中,植物体内存在泌盐腺体,可以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 外.
简述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就发展趋势。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即 趋同进化和趋异进化• 趋同进化(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 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
例如:生活在沙漠干旱环境中而属于不同类群的植物却出现了相似的外部形态, 如仙
人笔,霸王鞭,海星花等.
趋异进化(趋异适应):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具有适应的性质. 趋同和趋异反映出生物的不同侧面.
进化的本质为趋异发展,趋同则是表面现象
简述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 .生物的温度极限
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但各类植物和动物,所能 忍受的高,低温的极限是不同的.
对于低温的忍受,不同的植物有着很大的温度变幅. 热带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气温为5 — 10 ° C;寒带植物为0 ° C以下. 2.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 多明显的适应.
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 ,芽有芽鳞包被, 植物器官表面有蜡层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形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 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可以减轻严寒的影响 3.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长期生活在高温地区的植物,对高温产生了不同的生态适应•例如植物体上密生 绒毛,鳞片或植物体呈白色,这样可以过滤,反射一部分光线,降低植物的体温, 厚的木栓层能隔绝热传导;叶面与光线平行排列可以减少光的吸收面积
土壤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1. 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
2. 土壤水分,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都经常发生变化 ,而栖息在土壤中的动物, 对于土壤水分具有各种不同的要求和忍受范围• 3. 土壤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动物的生态分布
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 土壤动物对高温的忍耐力较弱,尤其当土壤干燥时,高温可以带来致命的危 险. 2. 一些小型的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移动的距离是有限的,所以一般都具有适应 高,低温的特殊本领.
3. 一些大型和中型土壤动物都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因而遇到低温的变化,通 常采取上下移动的方式,主动寻求适于生存的环境.因为土层愈向下层受大气温 度的影响愈小
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
1、 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2、 通过影响矿质盐类的溶解度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性等 ,间接地影响植物的营
养和土壤动物的分布. 3、 影响微生物的活动. 4、 影响土壤动物的分布.
水对生物的意义
1、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都含有60%-80%的水分,有的可达90% 以上;动物含水量一般在75%以上)
2、 水是一种溶剂,生物体内一切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植物营养物质的 吸收,运输,光合,呼吸作用的进行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水参加 . 3、 水是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的载体.
4、 水生生物的整个生命过程大都在水中进行,因此水体的理化性质对水生生物 具有重要的影响.
食性特化极其生物学意义
动物食性的特化,向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向寡食性和单食性方面发展; 二是,向广食性方面发展.
这两种食性特化类型都是有机体对其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
在食性特化的形成过程中,只有在自然界中某类食物贮藏很丰富而且很稳定时
,
才能形成寡食性和单食性动物;
而广食性动物则是在自然界中某类食物比较贫乏和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 .
同时,动物对食物的利用与获得的可能性,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湿度, 温度,竞争者和敌害的活动等.
因此,所有这些在食性特化形成中都具有意义.
动物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
1. 动物协助植物授粉;
2. 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 3. 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4. 动物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 2. 3. 4.
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 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5. 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
6.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 具有一定分布范围
在裸地上,群落的形成要经过三个步骤:
侵移,定居,竞争
1侵移
是指植物生活的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生境. 繁殖结构主要是指抱子,种子,地下茎,匍匐茎以及能繁殖的植物的任何部分. 2. 定居
定居是指传播体的萌发, 生长发育, 直到成熟阶段的过程。或者说, 只有一 个物种的传播体在裸地上能够发芽, 生长,成熟并能够繁殖后代,才能完成定 居过程。 3. 竞争
随着定居植物的不断繁殖和新种的不断侵入,裸地空间逐渐减少,植物之间关系 明显表现出来,它们之间在空间和生存条件方面发生竞争 ,竞争结果,生长速度 快,对环境适应性强的植物保存下来,这样在裸地上就形成了植物群落,称为先 锋植物群落.
根据群落波动形式划分为 :
1. 不明显波动 2. 摆动性波动 3. 周期性波动 4. 偏途性波动
按时间发展划分的演替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生态因子的作用
1、 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2、 主导因子的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并非等同 3、 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 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 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4、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非等同, 但都各具重要性,缺一不可,
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局部是能补偿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
群落形成斑块状分布的原因?
1生物的分布习性 2•对环境的选择 3.种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生物和地形
地形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海陆分布 ,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大小等 不同,而使得气候,土壤等条件发生改变,通过这些变化,间接地影响生物 1大地形可以改变大的气候条件,因而影响到全球性基本生物群的组成与分 布.青藏高原
2. 区域分水岭对其两侧生物群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阴坡,阳坡
3. 当山体的海拔高度达到一定限度,生物群会产生明显的垂直带性变化,在 同一山体上,四个或五个生物群可以同时并存,这些生物群与平地带状分布 的生物群类型基本一致.
