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访谈记录

2024-01-01 来源:易榕旅网


中学生心理健康访谈记录

一、基本状况

林XX,男,中学初一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潜力很好。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较差,无法专心听讲,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经常严重干扰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1)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2)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3)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4)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经常忘事。(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

3、反应很慢:(1)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2)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2、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

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期望透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取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能够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能够及时提醒他。

②对学习的期望:选取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潜力、仔细检查的潜力等。

③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搞笑、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状况,持续平常心,为孩子选取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带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忙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①帮忙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必须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

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②自我控制潜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忙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潜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潜力。认真记录家庭作业的资料,适当辅导,规定时间按时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等,并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对加速学习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增加适应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3、行为矫正。对于注意力个性不集中的孩子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其状况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于董XX,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矫正方法。

①阳性强化法:其目的是透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我首先确定要改变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将会导致其学习障碍。重点帮忙他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当他认真听讲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或给他一颗小星星。由于对他及时进行奖励,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盼,尽量克制自己,期望得到我的表扬。偶尔有分心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看他,他立刻会有所收敛。

②追踪辅导。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辅导效果

主要的变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

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先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五、总结

应对林xx同学的实例,让我更加认识到中低段学生的激励的作用。因而针对类似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我们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地改变,透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最终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中学生心理健康访谈记录

一、基本状况

徐XX,男,12岁,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扰乱他人学习,比如拽小女孩的辩子、用橡皮屑砸别的小朋友、随便讲话等;下课胡乱打闹。

二、原因分析

透过近一年的观察,我发现某某的行为主要表此刻: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方面无进取心;劳动方面意识淡薄;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构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教育方法的粗暴。虽然父母对孟某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因此,他们对BB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

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2、群众的排斥。BB在班里总是很显眼,上课做小动作,胡乱地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作业不认真完成……久而久之,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导致了他对学习的厌恶,渐渐地他对自己也失去信心。作为一个8岁的孩子,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3、家长的宠爱。透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其父母整天忙于工作,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遇到事情,老人拗但是他,便一味地迁就、满足,要啥给啥。

三、辅导措施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忙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潜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班主任务必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挖掘“闪光点”,促进转化。

我发现徐XXA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的,上课认真听讲时也会用心发言,活动中乐于表现自己……所以我们能够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上课时,有意识地多让他发言,个性当他的回答有新意或声音响亮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让他尝到发言成功的快乐。万一,发言时回答得不够理想,就及其宽容地予以肯定,培养他的自信心。

每当学校举行比赛,只要能与他对得上号,就要用心动员他参加。同时,教他一些参赛的方法,让他感到老师在关心他,在器重他,在帮忙他。在班级活动中,也多为他带给表现的机会,比如讲故事、唱歌、表演课本剧等,因为他的主动参与会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再次在同学中间也树立了必须的威信。

2、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找家长谈心,帮忙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交谈中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不要一味地包办,培养孩子的动手潜力。”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构成合力,齐抓共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另外,还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比如《莫愁家教版》、《关心下一代》等,推荐家长订一、二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

其次,走进家庭,了解孩子学习的环境。当我了解到他生活在一个大家庭,每一天都是在人多的客厅做作业时,我似乎找到了孩子作业心不在焉的真正原因,我推荐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使孩子有一个安静学习的小天地。

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作为家长,每一天应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交流,了解这天老师讲的资料,、学校里发生的事、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等,家长也在一旁看看报刊,构成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帮忙孩子构成自觉学习的态度。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从班干做起,共同关注。

班干部在班级中是最有说服力的,往往一呼百应。我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齐玩耍,教他玩游戏。如果中途他又有意地范错误了,班干应大度地说一声:没关系!并暂不汇报老师,但给他提出警告,以此来促动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样,能透过同学的忍耐,帮忙他在群众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我还号召班干在他有困难时主动去帮忙他,我安排一名班干与他同座,随时检查并督促他完成学习任务。在班干的带动下,渐渐地,全班同学都能用心主动地关心他了。还记得有一次手工课,他忘带卡纸了,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借一张给他,话音刚落,许多小朋友都举起了手,有的干脆直接送到了他的座位上。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帮忙让他感受到了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

4、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日,而就应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那么他将自暴自弃,他的个性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用心性、主动性,老师务必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当他能主动参与劳动时,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学习上有一点小进步时,就把他进步的消息告诉家长;当他能主动帮忙同学的时候,让同学给予一声感激的“谢

