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1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1.16 No.1 2018年1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0l0gy(Humanftj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2018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8.O1.009 《西游记》英译本在英美的文化传播 王 镇 (1.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2.淮阴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江苏淮安223300) 摘 要:《西游记》英译本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在英美的传播经历了从简本的 文化缺失到全本的文化专注的发展过程,说明《西游记》英译本的文化传播应以中西合作为基础。随着译 学的“文化转向”和跨文化交流的推进,中西合作已成《西游记》英译的必然选项,从而推动“文化相通”。 关键词:《西游记》;英译本;文化传播;中西合作 中图分类号:1207.414;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8)01—0031—03 《西游记》英译始于1895年,截至2015年底, 化,宣扬佛耶一家,唐僧最后也皈依基督;海斯宣称要 “《西游记》英译本有64个版本,其中以1942年汉学 进行中英文化对比研究,但实际上对中国古典文化一 家亚瑟・韦利的选译本《猴》影响最大,曾由不同的 知半解,其支离破碎、评议结合的译本The Buddhist 出版社再版22次。亚瑟・韦利忠于原著,文笔流 Pilgrim’S Progress过于随意,更难显现文化比较的 畅,使《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人物 意识;最为成功的韦利简译本Monkey以万余字重叙 形象在英语世界广为人知”l1],为“中国文化走出去” 了美猴王的取经历程,用游戏和幽默的译笔突出了三 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西游记》英译本在 个故事情节和猴王性格,使得该译本几近英语文学的 英美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简本的文化缺失到全本的 原创性,但读者很难从中读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痕迹。 文化专注的发展过程,况且,随着译学的“文化转向” 即使余国藩在其全译本基础上推出的四百余页节选 和跨文化交流的推进,中西合作已成《西游记》英译 本The Monkey and the Monk,也只是以故事情节为 的必然选项,从而推动“文化相通”。 主,插入极小部分的诗词和俗语,聊胜于无。此外,像 一、《西游记》英译简本的文化缺失问题 英国汉学家韦尔和瑟内尔、美籍华人王际真、陈智诚 和陈智龙、夏志清和白之、美国汉学家赫尔典等的简 文化代表人类各民族发展的共同存在,它包括 本以及数十种的儿童简本,都将《西游记》压缩成简短 “标志任何民族的生活方式的信仰、行为、知识、认 的故事会,这种整体性的文化缺失问题势必对《西游 同、价值和目标的总体”(。I26,并影响人们思维和行动 记》译本在英美的文化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的方方面面,而《西游记》中文全本和英译简本之间 由于《西游记》简译本的文化缺失,只有孙悟空的 存在巨大的体量级反差,也充分暴露出英译简本的 英雄形象在英美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钦羡,而原本中 文化缺失问题。 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等则丧失殆尽。长期以 《西游记》中文全本通过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 来,中西方文化鸿沟的隔阂坚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 一的思想以及围绕衣食住行、日常活动发展的物质基 方处于他者地位,更见英美人对《西游记》独特的“知 础得到鲜明体现,为各译本予取予求提供了翔实的素 识域”,英美汉学界很难吃透小说的文化韵味,使得韦 材,遗憾的是,所有英译简本强调其故事性和宗教性, 利的《猴》成功地把孙猴子改造成迎合英美强者文化 而省略了文化性,几乎将原著中的文化词一省再省。 的主人公,并畅销英美,乃至被欧洲多国语言转译,从 即便象李提摩太这样声称要展示中国儒释道文化的 中足以一窥《西游记》译本对文化传播的引导性作用。 译本A Mission to Heaven,不仅对原著的九十回进行 总体而言,《西游记》英译简本零散、杂乱甚至片 “概要”翻译,而且用基督教译笔来篡改中国的古典文 面,主要聚焦猴子的历险叙事,偶尔夹杂些东方意 *收稿日期:2017-11-26;修订日期:201 7-12—0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SJD74003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5JDXM033) 作者简介:王镇(1975一),男,江苏连云港人,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 要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方面的研究。 32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O18年1月 象,突出英美读者喜欢的游戏化、娱乐化和狂欢化, 以满足他们对东方传奇的新鲜感,但这样的译文摒 弃了文化性,无助于“文化相通”,要开展实质性的中 英文化传播还有赖于富有文化气质的译本。 二、《西游记》英译全本的文化专注实践 随着2O世纪7O年代前后兴起的“文化学研究”以 及之后翻译学的“文化转向”的强势崛起,《西游记》译 本开始转向文化中心,这是促生全译本的重要动因。 