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贸易调查报告

2020-06-25 来源:易榕旅网
关于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贸易调查报告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普宁市作为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占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城市来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为更好的掌握关区企业动态,研究如何扶持帮助关区企业抓住机遇,实现逆势发展,我办组织人员对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贸易调查。

一、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普宁纺织服装产业起步早、根基牢、后劲足。在农业经济年代,以黄麻布、苎布、夏布为主的纺织品闻名遐迩。二十世纪中叶,流沙、军埠、洪阳三埠成为布料、成衣集散地,使普宁拥有“服装城”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侨乡独有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优势,普宁纺织服装产业从“三来一补”服装加工起步,带动城乡纺织产业异军突起。近年来,普宁市委、市政府把鼓励、培植、引导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纺织服装产业逐步成为全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催生了“群豪”、“雷伊”等一批龙头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还授予普宁“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一是规模庞大,实力较强。目前,普宁全市有纺织服装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11万多人,企业资产总值73亿多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54.2%、60%和52%。一大批龙头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开发等方面走在国内同行前列。其中投资总额超亿元的企业共6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29家,规模以上企业157家,年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6家。据统计,2008年,全市年产化纤5万吨、针织布100万吨、梭织布550万米、印染布3亿米、聚丙织带1000吨、服装15亿件;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工业产值150.9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46.43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5.95亿元。

二是产业配套,门类齐全。目前,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配套比较完善,已形成

纺纱、织布、印染、辅料、配件、设计、生产、销售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低端拥有化纤、涤纶、氨纶、锦纶、毛料、洗染、印花等生产门类;中端拥有各类针织、梭织、无纺面料等生产门类;高端拥有时装、休闲服、衬衣、T恤、牛仔、内衣、睡袍、线带等生产门类。

三是产业集聚,特点鲜明。全市200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国道324线(池尾至占陇)两侧长达15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内,呈现出较高的产业集聚度和辐射效应,形成了以衬衣生产为主的产业特色。据统计,2008年全市生产衬衫3.5亿件,2001年以来连续举办的7届“国际衬衣节”,多次在广州举办“广东国际服装周(普宁)衬衣流行趋势”发布会,使普宁衬衫驰名海内外,成为国内衬衫重要的生产基地。

四是名牌荟萃,知名度高。目前全市共有服装注册商标近3000个,“群豪”、“名鼠”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以普宁市瑞源针织有限公司生产的“依雪妮”牌针织内衣为龙头的4家企业还拥有广东省名牌产品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9个。“普宁衬衣”已与“虎门时装”、“南海内衣”、“沙溪休闲服”等并驾齐驱,成为当地对外交往中重要的“经济名片”。

五是技术领先,注重升级。很多普宁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舍得投入,注重引进先进设备,一些较具实力的企业已拥有国际较先进的三维自动设计、排版、裁剪CAD系统,一些企业还拥有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高档衬衣、西装的生产线、定型机以及气流纺纱、多色自动印染等生产设备。不少企业通过高薪聘请国内外的设计、技术、管理人才,有力推动了全行业技术水平的优化升级。

六是营销顺畅,拓展功能。借助普宁轻纺城、流沙服装专业市场、20多家联运企业、当地数万人的营销队伍以及通往全国各地上百条的运输线路等物流平台,目前普宁已建立了较为顺畅的购销网络。一批品牌企业还以特许经营、连锁专卖等模式,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信息网络和物流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当地

在全国建立的连锁店、专卖店近4800家。

二、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去年以来,普宁市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行业发展速度缓慢,生产、出口、效益和投资等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一)企业生存环境面临挑战。一是产品价格下跌,市场需求萎缩。今年来,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全市各类企业的产品价格普遍出现下跌,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剧烈波动,有些则由于连续几个月接不到订单而处于半停产状态。据了解,去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接获订单同比减少21%,五分之一企业处于不景气的维持状态。二是部分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招工困难,劳力和技术资源较为缺乏,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受到制约;同时,由于一些企业本身增长方式粗放,研发投入少,总体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也造成了一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内无序竞争。由于近年来国内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为抢占国际市场,价格成为多数企业的杀手锏,乱报价、低报价,扰乱了出口市场。企业普遍认为国内竞争是企业最大的压力,很多企业的超低报价让市场难以接受。

