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减”政策视域下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2023-06-13 来源:易榕旅网
“双减”政策视域下高中数学作业的设

计策略

摘要:课后作业是强化学生巩固学生知识、促进知识内化、迁移与自我建构的重要途径。既往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多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巩固课堂知识为目标,进而导致其学生在沉重的压力下被迫完成作业。这种作业设计模式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及数学素养的发展。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创新作业形式与内容,在发挥作业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双减”政策;高中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具有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与迁移等功能。因此,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均欲通过课后作业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能的目的。但是,一些教师受应试体制、“唯分数论”等思想影响,其在作业设计时出现了较多的缺陷或是问题,如重视学生应试技能、基础知识等;也有个别教师也存在作业量较大、作业形式较单一等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双减”政策、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学生数学学习规律与特点开展作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优化与创新工作,为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形成与发展、落实“双减”政策奠定基础[1]。

一、丰富作业形式,控制作业总量

既往的高中数学作业多以书面作业、刷题类作业为主,且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反复的、大量的练习。但是,学生受其学习心理、个人性格等因素影响,在单一的作业形式、大量的作业下,易出现厌写心理。一旦学生出现了此类负性学习心理,既不能发挥作业的功能与价值,还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双减”政策下,教师就必须要基于“减负”要求认真分析学情,并结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合理丰富作业形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

热情。首先,教师要丰富作业形式。教师可以基于教学需求为学生设计一些前置性作业,使学生能够通过前置性作业来改善其自主学习行为、提高其课堂学习效能。其次,教师要控制作业总量。控制作业总量,既是教师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控制书写类作业量、丰富作业形式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控制作业总量时,如基于不同学段来、不同教学内容等进行个性化设计。教师只有基于教学需求、学情需求控制好作业总量,才可能有效发挥作业功能、避免学生厌写心理的出现,且通过为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行为、促进其数学素养的形成及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2]。

二、基于教学需求,设计实践类作业

实践类作业主要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目的作业形式之一。因此,科学的实践类作业可以促使学生能够将既有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意识,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更加愉快、轻松地完成相应的作业。但是,教师在设计、实施实践类作业时,必须要让学生注意以下要点:一是亲自完成各类数学动手实践操作内容;二是要在动手实践活动前要先思考、先分析,并拟定好实践操作的流程或是步骤;三是要在完成实践作业之后,及时就实践作业的收获、心得等进行总结与反思[3]。基于教学需求的实践类作业,既可以发挥出作业的基本功能,还可以丰富作业形式,且对培养学生既有知识的实践应用意识、个性化数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基于教学需求的实践类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与自身生活相结合,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应用的乐趣,为全面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功能提供了保障[4]。

三、基于学情需求,设计差异化作业

“双减”政策视域下,教师在优化或是创新作业设计时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基于因材施教理念开展作业分层设计,进而才能实现作业难度的差异化、作业内容的差异化、作业形式的差异化[5]。作业的差异化设计,既可以让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吃饱”,还可以让普通生“吃好”,更能够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吃得了”,最终为促进各个学习层次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保障。但是,教师在设计差异化作业时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作业选择权的自由,不要给

学生贴上任何的“标签”,而是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自我提升与完善的眼光去选择差异化作业的类型,鼓励学生在“最适合发展区”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且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等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以培养、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并在发挥作业功能与价值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作业设计创新,进而才能在作业合理的“减负”的过程中全面发挥作业的功能与价值,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 “双减”之后,教育如何回归本位[J].湖北教育,2021(8).

[2]倪闽景. 落实“双减”,该如何作为[J].上海教育科研,2021(9). [3]李景. “双减”背后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2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