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艺术创作中的心理结构

2020-03-16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2卷第2期 茂名学院学报 V0I.12 No.2 May.2002 2002年5月 文章 号:1671—6590(2002)O2一oo3o一02 论艺术创作中的心理结构 朱静 525000) (茂名学院社科部,广东茂名摘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结构的特征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次要的附带的东西涂抹在艺术作品的表面上。 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艺术作品的每一个句子,每一根线条和每一个音符中。它使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变 成不仅仅是思雏的结果,而且是具有热度、力度,并且极富感染力。它使艺术形象像一团火。可以引燃接近读者 的心。文中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态度,人心之感于物所产生的情感活动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艺术创作;情感;动力;心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情感是一种心理活动。艺术创作中的心理活动,首先表现在创作者易于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客观的对象上,如:一朵 花、一株草、一座山、一阵风在创作者心中都具有人的特殊灵气。这种移情作用的特点,使物我之间本来很清楚的界限消失 了。这种界限模糊是“艺术细胞”发达的表现。它只是思维中所出现的一种看似不合乎规律,但实际上合乎规律的现象。 这就像是人们所说的“灵感”来了…1。 在本世纪初,欧洲心理学领域掀起的一种叫“格式塔”思想潮流,它的创始人是马克斯・惠太海默。“格式塔”——德语 含义是完整的形体,意思是说它研究的是“整体”,“整体”由“部分”结构起来,因此,整体是一种结构起来的“系统”。换句话 说,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个部分契合而成密不可分的结构系统。这种“格式塔”原则,对考 察艺术创作者的心理机制非常重要。就心理结构的整体而言,它是由感知、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组建而成。舍弃 其中一个结构层面,其“格式塔”就难以完形地耸立起来。本文着重阐述创作中上述心理因素由非审美到审美的内在变化。 洞察艺术家心理结构的特征。 I 艺术创作中心理结构的特征 众所周知,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i 术形象的审美创造,借以对社会的审美J 理以及创作者自己的思想、情 感、意志、理想、愿望等喜 进行审美整理、组织与疏导。一般地说,艺术创作者在创作前后有三种不同性质、状态的心理结构:—是社 会实践中的心理结构;二是创作实践中的心理结构;三是艺术意境时的心理结构。第一种心理结构,是实践性的。非审美化的心理 结构;第二种心理结构,是正在审美化,即正处于审美规律中的心理结构;第三种J 理结构,是已经审美化,即已经审美规范了的心 理结构。前一种心理结构是后两种心理结构的基础、前提和依据;后两种心理结构是前一种心理结构的改造、升华和疏导。非审 美化—一正在审美一已经审美化趋向,体现了艺术创作眷 理活动的渐次递增、升华的过程。 创作中由非审美到审美化的“变形”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艺术改造、疏理和升华的过程,是用艺术手段、媒介将创 作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加以物态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审美心理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开放的性质,它可以随时地依照 形象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加以调节、整合、舍弃非审美的原始、粗糙的生活形象,去建构新的形象体系。具体来说,艺术创 作者在生活实践中常常形成一种特定的心理定势,使他能够异乎寻常地捕捉或发现适合这种定势的对象,淘汰非审美的因 收稿日期:2oo1—12—28;修回日期:2002一O1—18 作者简介:朱静(1963一)女,江苏南京人,学士,讲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朱静:论艺术创作中的心理结构 31 素,强化审美的因素,使其沿着由非审美到审美的必然进程前进。这就是创作中的审美规律问题。(2)但这并非说审美心 理结构的功能都是万能的,都能适应客观世界的瞬息万变,在生活面前创作者只能选择自己的优势,把生活素材加以艺术 化、审美化,也就是说把创作所熟悉的那份生活冶炼为艺术。这里,意识与潜意识相互作用,使审美中所具有的自觉与自觉 的心理定势融为一起,争相促进,从而去选择和追踪那些适合于自身结构的对象,一旦对象与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发生对 应关系,二者达到完全统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与物游”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形象,意境即可创造出 来。