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改⾰,有些经受住了考验,⾄今仍在实⾏,如“3+X”及⾃主招⽣。有的则销声匿迹,如“⽂6理7”及曾风⾏⼀时的⾼中会考制度。
新⽂化记者对⼤⼤⼩⼩的⾼考改⾰进⾏了梳理和归纳,发现,针对考试技术和细节⽅⾯的改⾰,如时间调整、上录取、上阅卷等,⽐较容易获得成功,并获得肯定。但⼀旦涉及到⾼考次数、科⽬、内容及招⽣等政策性的变⾰,往往就要历经反复。恢复⾼考载⼊教育史的1977年
1977年10⽉21⽇,《⼈民⽇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新华社稿件《⾼等学校招⽣进⾏重⼤改⾰》,其中提出当年⾼考招⽣范围为“⼯⼈、农民、上⼭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部和应届⾼中毕业⽣。”具体要求是“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对于实践经验⽐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这则消息让密切关注⾼考的⼈们雀跃不已。
其实在此之前,恢复⾼考的消息就已经传出。
当年5⽉24⽇,邓⼩平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才》的讲话,很多⼈将这次讲话看成对于恢复⾼考的暗⽰。8⽉8⽇,邓⼩平在科教⼯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确定恢复⾼考。
检索教育部站上的教育50年⼤事记,恢复⾼考前后很多时间节点可以记⼊新中国教育史—6⽉29⽇⾄7⽉15⽇,第⼀次⾼校招⽣座谈会在太原举⾏,讨论参加⾼考的学⽣资格。8⽉4⽇,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全国⾼等学校招⽣⼯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8⽉13⽇⾄9⽉25⽇,第⼆次⾼校招⽣座谈会举⾏,确定⾼考招⽣办法。10⽉5⽇,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作的⽂件。
10⽉12⽇,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等学校招⽣⼯作的意见》,从此恢复了⾼等学校招⽣统⼀考试制度(简称“⾼考”)。
1977年的冬天,中断了11年的⾼考重启。从11⽉28⽇到12⽉25⽇,这次⾼考的时间跨度长达⼀个⽉。教育部站数据显⽰,当年报考⼈数570万⼈,最终录取27万⼈,录取率为5%。
之后⾼考录取率开始上扬,1985年达到35%后开始⼩幅回落,1991年降⾄21%后开始继续增加,于1996年达到40%,接下来的1997年和1998年⼩幅下降,⾄1999年⼀下跃⾄56%。从1999年开始,⾼考的录取率始终在56%以上,在2012年和2013年录取率为75%。
伴随着录取率的变化,⾼考逐渐成为我们⾝边的热点话题,每⼀次与⾼考有关的改⾰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