4. 在气候条件较优越的山区,物种一般随山体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5. 不同的地貌部位也影响到生物群的组成与分布
.在正常立地(标准)位置,
水热组合条件及土壤发育与地带环境一致,常形成与地带性条件一致的生物 群 另外,不同的地貌地位还控制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状况 ,从而影响到生物群 的分布.
6. 微地形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较大.此外,由于某些动物的活动,也能建成特 殊的地形.
7. 坡向对生物群分布的影响十分显著,南坡与北坡在辐射,湿度与温度上均 有明显的差异,南坡辐射总量,温度均高于北坡,亦高于同纬度平地,但湿 度明显低于北坡.
群落对环境的作用
1防止风害
森林群落有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的作用;例如,在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防 风固沙,保持水土,使作物获得较高产量. 2. 调节水分
群落对调节水分的作用,通常认为是通过植物对降水的截留作用而实现的 截留作用最显著的是森林群落.观测表明林区的降雨量比无林区的要多.
.
3. 改良土壤
由于植物的长期繁殖,可增加土壤肥力•
用植物群落改良土壤最明显的是,固定沙流,防止盐渍化和改良土壤性质等 4. 保护环境
森林是吸碳放氧的“绿色工厂”,是大气的天然“过滤器”,是吸收噪音,减 轻城市喧哗的“消声器”;
此外,森林还有调节小气候,监测环境污染,净化水体等作用。
热带雨林生境特点
*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它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 统。 *热带雨林分布区域终年高温多雨 ,土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是酸性的 。 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 一是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 二是非洲的刚果盆地;
三是东南亚一些岛屿,往北可伸入我国西双版纳与海南岛南部。
热带雨林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 种类组成极为丰富 (2) 群落结构复杂 (3) 乔木的特殊构造
(4) 无明显季相交替(外貌 (5) 雨林中动物的特征
*雨林中动物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
*动物在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与雨林环境适应; *食物链错综复杂,共生、寄生等现象普遍;
*代表动物主要有长臂猿、猩猩、眼镜蛇、懒猴、犀牛、
蜂鸟、极乐鸟
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生境特点
又音译为萨王纳,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 物占优势,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木的植物群落。
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乔木多矮生,树干不整齐,树冠扁平成伞状,叶多羽状,常具毛茸,小叶能 动,排列成最能避免阳光损害的位置,雨季出叶,旱季落叶,树皮厚,树干具储 水组织,典型的树木如金合欢。
热带稀树草原动物及其生态
1•食草动物占优势 2. 集群的生活习性
3•地栖种类多
4. 穴居、善跑类型突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生境特点
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 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 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 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 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 或孤立的科属及特有植物;
② 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
③ 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 物为主。
④ 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 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生境特点
也称为夏绿阔叶林,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落叶森林群落 温带落叶阔叶林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 季相更替现象十分明显为其外貌的显著的特征;
② 中生性植物特别丰富, 乔木层有阔叶叶片、草质、柔软、无毛,生活型 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
③ 结构简单,分层清楚,夏季林相郁闭,冬季林内明亮干燥; ④ 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明显。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一寒温带针叶林一温带落叶阔叶林一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 —草原—荒漠。
海水是怎么变咸的?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 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 不断地汇集于 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生命为什么首先在海洋中诞生?