(二)企业发展环境面临困境。一是融资贷款难。由于县级银信部门贷款审批权限小,贷款门槛高、额度低,手续繁杂,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通过银行和债权股权融资的渠道十分有限,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时受资金制约的问题相当突出。二是用地难。普宁市是人多地少的山区县,生产和生活用地严重不足,再加上国家对建设用地的审批日益严格,一些村民对征地工作不够配合,造成了部分企业出现要扩大生产规模而苦于没有用地的被动局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用地难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三是区位优势弱,投资软环境较差。目前当地与珠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园区建设、电力供应、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再加上揭阳市申请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暂未通过国家验收、铁路运输在带

动地方物流发展上作用有限等“先天”不足,很难吸引大型投资项目落户普宁。

(三)外贸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宏观层面的影响。去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对某些投资领域的限制,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以及两税合一新税制的实施等,减少了对外资企业的优惠,部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下降,直接导致地方外资来源减少。虽然近期国家对部分政策做了相应调整,但投资者普遍持观望态度,投资信心有待恢复。二是外贸出口压力大。去年以来,国家先后调整了加工贸易禁限类目录,普宁传统的加工贸易持续萎缩,一些企业因涉及禁止类项目而不得不终止办理加工贸易业务,有的企业因需缴纳限制类商品的保证金,经营成本增加,资金周转困难,从而调整了经营策略转向国内市场。据统计,今年1-5月份,全市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纺织服装企业仅10家、备案进口额548.1万美元(不包括电子账册数据)、实际出口额3195.854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4.29%、50.17%、22.96%。

(四)异地进出口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异地进出口比例呈增长趋势。2007年全市异地进出口值7500万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值的14.12%;2008年异地进出口值27633.8386万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值的35%;2009年1-5月,异地进出口值13550.053万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3.41%。二是异地进出口中出口值占较大比例。2008年至2009年5月,异地出口值36198.3614万美元,占同期异地进出口总值的87.89%,进口仅占12.11%。三是异地进出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2008年至2009年5月,一般贸易异地进出口值39254.21万美元,占异地进出口总值的95.31%,加工贸易异地进出口值仅占4.69%。四是异地报关口岸以外关区居多。普宁纺织服装企业异地报关口岸涉及22个口岸,其中汕头关区以外的口岸有18个,主要在广州、深圳、黄埔和拱北关区。异地进出口问题,既是当前粤东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监管单位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在当前粤东地区发展的大环境下,综合运用多种经济、行政手段积极改善通关环

境,逐步吸引企业回归本地报关进出口。

三、海关监管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一)海关监管风险

一是存在减免税设备及保税料件灭失的风险。由于经营困难,不少企业面临停产或倒闭的风险,如果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口保税料件或进口减免税设备尚未解除监管,就存在企业可能擅自转移减免税设备或倒卖保税料件后人去楼空的现象。为此,海关应积极开展风险分析,对长期未进出口或进口后长期未出口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加大中期下厂核查力度,加强与缉私部门的联系配合,发现违法情事及时移交缉私部门。

二是存在将出口产品擅自内销的风险。由于此次金融风暴使国际市场大幅缩减,而国内市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许多企业由于出口受阻而将经营重心向国内市场转移,存在出口型企业将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的货物擅自转内销的风险。为此,稽查、加贸部门应加强风险分析,适时开展企业核查,通过账册核查和实物核查比对企业的内外销比例变化,防止企业擅自内销。

三是存在以低报价格、数量等方式逃避海关监管的风险。近期国际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进口成交价格更加不易确定,不法企业可能利用近期原材料大幅降价的形势低报数量和成交价格,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为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单证审核力度,防范不法企业低报价格偷逃税款情事的发生,通过加大查验力度和重点监控,认真比较单证间存在的数量差异,对货物实际数量进行有效查验,防止企业伪报品名、数量进出口。

(二)扶持企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在海关注册的纺织服装有效企业170家(占普宁关区有效企业数的67.46%),金融危机给这些纺织服装企业和普宁实体经济带来了重创。如何实现国家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在逆势下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促进

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今年普宁办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1.加强调研,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今年,普宁办根据关区企业生产规模、行业类型等标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向企业宣传海关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AA”类或“A”类管理,以便企业用足、用好有关扶持政策和便利措施。针对普宁市政府提出的“商贸、工业两轮齐驱”的发展思路,动员民营企业利用规模相对较小、对外资和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等优势。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为契机,对关区企业、报关员进行法制教育,对已具有服装自主品牌的10多家企业送法上门服务,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鼓励企业争创“精品”。