谢”;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引导他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出假如再出现类似状况会怎样去做。当他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反馈给老师,并给予鼓励……让他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我必须不会比其他同学差的。在这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夸奖、鼓励”的方针。他的成绩也一步步上升。

四、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比较在乎同学和老师对他的评价,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非得到不可,脾气也有所收敛。他从一个令人厌恶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改变了以前与同学相处时毫不在乎的态度,和同学友好相处,不随便打人,用心为群众做事,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我相信他透过他自身的努力,今后必须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就应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我们要运用教师的综合素质去影响他们,透过我们的笑脸创造和谐,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内心,用我们的真情换取他们的真心。

中学生心理健康访谈记录

蓝某,女,13岁,中学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够稳定。性格内向,胆子小,害羞。在学校里,很少与老师、同学们交谈,老师找她谈话,她一声不吭,面无表情。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平时独来独往,爱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自己很少参加。她家庭生活比较贫困,因而有点自卑。父母为个体户,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不够重视,父母忙着为生计奔波,而忽略了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她终日闷闷

不乐,从来没有看见她脸上有笑容。

案例分析

蓝某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因而觉得生活了无意趣,在情绪上以抑郁、悲伤为主要心境,在意志行动上,表现为精神不振,不想动,遇事从消极方面进行归因,以悲观的眼光看未来。其次,家庭环境不好,父母对她关心够,不重视感情沟通,使她缺少亲情。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常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对前途、期望看得十分悲观,自卑感随之产生。

辅导方法

1、经常会谈。不定期地找蓝某交谈,对她表现出亲切,关怀的态度,并诚恳地说明老师愿意帮忙她,使她产生信任感。

2、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一个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她同桌,给同桌布置任务,让他每一天与蓝某说五句话,话题随意,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透过训练逐渐激发蓝某与人说话的欲望。

3、关注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课堂上,尽量给蓝某表现的机会,对蓝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进行夸张些表扬,使同学们羡慕她,接近她,让蓝某增加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4、持续书信联系。与蓝某通信,让她把自己忧伤的事以文字形式发泄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并在回信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教会她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节,遇到不愉快的事,应多从好的用心的方面着想,持续开朗的情怀。鼓励蓝某把自己高兴的事向知

心朋友老师家长诉说,让别人共享欢乐。透过通信,拉近与蓝某的距离感,给她营造一个简单愉快平等的扭转。

5、开发家庭环境中的支持力量。与家长持续联系,争取得到家长配合,让家长对蓝某多施予爱心,从生活细节学习方面入手,让她逐步感受到父母的浓浓暖意,体验到亲情的温暖。

6、指导交友,多参加各项群众活动。课外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丢沙包跳绳邀请同学到家里参观小动物等活动,让蓝某与大家一齐参加,增进交流,使之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并感觉生活完美,友谊可贵。

7、设计心理问卷测试。由于蓝某不愿说话,一问三不答。根据其性格特征,从她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文娱活动等各方面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问答,让她参与测试。透过分析测试结果,全面了解她的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8、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经常给她讲授解题思路,点拨难题,并做好方法的归纳总结。让她学得简单,使之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

辅导效果:

透过一系列活动设计,蓝某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开朗了许多。找她来谈话,已经有问必答。她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并经常与她们一齐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更为可喜的是,她会主动向老师问好,同学们还能常常看见她那盈盈的微笑。

中学生心理健康访谈记录

俞某,男,13岁,初二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齐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多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情绪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透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期望她承认现实,应对现实,

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最后使他们理解了我的推荐。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透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决定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带给物质帮忙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就应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能够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必须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透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必须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能够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明白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明白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十分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务必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期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齐学习,一齐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群众的温暖

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明白这种状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此刻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向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必须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群众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用心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务必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资料。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期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

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中学生心理健康访谈记录

/

一,基本状况:

辅导对象:于XX性别:女;年龄:13岁;年级:初二;父母文化水平:初中

二,外在表现:

瘦小,说话慢,动作慢,胆小.

三,常见问题分类:

学校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子女教育问题.

四,表现出的问题:

经常无缘无故地躲藏起来,任凭家里人有多着急,不找到她,她绝不会自己出来.找到后,问其原因,就是不吭声.搞得父母,老师十分费解,而且替她担心.

五,分析与诊断

于XX从小体弱,常被别的孩子欺负,父母教给她的应对策略就是\"惹不起,躲得起\".

