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成都工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1-05-27 来源:易榕旅网
2022年成都工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B(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2、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3、“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 ) A. 不可能性 B. 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 A.消灭利益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工业与农业差别

8、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 ) A.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实现共产主义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9、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主要依据是( ) A.现代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和觉醒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0、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1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1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15、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 二、多项选择题

16、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7、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18、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 ) A.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的基础上 B.建立在每个人的发展之上 C.旧式分工的消除 D.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19、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 ) A.经济是基础

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 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 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

三、辨析题

21、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22、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23、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四、简答题

24、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5、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26、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新形式?

27、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28、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29、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五、论述题

30、试用辩证的否定观原理,说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D 6、D 7、A 8、C 9、D 10、C 11、C 12、B 13、C 14、B 15、C

二、多项选择题

16、ABD 17、CD

18、ABCD 19、ABCD 20、ABCD

三、辨析题

21、答:此观点错误。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

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22、答:错。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23、答:此观点正确。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四、简答题

24、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认识论的缺陷包括: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不能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总之,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坚持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25、答: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之间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前进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移动,没有质变。

(3)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6、答:(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任何商品生产条件下都发生作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a.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直接以它的价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b.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在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

(2)垄断价格的含义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在垄断条件下,为争夺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为防止产品的积压,迫使垄断组织必须对市场的容量、价格与需求的关系等进行估测,而不能任意定价。但是,垄断价格的出现不违反价值规律。 (3)垄断价格的出现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原因

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但这并不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①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

②垄断价格并没有完全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和价值总额的一致性。

③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可见,垄断价格出现之后,价值规律并没有消失,只是其作用形式有所改变。

27、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①民主与法制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迀徙等权利和自由。

b.资本主义法制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宪法是在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直接或间接左右着国家政权的运行,因此,国家政权的意向和行使实际上常常是各种不同利益集团政治合力的结果。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实力上的差别和利害关系,由此产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冲突不断推动政治制度的变化。 ③选举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从实际政治作用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④政党制度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重要的进步作用

①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曾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②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③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对推动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②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④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4)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28、答:(1)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历史上剥削阶级凭借它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同时,为了维持和加强它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又必然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2)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分析如下:

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②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阶级斗争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29、答:自由王国,是指非手段性生产和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生存活写展成了目的,劳动和其他一切人类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人既是丨体现了目

的与手段、人的价值实现和创造过程的统一。实质内容就是人类主体本身I国的实现,是物质生产活动“此岸”和“彼岸”对立的扬弃,是劳动时间和自由时f目就是实现劳动的普遍化。自由王国同“必然王国”相对应,即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兰支配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五、论述题

30、答:(1)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①含义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②实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但是,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③要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2)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肯定,而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

a.弘扬,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

b,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三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圏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历史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历史虚无主义是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复古主义是片面抬髙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区别。全盘西化是指一方面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现代化和中国固有文化对立起来,因而把现代化的过程看作是西方文化的移植于我们民族的过程;闭关自守是指绝对的排斥外来文化,特别是对体现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这实际上是不思变革,抱残守缺

④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学的否定观,运用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⑤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