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人气度
无论是古之文人,还是今之文人,他们的风采都依然古风依旧、光鲜亮丽,始终铭记在我们心中。我想评判一个人是否为文人的标准,应该就是气度吧!气度不是简单的口头禅,而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不是骄奢淫逸,而是忧国忧民;不是冷漠麻木与无情,而是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热情;不是沉郁与悲伤,而是豁达与成功。观古之文人,大都有其感人的气度。屈原执着与忠诚,他虽受到了奸臣残害,被楚王流放,但他总是执着的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杜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杜甫虽出生于世家,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经历祸乱,身受沉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会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体现出杜甫的忧民气度。
秦朝的灭亡使我们备受震撼和惋惜。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秦朝曾经称霸世界的王朝;秦王,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君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然而成功之后的秦朝,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建宫殿,奢靡浮华。一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虽现出前所未有的豪华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建筑,但也正是这座宫殿断送了秦朝的大好前程,成了埋葬这个王朝的坟墓。有人说:“与其说农民起义导致了秦朝的衰亡,倒不如说是“奢华”将秦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成由勤俭,败由奢”应验了这一历史。
再观今之圣人鲁迅为国弃医从文,当他从电影中看到那一幕冷漠、无情与麻木的中国人看着自己同胞被日寇砍头而无动于衷的情景后,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公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个人理想重要还是民族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这样的选择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
时代又是何等伟大。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四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生活俭朴,衣着简朴素,食用粗茶淡饭,他关心民众,深入民众,为民众着想,他是不折不扣的“布衣总统”!
气度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热情,一种奉献,一种豁达,文人气度就该如此。
谈文人气度,品文人意气,学问人风范,做文人之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