正如余国藩所言,之前的简译本“不仅作品基本的文学 形式被扭衄,作品语言中许多曾经吸引了数代中国读 者的叙事活力和描述力量也丢失了-D]I,而这些文化性 的亮点对英美人来说是走进中国、了解文化的便利渠 道,对中英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具有重大关联性意义。 自1977年始,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1liam John Francis Jenner)和美国华裔学者余国藩(An— thony C.Yu)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全译本《西游记》,这 两部全译本全面囊括原著中的文化信息,特别是余 版在每卷本后的附录中针对“大道”“涅粱”“棒喝” “奈何桥”等文化词列出注释项,阐发出学术性和文 化味。这样,“菩萨”(Bodhisattva)(第5回等)、“心 猿”(mind monkey)(第7回等)、“佛经”(sutra)(第 8回等)等佛教的文化韵味跃然纸间,而无论把“一 日为师,终身为父”(第3l回)译作“if a man has been your teacher for a day,you should treat him as your father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詹译),还是 译作“Once a teacher,always a father”(余译),都足 以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孝”文化的儒家神韵。 诚然,学术进步对《西游记》英译的文化传播不可 或缺,因为尽管原著的文化元素与西方知识体系往往 违和,但拥有巨大的交流潜力,仅译本中的道家炼丹 文化就令喜好炼金术的读者乐此不疲,也让英美学者 穷尽一生去钻研共识,如戴维斯(Tenney L Davis)、 李约瑟(Joseph Needham)、席文(Nathan Sivin)等文化 传播大家孜孜以求并取得了斐然成果。“因现代学者 多方研究炼丹术,成果丰硕,所以《西游记》的英译者 如今才有可能解决诸多的语词难题” j3 ,浦安迪相信 丹术的视镜会使人“以为个人心灵(及身体)的封闭世 界既能拥抱整个宇宙,也就可以独立运作”[5ll ,类似 的共识既拓宽了英译视野,也克服了交流障碍,使得 其译本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呈精进之势。 可见,《西游记》英译的文化专注不仅是时势所 致,而且具有实践性,但不能就此断言,英译全本的文 化专注实践将很快横扫跨文化传播的羁绊。毕竟,一 方面,中英双方对全译本中的很多文化词的符号形式 和文化含意尚未像对炼丹术术语达成普遍共识。中 国的“孝”文化延展性很强,在原著第1回中,猴王说 樵夫“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此处的“孝”在英语文化 只体现为孩子对父母的“孝”,而在古代中国“孝”则包 括臣子对君王的“孝”、孩子对父母的“孝”以及学生对 老师的“孝”等衍生性内涵,尤其后两种意义仍然活跃 在当代中国文化中,而英语文化缺乏其严格意义上的 对应词,这还需中英双方文化的长时间磨合后方能实 现对等传播。另一方面,译本的文化词歧义会轻易地 影响传播的实质。例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黄花” 历经文化沧桑,经常指代“菊花”并被文人骚客反复吟 颂。《西游记》第90回写道“秋到黄花布锦”,实想为 “菊花”这一传统文化意象添彩,意在唤起读者对隐 士、高雅、坚毅、节操、吉祥、长寿等情怀的联想,而詹 纳尔和余国藩将“黄花”直译成“yellow flowers”,把第 73回的“黄花观”译成“Yellow Flower Temple”,那么 “黄花”的中国味荡然无存,英语读者不可能象中国读 者那样读出其中的“心有戚戚”。如果把“黄花”译作 “Taoist chrysanthemum”或“longevity chrysanthe— mum”,在插图或影像作品中附上黄色菊花和道家的 文化符号,应会改善文化传播的效果。由是观之,《西 游记》英译全本的文化专注实践有助于文化传播,但 要达成对等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三、《西游记》英译的中西合作趋势 《西游记》英译本是文化传播的母体,文化英译是 其文化传播的基础,但原著中的中国玄学令众多英美 学者虽浸淫其中,却终难参悟一二,只能在筚路蓝缕 中攫取共识,此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译本时常 无法传达这些奥妙的文化意韵和雅致。如:“詹纳尔 和余国藩想当然地将原文第8回中的‘便见龙王三 宝’分别译成‘The Dragon King and the Three Treas— ures can be seen’和‘You’11 see the three jewels and the Dragon King’,这样一来,对于生搬硬套的逻辑, 不要说英文读者,连有一定英文基础的中国读者都会 表示怀疑。”_6 这表明《西游记》单凭英美汉学家一方 的努力是绝难顺畅实现译本在异域的文化传播。 古往今来,取得成功的翻译译本多是由源语和目 的语文化的双方译者合作完成的。余国藩曾说,如果 缺少了陈士斌、张书绅等对《西游记》的诠解资料,鲁 迅和胡适的《西游记》新发现以及芝加哥大学同人的 配合,他是无法译出全文的。因此,中西合作是《西游 记》英译的必然趋势,即译文的文化内容由中英双方 协商并决定,以便于提高英译本的文化传播效果,促 使英美受众体验中国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清修和佛家 的慈悲和英美的博爱一样,都是人类真善美文化的传 播路径,这种合作是文化传播的大趋势。 第1期 王镇:《西游记》英译本在英美的文化传播 33 “文化相通”的前提应是中英学者的学术相通,汉 学家不能凭空相信自己精通《西游记》中的文化符号 文化传播的度只有中外汉学家合作才能把握和控制, 也间接证明英译本的文化传播应以中西合作为基础。 和价值观念,就像不能以为“功夫”和“熊猫”的直接拼 接就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某个典型侧面,那样容易只顾 四、结语 随着中英双方“文化相通”的拓展,如今以《西游 媒介传播而忽略受众反应甚至误导英美受众,只顾传 播单纯的文化符号而忽略文化内涵的传播,直接拖累 《西游记》受众群的理解度和满意度。