2.坚持高效,落实“五项服务”举措。实行“一条龙”服务,对办理企业注册的,在手续正常的情况下,保证当天办妥手续,今年1-5月份,共办理纺织服装类新企业注册12家,比去年同期新增5家(同比增长71%)。实行“特事特办”服务,对于企业货物抵达港口,但因报关注册登记证书过期等特殊情况,快速换证,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实行“提醒”服务,对当月报关员扣分分值较高或者报关员注册有效期即将到期的,企管人员主动电话提醒,避免扣分超值、报关员注册终止给企业报关带来的损失。实行“外宣”服务,注重以点带面加强对外宣传,以《揭阳日报》为主要载体,积极刊登普宁市丽达纺织有限公司被海关评定“AA”类企业、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等新闻稿件,进一步增强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实行“优质通关”服务,在有效加强监管的前提下,认真执行各项通关便捷优惠措施,今年1-5月份,进口24小时通关率99.58%,出口2小时放行率99.97%。

3.立足实际,拓展企业管理模式。根据关区工作会议上探索建立新型海关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有关要求,通过对重点企业定期走访、接受业务咨询,建立、健全“关企联络制度”,主动收集企业对海关工作的需求意见,在关区营造良好的海关支持企业发展的氛围。同时积极拓宽风险管理渠道,主动走访当地外经贸、工

商部门,注重对相关部门风险信息的转化和应用。例如,根据普宁市工商局对普宁市得昌玩具有限公司等12家外资企业因未按期参加年检被作出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决定的通报,从企业注册备案、减免税审批、加工贸易、现场通关监管等业务环节入手,对12家外资企业进行全面清查,规避海关监管风险,杜绝出现遗留问题。

四、发展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相关建议

普宁纺织服装产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既有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也有产业长期发展本身潜存的问题。只有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振兴纺织工业规划的有利契机,立足实际,切实为企业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高竞争力和生命力,才能够在危机中逆势飘红,实现当地“衣被天下”的目标。

(一)制订发展规划,拓宽发展思路。建议地方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纺织服装产业开展系统考察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当地资源环境、市场价格、税收税制、土地、劳动力、技术、物流等因素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进一步明确该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分工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普宁纺织服装产业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规划,引导纺织服装企业扬长避短,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将出口产品链延伸到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鼓励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并扩大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出口,在确保设限产品平稳出口的同时,扩大非设限产品出口。进一步开拓港澳台及东盟市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10+1”的政策框架,结合地缘优势和优惠政策,在保持与其开展服装等领域合作竞争的同时,扩大纺织原料、面料等对东南亚的出口。积级开拓非洲、拉美、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区(国家)市场,寻求新的出口增长点。同时积极动员和协助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申报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充分利用国家出口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外贸主体多元化。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广泛加

强与华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国家、省内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合作、技术攻关,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政策扶持、产业倾斜、结对帮扶,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开发纺织新材料、新产品,重点开发生态、环保和特殊功能纺织品,着重发展中、高端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尽快形成当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推动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改进市场营销模式,推行代理销售,减少销售环节,降低产品的营销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占有率。品牌是企业的核心,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手段之一。要以建设“中国·普宁国际服装城”为起点,大力培育自主出口名牌,将出口产品链扩展到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培育一批“牌子响、产品靓、管理好、创新强”的纺织服装出口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国际生态认证、绿色认证以及管理体系认证,不断充实和提升新产品的品牌内涵。 (五)优化服务环境,推进大通关建设。大通关建设是加快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要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牵头各口岸单位合力推进通关环境的改善,增加投入,加强有关单位的协调力度,共同研究解决企业“异地进出口”问题。要从税收、规费、用电、用水和技改资金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扶持,尽可能降低当地的物流成本,减轻企业通关成本,方便合法进出,吸引企业回流报关。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用地难的问题,建议由政府牵头召开银企座谈会,探索建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把金融政策和企业需求对接起来,鼓励银行开展动产抵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抵押、企业联保等多种贷款方式;同时加快英歌山工业基地开发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入使用,引导更多的企业入区生产。要帮助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针对纺织服装业的生产特点,加快建设漂染工业园区,让污染企业集中进行污水处理,确保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不误、两促进。要加强当地行业协会建设,引导行业监督和自律,增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避免无序竞争。在发

挥海关统计监测和价格分析的作用基础上,建议地方建立健全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对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及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数据变化进行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为企业提供全面、客观和及时的信息服务;搜集、整理并及时发布国际纺织品贸易摩擦信息,引导企业及时调整投资和经营活动。同时建议地方外贸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国际贸易规则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企业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正当权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