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 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慢慢积累
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因素
☆温度、深度和盐度是海洋生物移动的主要限制;
☆营养成分的含量是形成海洋生物种群一定规模 的影响因素; ☆光也是海洋生物分布的一种限制因素; ☆其他环境因子对海洋生物也有作用。
温带落叶阔叶林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 季相更替现象十分明显为其外貌的显著的特征;
② 中生性植物特别丰富, 乔木层有阔叶叶片、草质、柔软、无毛,生活型 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
③ 结构简单,分层清楚,夏季林相郁闭,冬季林内明亮干燥; ④ 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明显。
我国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T温带落叶阔叶林T北亚 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T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T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 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部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 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 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f暖温带荒漠带f咼寒荒漠带f咼寒草原带f咼寒山地 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大致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 从东南向西北,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 夏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f草原f荒漠
山地生物垂直带的结构具有下面一些规律
1)各处生物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 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某些相似之处
3) 垂直带重每个生物带的下限海拔高度,有向两级逐渐降低的趋势,森林 生物带上限也有类似的规律。 4) 当高大山体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的生物垂直带谱呈现显著的 差异。
海洋石油污染的途径
炼油厂废水直接排入海洋;
油船漏油、排放和发生事故导致油品直接入海;
海底油田在开采过程中的溢漏及井喷,使石油进入海洋水体; 大气中的低分子石油烃沉降到海洋水域; 海洋底层局部自然溢油。
岛屿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岛屿比陆地和海洋简单
2地球上岛屿的数量要比大陆和海洋多 3岛屿的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都不同
迈克阿瑟和威尔森总结的岛屿生物群的三个特征:
1. 生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成正相关;
2. 生物种数与岛屿距大陆或其他的生物源地的远近成负相关;
3. 岛屿在生物种类组成上出现连续的种类流通,但种类数量保持大致稳定
片断化生境的特点
生境片断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总生境面积的降低,直接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灭绝率;
其二是剩余地区重新分布为非连续的碎片,主要影响扩散和迁入率。
岛屿生物组成的主要特征
1、 岛屿上生物总数比大陆少;
盐水的限制对所有类型生物的散布都起着过滤作用,另外离大陆越远的岛, 其种类多样性越小。
2、 较大的岛屿比较小的岛屿种类多样性高。
因为较大岛屿的栖息地类型较多。岛屿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某些不 稳定,使其种类组成易受影响并会发生灾难性的变化。尤其人类影响较大, 包括驯养动物、杂草和老鼠的引入时,岛屿的生物组成将发生巨大变化 3、 移入的高速度和消亡的高速度是岛屿生物组成的重要特征。 对移入者来说,适应岛屿的新环境可能是很困难的。但随着移入者的增多, 不可
避免地会带来与已存在者的竞争。最后,有些生物在竞争中失败或对岛 屿条件不适应变得衰落,以致消亡。
4. 温度制约和影响岛屿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寒冷限制和减少了岛屿上脊椎动物的组成。相反,湿热使岛屿生物群落的种 类多样性增加。在很冷的岛上,一些典型的爬行动物不存在。尤其是更新世 的冰期,限制了岛屿生物群落的组成
5. 生物对岛屿环境的适应有许多形式
首先,隔离使物种形成,因此岛屿的特有种很多。
其次,由于缺少大型食肉动物和竞争,允许一些特殊动物的存在,如加拉帕 戈斯群岛上的巨龟。
最后,由于岛屿生物种类数量少,空闲的生态位多,允许适应辐射的发展。
片断化生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境发生片断化后,片断状生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都发生一系列的 变化。
第一,片断生境的能量平衡明显不同于全部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的景观。 第二,片断生境受风的影响明显加大。
第三,景观片断化影响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 第四,生境片断化影响物种种群迁入率和灭绝率。
片断化对种群遗传变异的影响
由于生境的片断化,种群变小。种群小型化将直接影响种群的遗传变异。 种群小型化将使得物种发生近交的可能性增加。 片断化对种群存活力的影响
对于小种群,即使在没有选择和突变情况下,基因频率每代都发生变化。基 因频率变化的结果是杂合性的丢失。
关于种的分布区形成的多种理论
关于种的分布区形成有多种理论。
一是单境发生论”,认为种是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生, 展然后由发生地逐渐向四周扩 分布。此初始发生地称为发生中心或起源中心。
二是多境发生论”,认为生物种可以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
三是稳健的多境发生论”,如德--康多和恩格勒等认为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可以多 境发生,而种以上单位,决大多数都是单境发生的;
四是 泛境发生论”,认为旧种的进化达到变质阶段, 新种就在旧种的背景上于整 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
间断分布的成因
1. 自然条件变化;
2. 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 3. 陆地下沉 4. 大陆漂移 5. 跳跃式传播 6. 人为影响
