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这门课不过的基本木有,请放心。但是态度很重要,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尊重是相互的。多看看老师的PPT,强的仔细的看个两三遍,不够强的,continue。选择题应该木有什么问题的。仅供参考!!!注意这个事程老师的课程,其他老师的请略过。。。
软院11硕A 大题(3道): 12硕A参考,无私奉献。。。 一: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内容,意义与局限。并指出这种自然观形成的认识论根源。
二: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引导科学家进行探索性研究活动的真正起点是科学问题而不是观察与理论。请根据佛莱明青霉素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大体)广义相对论语言,爱丁顿观察到了一个偏转现象,这一观察支持广义相对论。请根据这一例子说明假说检验的方法和步骤,并以逻辑的角度分析这一检验过程所具有的性质和意义。
PPT习题解答:
第一章
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何联系? 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
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观。
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1
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 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
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摒弃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主张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这种分析还原的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局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特征: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第二章
1. 试述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2
系统是由(至少两个)要素组成的,离开了要素就谈不上系统,单个要素也不能构成系统;
要素与要素之间不是胡乱的堆积,而是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 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它们形成了特定的整体结构并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
2. 怎样理解自然界的演化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所谓进化,是指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是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增长的过程。
所谓退化,是指系统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从复杂到简单的变化,是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减少的过程。
它们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首先,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其次,进化与退化同生共存;最后,进化与退化相互转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的“热寂说” ,与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分别揭示了 退化与进化这两种相反的演化趋势。
3. 试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自组织:是指系统的有序结构不是通过外部指令的干预形成的, 而是通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自发形成的。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基本条件: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前提):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以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状态。
2.非线性相互作用 (根据) :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不是少量几种作用的 简单叠加, 而是多种作用耦合而成的整体效应。 这种效应使得各要素按一定方 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
3. 随机涨落(诱因):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并不精确地处在统计平均值上,而是或多或少有些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是涨落。涨落经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第五章
1.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如何? 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科学发现是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完成的,正是问题推动我们建立科学假说,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发现新知识,开辟新领域。
2.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人为地控制或模拟所研究的自然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认识活动。科学试验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基础,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
3.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不是完全主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保证客观性:
1. 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
3
2. 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3. 科学观察要求尽量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设备; 4. 科学观察要求科学家要具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4.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1. 机遇可分为两种:
1. 导致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新发现的机遇; 2. 提供新线索从而加速原来研究进程的机遇。 2. 捕捉机遇的主观条件: 机遇观察的合理性在于客观世界本身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因此,观察者能否抓住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1. 他对这种辩证关系的理解与自觉程度的高低;
2. 能否在注意预期现象的同时又保持对意外现象的高度警惕性; 3. 能否具有开放的思路、好奇善疑和穷追不舍的探索精神;
4. 此外背景知识的丰富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第六章
1. 假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特点:
1. 科学性。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在某些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能解释有关事实,并与引以为据的理论相一 致。
2. 猜测性。 假说的核心内容是靠推测、靠想象、靠逻辑的跳跃得到的,它已经超越了它所依据的经验事实的范围,包含尚未经验到的,或者在原则上不可能经验到的内容。 作用:
1. 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提出假说。
2. 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a) 首先, 由于假说是对蕴含在科学事实背后的本质规律的猜测,它本身就是人类创造性的高度表现,所以,提出假说的能力,往往被认为是科学创造性的重要标志。
b) 其次,科学假说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实验、发现新的事实,成为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有效手段。
c) 其三,不同假说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关于同一对象的多种不同假说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揭露各种假说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精确化。 2. 如何理解假说证实的逻辑与证伪的逻辑? 模式 如果 H,那么 I
I ————— 所以,H
实质 结论具有或然性,属归纳推理。
意义 提供了一个证据,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个假说,并且这样的证据越多,该假说为真的可能性就越大。
模式 如果 H,那么 I
4
非I ————— 所以,非 H
确定性 逻辑上具有必然性,属演绎推理。
复杂性 当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不一致时,要考虑两种情况:观察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辅助性假说是否正确。
3. 试述科学理论评价的标准。
科学家说的检验问题就推广为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 1) 经验标准
a) 一个假说是否可以被接受,可接受的程度有多高,不仅要看它有没有获得经验事实证据的支持,还要看支持它的事实证据的数量和质量。
i. 在数量方面, 支持一个假说的经验证据越多, 假说的确证度也就越高。 ii. 在质量方面,要考虑证据的多样性、精确性和新颖性。确证证据越是 多样广泛,越是精确,越是新颖,对假说的支持就越强。 2) 功能标准
a) 科学理论具有解释和预见两种功能,它不仅能解释已知的自然现象,还能 预见一些目前尚未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b) 评价一个假说的优劣,除了要看证据支持程度之外,还要看它的解释力和 预见力的大小。如果一个假说比另一个假说解释、预言了更多的东西,即 使它的预言尚未得到确证,它也会比另一个假说更可接受。 3) 结构标准
a)科学假说评价的结构标准要求理论内部具有简单性和逻辑自洽性。
i. 简单性:指科学理论体系内所包含的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定应该 尽可能地少,它要求以简单的逻辑形式反映尽可能多的理论内容。公理系统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ii. 逻辑自洽性:科学理论内部的无矛盾性,即要求理论自身能自圆其说,不允许在同一理论内部存在自相矛盾的命题。 4) 背景标准
a) 一个新假说应与已经得到确证并且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相一致。如果一 个假说与这些背景知识相容,并且得到这些背景知识的有力支持,它的可接受程度就会大些;相反,如果某个假说与这些背景知识不协调,它的可接受程度就会差些。
b) 所谓与背景知识协调或与背景知识相容,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它或者包含 了背景知识,或者为背景知识所蕴涵。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