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拍卖的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一、基本要求
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拍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博弈论和信息论、拍卖的经济学分类。
理解:威廉•维克里对拍卖理论的贡献;拍卖产生发展的原因及经济条件;拍卖的经济功能。
二、考试内容
拍卖理论产生的背景;拍卖理论的发展趋势;威廉•维克里对拍卖理论的贡献;拍卖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拍卖理论的应用价值;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假设;博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不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拍卖的经济学含义和分类;拍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经济条件;拍卖与招标的区别和联系;拍卖的经济功能。
1、拍卖理论产生的背景:
(1)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价格发现机制之一,拍卖进入经济学文献的时间却相当晚,对拍卖最早的两篇开创性论文分别发表于1956年和1961年。在此之前,研究拍卖问题的经济理论文献几乎是空白,而此后近20年里拍卖理论的进展也相当缓慢。在很长的时间里,拍卖理论一直被视为与经济理论主体迥异的专业化领域,它似乎只是管理科学家与运筹学家的属地,因而不为主流经济学家所承认。
(2)突破性的进展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博弈理论研究
者意识到拍卖是一种简单而又具有完备定义的信息不对称经济环境,它是分析经济主体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一个颇有价值的实例,其经济研究前景也非常诱人。与此同时,实验经济学者对于可控拍卖实验的兴趣不断高涨。在这一背景下,拍卖理论逐渐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接纳,并大量运用博弈论、实验以及经验检验作为研究工具。
(3)一般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威廉•维克里在1961年发表的《反投机、拍卖与竞争性密封投标》一文开创了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拍卖行为的先河。而以史密斯(Smith)为代表的一批实验经济学家对拍卖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研究,近一步推动了拍卖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对拍卖问题开始从理论到实验研究上全面展开。
(4)近10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拍卖问题的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拍卖理论也已经作为一个专门体系进入中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
2、拍卖理论的发展趋势:
(1)自威廉•维克里以后,人们对拍卖理论的研究都是从信息不对称这一出发点展开的,这种研究起点本身就限制了拍卖理论的发展,拍卖理论陷入了一味追求收入最大机制的误区。基于买方的研究还很不深入。从决策科学的角度看,拍卖中的博弈双方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决策过程,双方的交易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交易行为的多样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决策问题的出发点,也是难点所在。从应用的角度看,现在的研究大多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完成的,但拍卖理论模型本身又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支持。这就使得拍卖理论中的大多数结论是预测性的,和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
(2)拍卖理论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近几年来,博弈理论工具成为拍卖理论
发展的利剑。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静态和动态博弈分析方法来设计最优拍卖机制。然而,博弈论分析的主要是对称性均衡,而现实中拍卖显然是非对称性的。如何把拍卖问题融合到一般性均衡问题,使博弈理论工具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用武之地,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3)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多属性网上拍卖还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该领域当中,如何能够设计一个简单、有效的最优拍卖模型,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基于供应链的网上拍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也就成为研究热点。
(4)尽管拍卖理论在很多地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在短短半个世纪中取得的成绩仍然足以使它成为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方向。
3、威廉•维克里对拍卖理论的贡献:
(1)维克里于1961年发表的《反投机、拍卖与竞争性密封投标》一文堪称拍卖理论的开山之作,首次运用博弈论处理拍卖问题并取得了巨大进展,极富预见性地提出了拍卖理论中的多数关键问题,从而引导了该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2)维克里把国际上通行的拍卖方式分为四个类型:英格兰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并重点研究了第二价格拍卖。第二价格拍卖最显著的特征是每个竞买人的占优战略都是按其真实支付意愿出价,即“说真话”,这种拍卖机制显然是激励相容的。由于拍卖品最终归于支付意愿最高的竞买人,它也是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配置机制。