只要看到她与别的小孩一齐玩,怕她又受欺负,母亲就会赶紧把她叫走.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打理一家理发店,无暇顾及于XX的生活.除在校外,她几乎是一个人独处,父母很少和她沟通,对她的关爱也十分少.她放学回家,就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性格变得十分内向.于XX说话慢,动作慢,她的母亲对她的表现很不满,经常当客人的面叫她\"木头人\",之后弄得老师和同学也叫她\"木头人\".于XX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自己的父母,没有一个能和她亲热的,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而在学习上个性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这又遭来了同学的耻笑和老师的不满.于XX十分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但均未实现.一次偶然,她没和家里人招呼,就和一位亲戚回去了,这使得她母亲和老师十分着急,连夜到处寻找,父亲也连夜打的士回来参与寻找.找到后,母亲早已哭成了泪人儿,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而于XX此时心理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是她意外的收获.此后,于XX在孤独难耐的时候就会躲藏起来,让父母,老师寻找她.

六,心理辅导过程

(一),实施了个别辅导,减缓心理压力

长期以来,于XX由于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关心,心理一向处于抑郁状态,她选取了采用躲藏的方式,以引起别人的重视,从中得到心理满足.而这天,在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原理后,我们再也不能呵斥她,她首先需要的是同情和关怀

因为性格内向的孩子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主动接近她.我和班主任王老师分别找于XX进行了两次个别心理辅导,详细了解,询问了她的学习,生活等状况.王老师向于XX坦诚表露了自己,说是平时还不够关心她,同时也如实分析了她这样做带来

的危害.并再三启发她:有想法,有事情不要闷在心里,要告诉父母,告诉老师,学会倾诉.由于对于XX的理解,关心,于XX对我有了好感,好几次都主动找我说些\"悄悄话\".

(二),实施了家庭辅导,提高家教水平

这个案例显示,家教的失误常给孩子的发展酿成苦酒.一般父母认为,只要给予孩子吃,穿,玩,就尽到了父母的职责,但他们忽视了孩子最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帮忙.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同情和关爱,可还没等孩子把要表达的意见说出来,就遭到父母的厌烦,呵斥,这样,孩子还有什么心里话能对父母说的呢诚然,家长生意忙,再忙也不能忽视对子女的关心.

因此,我们和家长诚心诚意地交谈了这些问题,并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家长表示后悔,很感激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并一再表示要改变以往的家教方式.其父借去几期《莫愁》家教杂志,说,\"要好好看一看\".其母在随后的日子里,经常主动来校了解孩子的状况.

(三),实施了体育疗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于XX从小身体虚弱,自我感觉不如其他小孩,害怕和其他小孩交往.我们除督促她上好体育课外,还由体育老师根据她的状况专门设计一个体育治疗方案,以引起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她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并按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她在体育活动中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实施了交往辅导,培养自尊,自信

长期以来,于XX处在一种情绪压抑的状态.她长得瘦小,学习成绩不好,说话慢吞吞,很少与人交往和沟通.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群众的资料丰富而构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她缺乏自信,更谈不上自尊.这次在交往辅导的过程中,务必帮忙她恢复自信,培养自尊.我和班主任王老师作了专门的研究,并把我们的方案告诉了执教该班的所有老师:

1,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对于她的反应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谜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应敏捷起来;

2,把班组中最热情的小丽换成于XX的同桌,以此来感染她,带动她;

3,让她参加群众活动,在群众中表现自己,让她和大家一齐玩,使她真正感受到大家一齐玩比一个人玩快乐.

七.心理辅导效果(评价)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于XX比以前开朗多了,个性是透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十分明显.她在平等,自由的伙伴交往中,交往潜力,自我理解,评价潜力和群众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学习,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她已不再孤独,至此,她再也没有躲藏过.她的个性已逐步得到完善,变得自信,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更有进步.

