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课时跟踪练 含解析

2020-03-15 来源:易榕旅网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8·绵阳模拟)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B

2.(2017·郑州模拟)“夏礼吾能言之,杞(杞国是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说明孔子( )

A.熟悉夏商礼制 C.重视文献记载

B.感叹杞宋衰落 D.重建礼法规范

解析:文献充足就可了解夏商的礼,反映出孔子因礼法缺失,希望重建礼法规范,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两项在材料中无涉及,排除。

答案:D

3.(2017·汕头模拟)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儒学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故A项正确;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结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并没有提倡思想自由,而是让人要有独立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7·皖南八校联考)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 )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

解析:材料中“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表明人从天命的控制下解放,说明以人为中心,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涉及,排除。

答案:B

5.(2018·黄冈模拟)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端正民心的工具 C.维系等级的套路

B.凝聚家族的手段 D.齐家治国的方式

解析:依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A、B两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答案:D

6.(2017·衡水模拟)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 )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法家的“霸道”政策采取多种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7.(2017·蚌埠质检)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都主张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

8.(2017·江西调研)自汉高祖初年至汉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

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 C.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

解析:根据“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可知汉初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并不严厉,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D

9.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法护法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解析:根据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主张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B项是荀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C项是法家思想。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0.(2017·咸阳模拟)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解析:依据材料“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可以得出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

11.(2017·湛江模拟)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

“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

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解析:“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表明当时的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故B项正确;A项与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答案:B

12.(2017·石家庄模拟)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解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这一行为从道义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于国法不容,所以采取了这种政策,而“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可见国家对伦理的重视,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 (2017·永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

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外儒内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15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依据材料“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依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依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依据材料中“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得出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依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得出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依据材料“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依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14.(12分)(2017·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

——《汉书》《后汉书》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

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加以概括;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

答案:示例

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 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