(3)维克里详细分析对比了四种拍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收益等价定
理”,认为四种标准拍卖机制给拍卖人带来的平均收入相等,该定理是整个拍卖理论研究的起点。
(4)维克里将单个物品的拍卖推广到多个相同物品的拍卖,在1962年的《拍卖与竞价博弈》一文中,再次运用博弈理论详细分析了三种同步密封的多物品拍卖机制的绩效。
(5)20世纪70年代后,一批中青年经济学家继承了维克里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利用高深的数学工具将拍卖理论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维克里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这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4、拍卖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
(1)拍卖有着简洁并且定义完善的经济环境,因此为博弈论,尤其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验平台。
(2)拍卖理论构成了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其发展也广泛涉及到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以及机制设计等新兴领域。
(3)拍卖理论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及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一。
(4)自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维克里1961年发表的《反投机、拍卖与竞争性密封投标》这篇开创性论文问世以来,拍卖经济理论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应用性前沿领域,并极大地推动了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经济理论的发展。
(5)随着拍卖实践在中国市场经济各个领域中、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内以及两个部门之间的运用范围和规模的快速拓展,拍卖理论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越来越大。
5、拍卖理论的应用价值:
资源配置无疑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否存在一种能够保障有效率地分配稀缺资源的机制,使得那些给出最高评价的人来拥有这些资源,是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会有更多的商品和资源需要采用拍卖的方式进行配置,拍卖作为一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显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优越性,因此加强拍卖理论的研究,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构建更加有效率的拍卖方式,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同样是有益的。
拍卖可以视为是一种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的机制,而不完全信息是现实生活的常态,所以可以模型化成拍卖的现实问题有很多,因此拍卖理论研究的深入可以将经济分析应用到原来经济学无法涉足的领域或增强对原有问题的认识。
6、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假设:
传统经济学是以价格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其理论建立在五大前提假设基础上。
(1)理性人假定,即人都是理性的。
(2)完备信息假定,即人们对于市场具有完备信息。
(3)同质假定,即市场上的行为主体、市场行为对象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4)所有资源完全自由流动,“自由”意味着买卖完全自愿,要素流动不受政治约束、地理阻隔等因素的限制。
(5)成本收益的对等性假定,即在市场中,任何行为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都是对等的。
7、博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博弈的基本概念:
“博弈”是由英文“game”翻译而来,game本意是“游戏”。
罗伯特•奥曼教授定义是:所谓博弈,就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任何博弈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一组局中人、局中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局中人可能得到的赢利。
学者谢识予定义是: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包括七个要素: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效用)、结果和均衡。
①参与人。参与人指一个博弈中决策主体,每一个参与者的目标都是通过选择行动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效用。
②行动。指参与人在博弈的某一时点的决策变量。参与人的行动可能是离散的,也可能是连续的。与行动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行动顺序”,对博弈的结果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在双方的博弈中由于行动的顺序不同,博弈的结果就不同。
③信息。信息主要指参与人有关博弈的知识,特别是有关“自然”的选择,其他参与人的特征与行动的知识,这些信息对参与人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④战略。博弈中的战略指参与人在既定信息集的环境下的行动规则,它规定了参与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什么行动。战略和行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战略是行动的规则而不是行动本身。
⑤支付。指在一个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的确定效用水平,或者是指参与人得到的期望效用水平。支付才是博弈参与人真正关心的问题。“支付”既被用作指实际支付,也被用作指期望支付。
⑥结果。所谓结果是指在博弈结束后,博弈分析者从行动、支付和其他变量的取值中,所挑选出来的对其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
