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提问须关注文本的情理

2020-10-20 来源:易榕旅网
阅读提问须关注文本的情理张红梅【关键词】阅读教学;情理;提问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9-0067-02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起,独立设置书、家长的帮助和网络媒体等方式获得相关的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知识。教师可设计预习问题单,并给学生留出答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案对话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培养学生课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提前预习时的提问意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和解问策略单元。教学本单元时,策略是重点,但仍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要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避免上成纯粹的策略指导课。教师要让感悟语言文字的“情趣”与学习策略的“理趣”有机结合,共生共长。问题。2.细读文本内容,提出“为什么”的原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是一个整体,以阅读策1.扎实预习课文,解决“是什么”的概念略的达成为教学目标,呈现层次性、递进性和发问题。展性,关联紧密,要求一篇比一篇高。如《一个豆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文中荚里的五粒豆》是学习从整体和部分进行提问;的新鲜词语或未知概念产生疑问,这会影响学《蝙蝠和雷达》是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呼风唤生对课文内容和表现方式等深度问题的思考。雨的世纪》是练习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蝴例如:《蝙蝠和雷达》中“雷达是什么”“超声波是蝶的家》则要求学生能独立提出问题并尝试把什么”“雷达有哪些作用”,《呼风唤雨的世纪》中问题分类,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尝试解决。程控电话是什么样的”“光年指的是时教学时,有不少老师利用单独一个课时教间吗”等概念问题,与课文内容相关,学生虽然学与提问策略有关的内容,这虽然便于集中提不懂也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但学生对这些事问、分类和筛选,但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物或名称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停留在表面,不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环节,借助工具此,可以将文本理解与策略学习结合,尝试在细67观点参考二〇一九年第八十九期“原子核、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达到理解内容和学习提问的有机融合。教学时可以尝试从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入手,实现提问策略与理解课文相融合。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为什么妈妈说一棵豌豆苗是一个小花园?”“为什么落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为什么想飞得最远的那四粒豌豆都没有很好的结局?”这些“为什么”,有的指向文中的重要语段,有的指向文本的情感表达,有的指向课文的思想内涵。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为什么”并在语言文字中寻找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可以让提问变得更有情感和趣味。3.文章写了什么,品析表现方式,显而易见;发现“怎么样”可怎么写的,的策略问题。却深藏奥妙。学生善于针对课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但却不容易提出“为什么这样写”和“怎样写的”等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关的问题。《蝙蝠和雷达》的课后对提问角度给予了指导,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并给出了范例问题“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这类问题包含着批判性思维。对学生来说,这类提问难度较大,教师应加强指导。在前后对比处提问。铺垫、对比、衬托、照应等是课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些就可以在学习中,通过前后对比,引导学生提问,感受表达效果。如《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他四粒豌豆?”《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写现代科技为什么还要写古代社会?”《蝴蝶的家》中“开头为什么要进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辨析,深入体会写法的妙用。在修辞手法处提问。在细节的描写上,一般68会使用比喻、拟人、设问、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描写的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在《蝴蝶的家》中,学生提出了“作者在写寻找蝴蝶的家时,为什么用了这么多设问呢?”“课文第二自然段运用大段的排比写蝴蝶身体的特点,有什么用处呢?”提出这类问题,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感性理解转入理性思考。在结构安排处提问。文章的开头、过渡、结尾处也是问题的生发点和生长点。对这些地方的关注和深思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如《呼风唤雨的世纪》文中有“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一句,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容上提出为什么20世纪的科学成就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还可以提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文章结构角度提出问题。阅读策略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特殊单元,虽然侧重于策略的学习和指导,但不可忽略对课文的理解,更不能将两者割裂。对提问策略单元而言,只有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深刻感悟,学生的问题才更有针对性,提问质量更高,进而实现提问与理解的共生。提问有助于深化理解,深入的理解又能促进批判性地提问,在情理之中实现语文要素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参考文献】[1]言志国.指向“提问”策略的说明性文章阅读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9(5):80-82.(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这句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