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溪生态公园
长桥溪水生态公园南至玉皇山脚慈云岭,北端接入西湖,西侧与南山村居民点阔石板路毗邻,东接玉皇山路,占地约5.4hm2,地块呈南北方向,狭长约600m,东西方向较窄,平均约90m,贯穿其中的长桥溪是杭州西湖上游四大溪流之一,水系面积约1.83km2。公园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04年6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二期于2008年9月开工,2009年5月竣工。
长桥溪水生态公园的污水日处理量约1000-1500m3。雨季可达3000m3,运行管理简便,节省能耗,处理成本约为0.91元/吨。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公园建成后长桥溪的入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归,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为Ⅲ类水,水中溶氧增加近一倍,大大提高了水体的活力,从而为生物的生长、代谢以及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2006年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评定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2011年先后荣获“浙江省景点建设佳作奖”和“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长桥溪是西湖上游四大溪流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西湖的自然补给水源。自20世90年代以来,长桥溪溪床垃圾成堆、蚊蝇孳生、臭气熏天,随着长桥溪流域人口的增加,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2004年总居住人口(本地居民和暂住人口已达6158人,2004年长桥溪总排污量平均约达25182.6吨/月。长桥溪流域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常年为地表水劣V类水质。
由于长桥溪流域的地形复杂、农居建筑散乱无序,雨污难以分流,不具备截污纳管的条件,因此选用了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双管齐下”来实现长桥溪的水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系统的净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生态过程,为造园的艺术处理提供了良好条件。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设计建造沿着水生态修复过程铺开。
流域内的污水经自然廊道被收集后,通过重力作用输送至地处下游的水质调节池,污染程度不同的污水在此中和后被泵送到上游位于地表下7米处的污水 处理系统,通过物理、化学、生物途径得到净化。与常见的敞开式污水净化系统不同,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污水净化系统作了深埋处理,既大大节省了公园用地,更有效避免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异味对环境的影响。处理系统的上方起坡建亭,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
经地下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再生水进入地表人工湿地系统。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通过独具匠心的规划布局,将地表人工湿地系统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湿地景观。充分利用该地块的微地貌和水动力作用,按照湿地串联系统的原理及要求设计公园水系的水深和水体形式,依地势高低从南至北依次建成“菬颖池”(初级人工湿地)、“挹清池”(多级曝气区)、“浣碧池”(二、三级人工湿地)、“濯缨池”(山洪水沉砂池区)。菬颖池水深约40厘米,水景以漫滩为主,配置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这里既是景观水系的源头,又初步吸收、利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水流经挹清池的多级跌水后,水体含氧量增加,更具活力;浣碧池水深约40~90厘米,水生植物配置以沉水植物为主,对流入的水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处理。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呈推流式前进,在流动过程中与土壤、植物,特别与地表根垫层及节根上生物膜相接触,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得到净化。这些景点自南向北串起一条天然过滤线,进一步提升经污水处理系统净化的出水水质。
水生植物在生活型上分为挺水、浮水(包括漂浮和根生浮叶)和沉水3类。长桥溪水生态公园参考国内外水生态修复资料,根据长桥溪流域内的水文地貌等条件,遵循适地适种原则,大量应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人文景观条件.耐污净化能力强,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突显湿地的独特景观;同时,考虑了水生植物的生活史以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使得湿地内一年四季均有水生植物覆盖。挺水植物主要选择了水毛花、黄菖蒲、再力花、芦竹、芦苇、千屈菜、野茭白、香蒲、水竹、泽泻、慈菇、石菖蒲、荷花等,浮水植物有睡莲、田字萍等。沉水植物选择了黑藻、金鱼藻、苫草、菹草、狐尾藻等。同时结台乔木、灌木、地被进行绿化配置,尽力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四季景色因时而异,野趣天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