⑦均衡。指博弈中的几个参与人每人选取的最佳策略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
其中,参与人、战略和支付是指描述一个博弈需要的最少的要素,行动和信息是建筑材料,参与人、行动和结果统称为博弈的规则,博弈分析的目标是利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
(2)博弈的分类:
博弈分类,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即参与人的行动顺序及参与人的相关知识。
①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按照参与人的先后顺序,将博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static game)和动态博弈(dynamic game)。静态博弈指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者虽然不是同时行动,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前面行动者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什么;动态博弈指的
是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②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依据博弈的一方(参与人)对另一方(或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的知识的多少,将博弈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指的是博弈的每一个参与人对其他所有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都有准确的知识(即信息),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
将上述两种博弈划分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四种不同类型的博弈,即: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博弈,就基本上构成了博弈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们分别对应四个均衡概念,即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8、不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威廉•维克里:首次解释了荷兰式拍卖与第一价格拍卖是同构的,首次研究了密封投标拍卖问题,分析了拍卖中的共谋现象,指出在英格兰式拍卖中容易产生买者共谋现象,而在密封投标拍卖中,拍卖商与竞买者以及拍卖商之间具有共谋的可能。
(2)詹姆斯•米尔利斯:他在理论应用和模型化方面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第一,创立了委托人——代理人的模型化方法,并推导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的一个基本结论,即个人努力程度与风险高度相关,从而解释了风险分担的必要性。第二,探讨了政府在不充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设计最优化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他发现,如果政府充分了解纳税人的能力差别,那么根据个人能力征收所得税是公平而有效率的,但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这种税制则会影响高能力者的努力程度,降低税率,因而最高收入的边际税率应该为零。这一结论后来发展成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定
理:必须让拥有私人信息者享有信息租金,否则就会导致逆向选择,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第三,通过对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由于政府缺乏企业和家庭的充分信息,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是不现实的。
(3)乔治•阿克尔洛夫:对市场的不对称信息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著名模型是“柠檬市场”,用来描述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产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
(4)迈克尔•史宾斯:第一个提出信号传递模型,对于信息经济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5)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的理论创新在于提出了现代经济学最优理论的非均衡量。
9、拍卖的经济学含义和分类:
(1)拍卖的经济学含义:经济学是侧重从市场和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拍卖的,拍卖是一个集体(拍卖群体)决定价格及其分配的过程。经济学将拍卖放到了整个大市场中,把它归纳为一种以价格为手段来达到有效分配的市场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拍卖与零售、批发等普通的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拍卖是一种中介服务性质的交易方式。其次,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意向买方(竞买人)才符合拍卖的条件。另外,拍卖活动除了要遵循一般交易方式应当遵循的法律法规外,还必须遵循专门的交易规则。
(2)拍卖的经济学分类:
①增价拍卖和减价拍卖。
按照叫价程序可将拍卖分为增价拍卖和减价拍卖。增价拍卖又称“英国式拍卖”或“英格兰式拍卖”,是最常见的拍卖方式。它是一种价格上行的报价方式,即拍卖师宣布拍卖物品底价或无底价后,竞买人可以自由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出价。如果没有竞买人想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出价,那么出价最高的竞买人支付他所出的价格,并得到物品。减价拍卖起源于荷兰,因而亦称荷兰式拍卖,它是一种价格下行的拍卖方式,是由拍卖师先叫一拍卖品的最高价,然后逐步降价,一直降到第一竞买人应价,即告拍卖成交,并在当前的应价上买下物品。
②有底价拍卖和无底价拍卖。
