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全文31页,17700字,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时,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就是“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个判断完全符合江苏实际:一是面临的形势极不平凡,二是付出的努力极不平凡,三是取得的成就极不平凡。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报告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报告在全面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全省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
第三部分:2011年主要工作。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报告提出做好今年工作必须紧扣主题主线,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改善民生,注重统筹兼顾,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第四部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报告从五个方面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
“十一五”五年极不平凡 积累科学发展宝贵经验
李学勇代省长昨天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说,“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江苏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是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形势、全省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导向,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推进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面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迅速出台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经贸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呈现出创新引领、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最大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7亿元,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的五年。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提高到33%。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增长,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比“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均完成“十一五”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连续七年保持“三农”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六位上升为第三位。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达到57%,2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步伐加快,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苏中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五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整体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十一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五年。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民资、外资各展所长,129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
强。实施财力下倾的新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市县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扩权强县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重大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00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十一五”时期,是民生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年均增长10.2%和8.2%。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36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第二届青奥会落户南京。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成果超出预期 经验弥足珍贵
李学勇说,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奋发有为、迎难而进,加快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进程。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普遍、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
“十二五”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李学勇在报告中说,“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社
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李学勇说,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要求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江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十二五”蓝图令人向往
李学勇在报告中提出了江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下降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2%。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率达到63%,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苏北地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李学勇指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主题和主线,必须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必须认真落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任务。
(三)
做好开局之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李学勇在报告中说,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好国家下达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 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强物价调控监管,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加强煤炭、电力、成品油、天然气供应,保障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优化投资结构,集中力量组织实施200个重点项目。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改造提升制造业,让更多的“江苏制造”上升为“江苏创造”。
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大力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四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五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沿海港口群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实施滩涂围垦开发重大工程项目,实现沿海开发新突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结合,加强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大力推动苏中崛起,全面提升苏南发展水平。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
六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全面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加大主要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七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统筹推进收入分配、社会领域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无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项试点。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坚持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
八是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城乡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稳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切实维护城镇拆迁居民合法权益。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城镇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
九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落实省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力度,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管理服务圈。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及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政之本——继续办好民生10件实事
李学勇在报告中强调,民生是为政之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将重点办好十件实事。
一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
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15万套(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完成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万户,解决45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
三是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苏北地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以上。
四是实施城乡居民健康工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65%。扶持经济薄弱地区44个县(市)医院和20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解决28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五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1000元,普通高中、高校每生每年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300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
六是推进文化惠民。扩大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范围,进一步做好向经济薄弱地区送书、送戏、送电影工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77%。
七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000座,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6%以上。
八是加强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服务体系。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新建200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九是加大助残力度。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重残补贴金制度,对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给予特别救助。
十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李学勇在报告中强调,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切实增强服务职能。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放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上,制定出台强化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扩大政务公开范围,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切实提高各级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把严格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各个环节,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按照确定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一件一件分解责任,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严格按中央规定加强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论坛活动,严禁公费出国出境旅游。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廉政准则,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民生改善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