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检测的方式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点
2.通过演板、检测掌握本课的重点句子
3.识记写作素材,理解并应用。
一、请解释本课重点词语。
1.秦孝公据崤函( )之固
2.包举宇内( )
3.并吞八荒( )之心
4.务( )耕织
5.蒙( )故业
6.因( )遗策
7.西举( )巴、蜀
1
8.北收( )要害之郡
9.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10.以致( )天下之士
11.相与( )为一 12.约从离(13.之属、之徒、之伦( )制( )其兵
14.逡巡( )而不敢进
15.秦无亡矢遗( )镞之费
16.追亡逐北( )
17.流血漂橹( )
18.因利乘( )便( )
19.奋( )六世之余( )烈( )
20.振( )长策而御宇内
21.吞二周而亡( )诸侯
2
)衡
22.履( )至尊( )而制六合( )
2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
24.以为( )桂林、象郡
25.却( )匈奴七百余里
26.以愚黔首( )
27.隳( )名城
28.铸以为金( )人十二
29.然后践( )华为城
30.因( )河为池
31.信( )臣精卒陈( )利兵而谁何
32.金城( )千里
33.然陈涉瓮牖( )绳枢之子
34.才能不及中人( )
3
35.天下云集响( )应
36.赢( )粮而景( )从
37.非铦( )于钩戟
38.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 )长絜( )大
39.致万乘( )之势
40.序( )八州而朝同列
二、文言知识点积累
A、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4
B、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 ;西河: 。)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 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C、词类活用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4.自以为关中之固( 5.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7.履至尊而制六合( ) 8.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9.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 ) 10.追亡逐北( )
11.却匈奴七百余里( ) 12.序八州而朝同列( 13.外连横而斗诸侯( ) 14.流血漂橹( )
)
5
))
15.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6.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 )
17.以愚黔首( ) 18.约从离衡( )
D、文学文化常识
1.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2.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3.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4.山东:指崤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5.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6.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三、重点句子翻译
6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
四、写作素材积累
【素材清单】
《过秦论》是一篇阐释秦亡历史原因的史论文章。文章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中从反面总结出来的,如果从正面说,就是秦如果想使其攻与守的形势不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就得施行仁义的政策。文章的写作意图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素材激活】 是谁灭掉了秦朝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铭言。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是个例子。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
【适用话题】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反腐倡廉”“关心百姓”“少一点形象工程,多一点民心工程”“创业”“仁政”“人才”“民心”“民生”“国策”“教训”“态度”“赤诚”“诫奢”“仁爱”“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勿以出身论英雄”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8
角度一:创业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先人经过艰辛的努力,慢慢地打下了基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局面,得力于先祖打下的坚实根基。任何时代的创业都是如此,都是经历过漫长的跋涉、探索甚至倒退而最终达到成功的顶点的。
角度二:贵在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究其根本,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无论国家或集体,都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唯有人和,才能产生真正坚不可摧的力量。
角度三:治国也需要能臣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孝公能取得改革的胜利是因为他拥有一位奇才——商鞅。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迭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能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富强的保证。
角度四:施行仁政方能赢得民心
9
作为统治者,应该心怀天下,心忧苍生,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而秦始皇骄奢淫逸,一味地膨胀自我欲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