以上案例证明,如果我们家长和教师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很可能会引发孩

子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但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时化解,还是能够弥补修复的.因此,我们教师应与家长紧密结合,寻找孩子的\"病根\",\"对症下药\",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作出努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访谈记录

一、基本状况

辅导对象:刘某性别:女年龄:12岁年级:初一;母文化水平:中学主要问题:性格十分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二、分析与诊断

刘某,因其父母是在外经商的,所以在家里除了奶奶到中午时回来做饭外,她几乎是一个独处,父母只是匆匆的回来吃完饭,就匆匆的走了。因而,使得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十分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激情,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这只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透过与她父母的接触,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个遗传因素是几乎不可改变的,但能够透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她,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部分的,而遗传因素十分小的。

另外,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

其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比如: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爱,而在学习上个性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

三、辅导过程

针对刘某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心理辅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很有利,处在竞争激烈,开放的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忙的。所以,就要想办法使她性格外向一些。

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群众的资料丰富而构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另外要她感到老师温和、亲切。因为性格内向的幼儿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接近她。因而心理辅导老师与她的老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其次,心理辅导老师也尽量的与她交淡,玩游戏,让她能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喜爱她,获得爱和安全感。还有引导她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周末,只要心理辅导老师有时间,就带她到学校里和其它中学的孩子认识,刚开始看她和陌生的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心理辅导老师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孩子带动她活泼起来,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大家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到达平衡持续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她性格外向起来,当然这是在家长和老师

的用心的配合下。

透过让她与陌生的孩子(同龄)交往,还有在给她讲作业时,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大家就应鼓励她,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

此刻她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

对于她的反应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老师要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迷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应敏捷起来,其实在与别的同龄孩子交住时,反应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四、辅导效果(评价)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刘某比以前开朗多了,个性是透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十分明显,她的交往潜力,自我理解,评价潜力和群众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她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忙而自觉改正,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

中学生心理健康访谈记录

新学期开始,我接了一个新班。看着那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然而,没过多久,问题就出现了,班级经常有同学丢东西。经过多方面了解,我把目标锁在了一位名叫赵XX的同学身上。经过多种渠道的了解,赵XX的形象就比较清晰的出现我的眼前。

基本状况:赵XX同学行为反常,有小偷小摸现象;上课违纪(讲话、扔粉笔头、捉弄同学),课堂上大模大样地离开座位;放学后不参加集队,自己偷跑;作业基本不做,成绩全班最差;欺负同学,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由于他的干扰,给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许多麻烦。

基本状况摸清后,我就制定帮忙这个学生的计划。

(1)决定先了解这个同学的内心世界。

给他诉说、宣泄的机会。我把他单独叫进办公室,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在面谈中,赵XX同学主动倾诉:他觉得在班级没意思,同学都看不起他,笑他傻,笑他笨,他很想有一些朋友,但都找不到。有时他会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打别人一下,可到最后都弄得很沮丧——所有人都对他群起而攻之,他觉得很没意思。就拿别人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只是想报复某些同学。其实他好想有几个朋友,可没人愿意找他作朋友,因此他觉得很孤单,所以他想离开这个班级,他想重新开始。他认为也许换个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成绩会提高上去。但是爸爸根本不理解他的这些想法。所以他决定自暴自弃,不再相信任何人。临离开时,他眼中含着泪告诉我,很久以来,没有人听他说过心理话,包括他的父母。

(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

{

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

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家庭环境是造成他怪异行为的原因。爸爸是名工人,喜欢喝酒,打麻将。对他的管理是简单粗暴的。平时作业不具体辅导,考试不好就是一顿毒打。根本不与老师联系,当老师需要与家长联系时,就把孩子大一顿,然后对孩子和老师都不理不睬,找打麻将。妈妈的工作说不清楚,几乎每一天不在家,回来也是与爸爸吵架,他甚至恨恨的对我说,期望爸爸与妈妈离婚,他再也不愿见到妈妈。他每一天的生活主要有奶奶照顾。

(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

1)对于不愿到校的家长只能家访。透过家访,了解家长的也期望孩子表现优秀,但是教育的唯一方法就是打。几次打骂之后,看孩子没有进步,也就束手无策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我耐心的与家长谈话,让他们不要放弃孩子,要转变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然明理。

2)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在他的四周安排学习优秀的学生,把他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他玩,和他说说话,这样他的情绪慢慢趋于稳定,情绪开朗起来,行为上也随之出现向用心方面转化的迹象。

3)引导他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与父母主动沟通,明白大多数时间都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才引起的矛盾,不好当面说的,也能够用书面的形式想父母解释或道歉。同时让他明白想换环境是一种逃避的做法。

循着这样的辅导思路,一学期下来这位同学的表现有很大进步,期末考试成绩也有了提高。

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是比较成功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我也从辅导过程中感悟到教育学生要多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着想,不要老是用老师的标准及主观决定来“框套”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换位”教育,往往事半功倍。同时要多相信孩子必须行。

在辅导过程中,不足之处是对孩子出现反复现象时的措施不够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