整个地球表面的海洋生物区系和陆地生物区系区别。
1、 海洋中有极其丰富的等级较高的类群, 并有广泛的世界性分布。陆地则相反, 但
是陆地上的生物种类却比海洋丰富得多。
2. 海洋生物结构比较简单而原始,这与海洋环境条件稳定有关。陆地生物结构 比海洋生物高级而复杂,这与陆地环境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关。
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1. 森林滥砍乱伐,碎裂分散; 2. 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
3. 对动植物资源过量开发利用及偷猎偷采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现象仍然存在; 4. 不断发展的环境污染;
5.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变化; 6. 外来物种的入侵;
7. 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导致资源的衰退;
8. 旅游、采矿、围垦湿地等其它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中国具有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它有如下特点: (1) 物种丰富。
(2) 特有属、种繁多。 (3) 区系起源古老。
(4) 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5) 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论述:
试论述群落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群落的形成过程,可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 1、开敞或先锋群落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一些生态幅度较大的物种侵入定居并获得成功, 虽
然刚开始时这些物种中仅少数个体能幸存下来繁殖后代, 或只有很小的一部 分在生境中存活下来,但这种初步建立起来的种群却对以后环境的改造,为 以后相继侵
入定居的同种或异种个体起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2、 郁闭未稳定的阶段
随着群落的发展,种群数量的增加,当有一定数量的物种后,生活 小区
逐渐得到改善。
资源的利用逐渐由不完善到充分利用。因此,在这一阶段,物种之间 的
竞争激烈,有的物种定居下来,且得到了繁殖的机会,而另一些物种则被 排斥。同时,那些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能在物种的相互竞争中共存下来的 物种得到了发展,他们从不同角度利用和分摊资源。通过竞争,逐渐达到相 对平衡。 3、 郁闭稳定的阶段
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使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 有
时可能再增加一些共存的物种,使群落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使群落发展成 为与当地气候相一致的顶极群落,这时群落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 例,群落结构也较为复杂。
群落形成的上述三个阶段,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方法。其实,群落的 形
成发展和演替是一个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 的开始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试述岛屿生物学理论的意义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阐述了居住岛屿的生物类群的数目与物种迁入率和灭 绝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该理论认为,岛屿上物种的数目取决于物种迁入岛屿的速率和定居岛屿的物 种的灭绝率。自然保护区和片断化的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和隔 离程度不同的生境岛屿。
因此,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 据,由于该理论的局限性,仅仅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进行生物多样性的 保护是远远不够的。生物的生存除了受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外,环境 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生物的分布、 繁殖、扩散、迁移、 种群调节、适应等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考虑 的因素。
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动态平衡学说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 是很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险的。种群生态学、遗传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 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 意义更大,食物链理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试论述旱生演替系列
旱生演替系列 ① 地衣植物阶段
裸岩表面最先出现的是地衣植物,其中以壳状地衣首先定居。假根分 泌
溶蚀性的碳酸而使岩石变得松脆,并机械地促使岩石表层萌解。它们可能 积聚一层堆积物的薄膜,并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后继地衣群落取代了 先锋群落。通常后继者首先是叶状地衣,叶状地衣可以积蓄更多的水分,积 蓄更多的残体,而使土壤增加得更快些。在叶状地衣群落将岩石表面覆盖的 地方,枝状地衣出现,枝状地衣生长能力强,逐渐可完全取代叶状地衣群落。 地衣群落阶段在整个
演替系列过程中延续的时间最长。 这一阶段前期基本上 仅有微生物共存,以后逐渐有一些如螨类的微小动物出现 ② 苔藓植物阶段
苔藓植物生长在岩石表面上与地衣植物类似,在干旱时期,可以停止 生
长并进入休眠,等到温暖多雨时,可大量生长,它们积累的土壤更多些, 为后来生长的植物创造更好的条件。苔藓植物阶段出现的动物,与地衣群落 相似,以螨类等腐食性或植食性的小型无脊椎动物 ③ 草本植物阶段
群落演替进入草本群落阶段,首先出现的是蕨类植物和一些一年生或 二
年生的草本植物,它们大多是短小和耐旱的种类,并早已以个别植株出现 于苔藓群落中,随着群落的演替大量增殖而取代苔藓植物。随着土壤的继续 增加和小气候的开始形成,多年生草本相继出现。草本群落阶段中,原有的 岩石表面环境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变,首先在草丛郁闭条件下,土壤增厚,蒸 发减少进而调节了温度和湿度。此时植食性、食虫性鸟类、野兔等中型哺乳 动物数量不断增加,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食物链变长,食物网等营养 结构变得更为复杂。 ④ 灌木植物阶段