这里的所谓“对立关系”,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说法,就是“同化”效应。他曾说一个刺激要引起创作主体的特定 反应,必须与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发生“同化”作用,只有当艺术创作者大脑中的形象“图式”与生活“同化”一起,才能进行 形象创造,一个非艺术家是无法与之“同化”的,因为非艺术家不能对生活进行审美的规范。正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如 梦令>一词中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即形象地道出其真谛。经过一夜“雨疏 风骤”后的海棠,在卷帘侍女的眼里,却依然故我,而李清照却以审美的激情去观照生活,规范生活,洞察出它昨是而今非的 明显变化。虽稀了,而叶却肥厚了。这是因为李清照在生活的体验中积累的审美经验“图式”,使她对生活形象特别敏感, 因而产生了“同化”定势效应。 2“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只是在教科书中才是彼此分割开来,逐个出现的,而在实际的心理 过程中,它们却是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密切地不间断地互相渗透着,转化着的。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某一现象,以及它 的某些属性给人以强弱不同的刺激,形成了无意注意,在人的脑海中留下一道或深或浅的划痕。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多,脑 子里贮存的这类信息也日益丰富。但它所以是以原始的未经改造、整理的形式保存在那里的,一道道划痕杂乱地重叠着, 潜存在记忆深处。它所潜入得这样深,以致于自己并未觉得“记住”了这些事。对于创造者来说,那些渗透强烈的情感色彩 的,伴随着形象的记忆,是尤为可贵的。(3)即使它常常并不是完整的,而是片断的零星的,甚至就其本身来说可能是没有 多大意义的,甚至只不过是一种不成形状的模糊的感觉和情绪。如果能给予条件,让它所充分地活动,一个信息会唤出另 一些信息,一个零星的片断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回忆。这样,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都可以让人想到很多很多。所以让“无意 注意”留在脑子里的零星、杂乱的印象,尽最大可能去增强对特定对象的“有意注意”。让江河里有尽可能多的水,把创造之 舟轻轻泛起,而不是在干枯的河床上徒劳无益地费力去推。 看来,光有生活不行,审美心理的高度敏感性是艺术创作者将生活要素转化为形象结构的最难能可贵的条件。诚然, 创作者生活的丰富性、情感的特异性、思想的深邃性,与热烈执着的艺术追求的和谐统一,是深化心理结构的基础。 艺术创作是火花爆射引起的强烈冲动,受到震撼的心灵活动的记录。当然,要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仅仅靠一闪而过 的某种冲动是不够的,这里需要的是紧紧抓住心灵震撼的刹那,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支持它,用自己全部的人生经验,各种 各样的经历、体会、有关社会的或自然的、重大的或琐碎的记忆、联想,去巩固它、扩大它、加深它,再由它引起一系列的连锁 反应。可以说,从创作者胸中“带电的云层”被外部世界的某种东西击中,爆发出第一朵火花起,这种复杂的综合的心理活 动就开始燃起了熊熊的火焰。有了它,艺术作品才能显示出勃勃生机,撼人心魄。 [参考文献] [1)奥索夫斯基(波兰).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256. [2]0.N.尼季伏洛娃(苏联).文艺创作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90 (3]克列姆辽夫(苏联).音乐美学问题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66.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ZHU Jing (Ma舯ingC,otlege,M 52.5000,China) Abstract:Traits of ps),ch l。gical struc1 ̄U'e in the process of artistic creation are amly ̄riot∞一called s in this artide.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s dary and subsidiary.It’s the flame of the whole art.The art is not only the thinking re ting frctn the ere’ ator,but alsofullofpassion,power andfascination.The arts resultingfrom deeppsychological activity hasthemotivationtOaffect its receptOr.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ubjective emotion upon the ot,ject. Key words:artistic creation;emotion;motivatin;psycholoogical struc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