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华漕学校 课题13、采蒲台的苇 教时:1 学习目标 班级:诸翟学校 教师:盛霞萍 执教日期:10/12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文中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句子的意思。 2、 能理解课题与内容的关系,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走近孙犁的作品。 3、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对遇到的疑问和感受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 情感与态度: 1、通过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感受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机智勇敢的品质,对白洋淀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表现出的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到敬佩; 2、尝试着走近孙犁以及他的作品《白洋淀纪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在初步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理解文中句子 的含义。 为什么文章写的是抗日英雄事迹而题目写的却是“苇”? PPT 文章选自孙犁的小说《白洋淀记事》文章记叙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的采蒲台,日本鬼子将全村人包围了,他们要抓八路军的战士,采蒲台的人们机智勇敢地与侵略者斗争,面对凶残的敌人,宁死不屈的感人事迹。文章以第四小节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为过渡句,将苇与人联系起来。课文的前三小节写的是人与苇的关系,人依靠苇生活,苇是人们生活的家园。课文的第4——11小节选取了白洋淀许许多多英雄故事中的一个普通的事例,正是这样普通的事例,让人能感受到采蒲台人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镇定机智。文章的后一部分的故事正是前面一部分的具体描写。孙犁的作品语言简练跳跃,是本文最难的地方。 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语言的跳跃性大,所以比起以往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要更难。但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是能够感悟得出的,但是对于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还是有难度。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了解作家孙犁和白洋淀 设计意图 利用2分钟时间,让学生了解本篇文章所描写的背景 学生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预备 一、检查预习,质疑导入 1、 出示课题 2、 检查预习:在预习中,你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待会我们通过课堂一起来解决。 3、 师小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简单的归纳 4、师传授批注方法;疑问? 5、揭示本文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6、理解句子: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1、师:课文的哪一部分写了英雄的故事呢? 2、写了采蒲台的哪些人?概括的说说讲了件什么事?采蒲台的人怎么样? 4、细读5——9小节 从文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自己深有感受的地方也可以做批注。 5、交流 第5小节 补充原文 第6——9小节 分角色朗读对话 揭示语言特色 5、理解句子:“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1、齐读课题 2、预设: 课题是《采蒲台的苇》,为什么后面写的却是人? 人民用鲜血保持了它们的清白,这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话简单而朴实,为什么要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呢?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什么意思? 3、学生进行批注: 初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 通过质疑,培养学生阅读批注的学习习惯。 二、走进采蒲台,感受英雄故事 1、快速浏览一遍课文。 2、分节朗读 3、生概括主要内容 4、生批注 5、学生交流 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在读中感,在品中读,在品读中提炼作者的语言特色 三、深入阅读,感受“人——苇”关系 1、师过渡 2、学习1——3小节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小节,划出表示人与苇关系的句子,感受人与苇的关系。 3、视频 4、解疑:为什么写的是英雄的故事而课题却用“采蒲台的苇”? 1、理解句子 2、交流: 3、总结 4、布置回家作业:阅读《白洋淀纪事》中《荷花淀》,要求:做好批注 1、生默读 2、生交流 3、人与苇的关系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通过视频补充学生对采蒲台的苇与人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课前的问题——为什么写的是人而课题却是“苇”。 通过学习,当堂对学生课前的质疑进行解答 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走近孙犁及其作品。 四、理解句子,拓展文本 学生做解疑批注 板书: 13、采蒲台的苇 英雄故事 ——走近孙犁《白洋淀纪事》 最好 干部 妇女 40岁的人 „„ 1、借物喻人 机智勇敢、宁死不屈 2、语言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