这一阶段,首先出现的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它们常与高草混生形 成
高草灌木群落,以后灌木大量增加,成为优势的灌木群落。在这一阶段, 食草性的昆虫逐渐减少,吃浆果,栖灌丛的鸟类会明显增加。林下哺乳类动 物数量增多,活动更趋活跃,一些大型动物也会时而出没其中。 ⑤ 乔木植物阶段
灌木群落的进一步发展,阳性的乔木树种开始在群落中出现,并逐渐 发
展成森林。至此,林下形成荫蔽环境,使耐荫的树种得以定居。耐荫树种 的增加,使阳性树种不能在群落内更新而逐渐从群落中消失,林下生长耐荫 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复合的森林群落就形成了。在这个阶段,动物群落变得 极为复杂,大型动物开始定居繁殖,各个营养级的动物数量都明显增加,互 相竞争,互相制约,使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稳定。
试论述水生演替系列
①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这一阶段,湖底有机物的聚积,主要依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 及
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天长日九,湖底逐渐抬高。 ② 沉水植物群落阶段
水深3-5米以下首先出现的是轮藻属的植物,构成湖底裸地上的先锋 植物
群落。由于它的生长,湖底有机物积累加快,同时由于它们的残体在嫌 气条件下分解不完全,湖底进一步抬高,水域变浅,继而金鱼藻、弧尾藻、 黑藻、茨藻等高等水生植物种类出现。这些植物的生长能力强,垫高湖底作 用的能力也就更强。此时大型鱼类减少,而小型鱼类增多。 ③ 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
随着湖底变浅,出现了浮叶根生植物如眼子菜、莲、菱、芡实等。由 于
这些植物的叶在水面上,当它们密集后就将水面完全覆盖,使其光照条件 变得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原有的沉水植物将被挤到更深的水域。浮叶根 生植物高大,积累有机物的能力更强,垫高湖底的作用也更强。 ④ 挺水植物群落阶段
水体继续变浅,出现了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水葱等。其中, 芦苇
最常见,其根茎极为茂密,常交织在一起,不仅使湖底迅速抬高,而且 可形成浮岛,开始具有陆生环境的一些特点。这一阶段的鱼类进一步减少, 而两栖类、水蛭、泥鍬及水生昆虫进一步增多。 ⑤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湖底露出地面后,原有的挺水植物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被一些禾 本
科、莎草科和灯心草科的湿生植物所取代。由于地面蒸发加强,地下水位 下降,湿生草本群落逐渐被中生草本植物群落所取代。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 为木本群落。
⑥ 木本植物阶段
在湿生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出现的是一些湿生灌木,如柳属、桦属 的
一些种,继而乔木侵入逐渐形成森林。此时,原有的湿地生境也随之逐 渐变成中生生境。在群落内分布有各种鸟类、兽类、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 等,土壤有蚯蚓、线虫及多种土壤微生物。整个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湖沼 填平的过程,通常是从湖沼的周围向湖沼的中心顺序发生的
论述分析萨王纳与热带雨林、季雨林的差异
热带稀树草原其旱季往往比热带季雨林更加干燥而漫长。
热带雨林最繁荣的地方在高高的树冠上,萨王纳的地面则是其精华所在。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繁多而个体数稀少, 萨王纳地区则可发现世界上 规模 最大的动物群。
热带雨林中大型动物特别是大型兽类很少,而热带稀树草原则是大型兽类的 天堂。
由于典型的萨王纳地区是树木与草地的结合, 所以除了最具特色的大量善于 奔跑的草原动物外,树栖动物也有不少。
试论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并讨论平衡理论及其不 足 平衡理论
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 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
对于某一岛屿而言,迁入率和灭绝率将随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 呈下降和上升趋势。
小岛屿上物种灭绝率要比大岛屿快, 这是因为小岛屿有限的空间使得物种之 间对资源的竞争加剧,允许容纳的物种数就相对较少,并且每个物种的种群 数量也小。当迁入率与灭绝率相等时,总的物种数也小。
不足:第一,迁入率和灭绝率曲线的确切形状无法估计,因此,难以对某个 时期的种群做出准确的估计。该理论缺乏预测性。
第二,在模型中,平衡态物种的数目是由迁入率和灭绝率决定的。这样的假 设过于简单化。
第三,对于不同的动物类群、不同岛屿或者同一岛屿的不同时间来说,迁入 率和灭绝率曲线是不同的。另外,灭绝率曲线还受物种遗传学机制的影响。 第四,平衡理论将物种的迁入和灭绝看成是相互独立的过程,但实际上并非 完全如此。 第五,平衡理论认为岛屿上物种存在的数目主要是由迁入率和灭绝率决定 的,忽视了其它物种互作关系(如竞争、捕食、互惠共生、寄生)等调节群 落结构的作用。
第六,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它假定同一个分类群内不同的种 之间的迁入率和灭绝率是一致的。
但是,同一个分类单位的不同种之间其扩散能力和灭绝脆弱性是不同的。
试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巨大的。
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许多诸如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 品。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它是维持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生命资源的汇集和未来农林业、 医药业发 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基本需求。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价值也是巨大的,它在自然界中维系能量的流动、净 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小气候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 _ 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为人类的生 存环境提供保障。丧失生物多样性必然弓丨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危机。 试论述基于生物多样性特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