按照有无底价可将拍卖分为有底价拍卖和无底价拍卖。底价也称为保留价格,它由物品的所有人会同拍卖行一起核实物品的价值后确定,低于底价不得出卖物品。有底价拍卖是指拍卖前设有最低售价即保留价格的拍卖。无底价拍卖是指拍卖前不设最低成交价即保留价格的拍卖。在有底价拍卖中,竞买人的最高竞价必须等于或高于底价,低于底价不能成交;而在无底价拍卖中,竞买人的最高竞价一经产生就可以成交。
③单向拍卖和双向拍卖(分为连续型双向拍卖与间隔型双向拍卖)。
按照拍卖的市场结构,拍卖可划分为单向拍卖和双向拍卖。单向拍卖从本质上是“一对多”的形式,拍卖双方(买方与卖方)中一定有一方作为主体,具有资源的垄断优势。双向拍卖在结构上和单向拍卖有很大的不同,双向拍卖的市场是“多对多”,拍卖双方是一种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双向拍卖根据时间维度可分为连续型双向拍卖和间隔型双向拍卖两类。前者被定义为只要现实买方报价高于或等于卖方报价就立刻发生交易,直到再也没有
买方报价高于或等于卖方报价。后者被定义为市场只在每个固定的交易间隔时间才判断是否有交易发生,如果此时现实买方报价不低于现实卖方报价,则有交易发生;否则不发生交易,进入下一个间隔;每个交易周期具有固定的交易间隔个数。
④私人价值拍卖、公共价值拍卖。
根据被拍卖物品对竞买人的价值情况,可将拍卖分为私人价值拍卖和共同价值拍卖。在私人价值拍卖中,每个竞买人都确切地知道物品对他的价值,这等于他对物品的估价。虽然他们可能会估计物品对其他竞买人的价值,但即使竞买人知道了其他竞买人对物品价值的估价,他也不能从中得到任何该物品对于他自己的价值的信息。只要其他竞买人的出价行为不能帮助竞买人形成他自己对物品的估价,那么不管竞买人如何对被拍卖物品估价,拍卖结果都是大体相同的。因此,私人价值拍卖也被称为“私人估价拍卖”。
在共同价值拍卖中,物品对于每个竞买人的价值都是相同的,但这个价值是不确定的,不同的竞买人根据自己的私人信息分别形成各自对物品的估价。所有的竞买人都试图估计被拍卖物品的真实价值,所以,如果某个竞买人悄悄地得知了其他竞买人的估价,那么他就会据此调整自己对被拍卖物品的估价。
10、拍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经济条件:
(1)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是拍卖产生的主要原因。
拍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确立价格的方式不能给一些物品一个明确的价格、成本,原因包括:①对物品内在价值的疑问。②需求的不确定性。③供给的不确定性。④物品分类和等级划分的问题。⑤以上几个方面的混合原因等。为了既能保护好交换双方
的经济利益,又能使交换顺利进行,拍卖市场应运而生。拍卖是价格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商品进行转让的最佳方式,是一种可以被社会接受的用以确定价格的方式。
(2)卖方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拍卖产生的源动力。
出售商品可以采取零售、批发、拍卖等方式,选择哪种方式,除了看物品本身的特性外,还要看哪种方式带来的收益最大。拍卖是为满足卖方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产生的特殊交易方式。拍卖可产生一个有效率的、稳定的价格和分配结果。
物品被转让的过程中,拍卖交易方式加强了讨价还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卖方的优势,因为在竞价交易的方式中,由于信息的交换和竞争的存在,使买方更容易“讲真话”,应价会最接近其对拍品价值的真实评价。
(3)买方收入水平和参与度的提高是拍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拍卖交易的成长依托于较高收入水平的支撑,拍卖市场的发育有赖于参与度的提高。首先,拍卖交易的成长依托于较高收入水平的支撑。拍卖是与发达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其次,拍卖市场的发育有赖于参与度的提高。某种经济现象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越高,其生存空间越大,生命力也就越强。
(4)拍卖人的良好服务是保证拍卖市场运行和发展的关键。
拍卖人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为市场交易双方提供双向服务,拍卖的优越性是通过拍卖人的服务水平来体现出来的。只有让委托人满意,拍卖业务才能不断扩大;只有让竞买人满意,拍卖市场才能繁荣。拍卖人的优质服务是拍卖业最好的宣传,是保证拍卖市场正常运
行和发展的关键。
11、拍卖与招标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对auction理解不同,在我国习惯把销售商品的auction称为拍卖,而把发包工程的auction称为招标。 ②资金流动方向不同,拍卖是以商品兑钱 招标是用钱购买服务。 ③信息公开程度不同,(本质区别)拍卖的信息是公开的,招标是未来提供的服务,所以信息是不完全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④拍卖总是遵循“价高者得”,而工程和服务招标中除比价格外,还要考虑投标者的信誉和承诺,而不能只强调“价低者得”。
(2)联系:拍卖、招标也存在共同之处。①通常交易标的潜在的价值比较大。②每件交易标的物都是独特的,各自有一个单独的价格。③拍卖和招标的交易机制正好适合在这样的条件下来组织交易。
12、拍卖的经济功能:
(1)发现价格的功能。
在拍卖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不是人为规定和制造出来,而是由竞买人通过激烈的竞争,使商品价格水平不断更新,最终由出价最高者决定的。拍卖市场的价格是通过公开竞争形成的,不仅较为准确地体现了拍品本身的内在价值,还具有高度的透明性、流动性和传播性,对其他相关商品价格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资源配置的功能。
在拍卖交易过程中,通过“价高者得”的方式,最后成交的竞买人通常是具备最佳条件或最需要拍卖标的者,这就使拍卖标的“适得其所”,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运用。
(3)促进资源流通的功能。
拍卖市场是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渠道,是商品进入消费领域的有效途径,具有促进商品流通速度,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显著优势。
(4)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
在拍卖市场上,由于事先的信息公开过程使众多的竞买人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点,避免了物主逐个寻找潜在竞买人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在拍卖会上,拍品能够直接面对客户,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大大降低了流通费用。
一笑而过提示:加底纹内容为简要回答,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