例如,《西游记》 中出现的皇家宫殿和普通民居都应是沿着一条中心 轴线并呈两端对称的,这是中国“中庸平和文化”的表 记》文化信息为英译素材,以中西合作为英译模式,以 展现中国异域风情和文化表象为主要内容,以提供中 国传统文化模因为重要方式,并契合英美传播习惯的 各种译本在英美不断涌现,对中国古典文化在英美的 传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文化性的英译本能 现,皇室时常“大开东阁”等是中国“礼文化”的细节, “打人十八层地狱”等是中国“鬼文化”的现象,而“九 九八十一难”等则是中国“数-T-文化”的再现,对于林 阐述中国文化内涵,传递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表达 中国特有的文化话语和张力,促进传播者和受众的视 野融合,让英美受众感受真正的西游文化,让西游文 林总总的文化奥妙,只有中国学者才能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并对汉学家说得清道得明。反过来,也只 化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中西合制的协奏曲。 有汉学家才能把握异域的传播规律,例如,余国藩结 合音译法和传播路径,把《西游记》第1回中“盖闻天 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 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 十二支也”译作“We heard that,in the order of Heaven and Earth,a single period consisted of 1 29,600 years. Dividing this period into twelve epochs were the twelve stems of Tzfi,Ch’ou,Yin,Mao,Ch’en,Ssfi,Wu,Wei。 参考文献: Eli何明星.《西游记》的漫漫“西游”路[N].人民日报(海外 版),2016-05—19(9). E2]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许春山,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E33 ANTHONY C Y.The Journey to the west EM].Chica— 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 977. Sh6n,Yu,Hsti,and Hai”,这样,中国特殊的地支概念 得以忠实且异化地再现,显得原汁原味。 既然“中外译者可以联手引导读者纠正一些小说 中长期形成的语言误解和概念错讹,还原小说特殊的 文学性和文化性,克服普遍存在的文化鸿沟问题,超 越中英文化差异和文化陷阱的误区”_7],那么,《西游 记》文化传播要实现译本传播和“文化相通”,必须同 [4]余国藩.《红楼梦》《西游记》与其它EM].李爽学,编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 ANDREW H,PI AKS.Allegory in Hung—lou meng and His yu chi[M].PI AKS.Chinese Narrative: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tess。1977. E6]王镇,王晓英.试论《最新整理校注本西游记》版本价值 和英译意义EJ].学术界,2015(12):200—206. 时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汉学家和普通读者的传 播背景,才能决定译本该传播什么和怎么传播,这个 [7] 王镇.《最新整理校注本西游记》的英译可行性之探[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29—31.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Britain and Ameria cWANG Zhen ,0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 222005,China; 2.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Research Center,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 223300,China) Abstract: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plays an immeasurable role in“introducing th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but the shift from cultural default of abridged translation to cultural concen— tration of complete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the book in Britain and America tells that such cultural communication depends on Sino—English cooper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eom— munication and“cultural turn’’in translation studies,Sino—English cooperation has been a must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and it will promote“cultural eommunication”. Key words:Journey to the West;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cultural communication;Sino-English cooperation (责任编辑:徐习军 实习编辑:范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