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2-07-03T16:24:34.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期供稿 作者: 种银侠 张爱军 张冬天 王萍[导读] 有条件可由熟悉高原病防治专家远程指挥伤员转运,以保证途中联系和应对处理紧急情况。
种银侠 张爱军 张冬天 王萍 (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 青海西宁 810007)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302-01 一、高原反应的概述
高原地区大气压和氧分压低,干燥寒冷,紫外线强。空气密度小,高原高寒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氧分压平均只有海平面的32%左右,同时阳光照射时间长辐射也会跟着增强,海拔每升高100米,辐射强度增加1%,冬季漫长寒冷而无盛夏。久居城市的人们初入高原会有许多不适应,因此前往高原工作、生活、旅游,急进执行任务时,加之任务繁重,对高原自然环境不适应,而产生一系列自然生理反应。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反应时间会延长,而且可能继发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从而危及生命。因此,高原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具体预防措施普及十分必要,最终使人们能在高原上健康地从事各类活动而不患高原病、病后能很快的认识和得到有效治疗防止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和发展。2010年4月青海玉树大地震时,我院高原医疗队第一时间到达玉树结古镇紧急救治伤员,转运急性高原反应患者62例,其中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17例,62例患者转到我科后,均得到积极有效地治疗,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患者,现将伤员现场急救措施和转运经过经验总结如下:
(一)高原病的命名和分型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亦称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并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机体的氧气供应等。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和慢性高山病,我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凡进入高原三个月后,仍有部分或全部高原反应症状,可视为慢性高原反应。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二)急性高原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主要症状是头疼、头晕、恶心、呕吐,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眼花、耳鸣、乏力、胸闷、心慌、气促、食欲不振、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面色及口唇与指(趾)甲床发绀或面部或四肢水肿、手足麻木、抽搐等体征为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轻度异常、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同时出现这些表现,每个人的反应也不一定相同,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只出现上述单个或少数几个症状,有的则多一些;有的反应敏感、强烈,有的则较轻,甚至几乎没有。急性高原反应一般经3~10天的代偿调节,症状可逐步消失,少数患者需经治疗后才能恢复健康
二、高原反应的现场应急护理
(一)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
高原暴露后由于肺循环严重障碍而导致的以肺间质或肺泡水肿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原病。是常见的重性高原病。多发生于急进海拔4000~5000米地区,常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 迟者在3~10天发病,且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发病率在0.5%~10%。国外报道为15.5%,最低为0.03%;国内成人最高9.9%,最低为0.15%。重要的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早期患者可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如紫绀、气促、不同程度地咳嗽(初起干咳,以后有痰) 。重者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口唇面部紫绀、咳嗽加剧、咯大量白色、橘黄色或粉红色泡末样痰,抢救者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严重者可出现血尿或有明现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的肺水肿病情可迅速恶化,数小时内病人昏迷、死亡。
肺水肿的现场急救措施是绝对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湿化瓶内加入50%~95%酒精十滴左右,流量6~8升/分;呋塞米20~40mg静注、氨茶碱0.25加入50%葡萄糖40ml缓慢静注以降低肺动脉压,遵医嘱给予皮质激素、抗感染、补液等其他治疗,有条件时高压氧治疗。在情况允许时迅速转移至海拔较低处治疗。途中不可中断治疗。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注意保暖,严禁大量饮水。一旦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二)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
高原暴露后由于脑循环严重障碍而导致的一脑组织或脑细胞水肿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原病。是另一种重性高原病,多发生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发病急,常在夜间发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发病率为1%左右。过度劳累、上呼吸道感染、晕车呕吐、饥饿、寒冷等可诱发此病。①昏迷前期:除具有剧烈头疼、心慌、气促等严重高原反应症状外,还有记忆力减退、神志朦胧、嗜睡等。部分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不准,正确的判断方法是让病人半卧位,嘱其按指令用手指指自己的鼻、耳朵、眼睛等,看其动作能否准确。体征有紫绀、脉速、呼吸加快、视觉模糊、行走不稳等。如未及时处理,患者可在数小时内进入昏迷状态。也有因急性缺氧发生昏厥,清醒后逐渐进入昏迷者。②昏迷期:呼之不应、躁动、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谵妄、个别人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颈有抵抗或强直,四肢肌张力增强,深浅反射消失,少数人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③恢复期:多数病例经治疗数日后清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反应慢、少言、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等。恢复后一般无后遗症,个别患者存在遗忘症。
发现脑水肿和昏迷者的现场急救措施要迅速,迅速使患者躺平,持续吸氧,氧流量3-6L/min,针刺人中或合谷穴,松解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仍间断给氧或酌情停氧。有条件的应用高渗葡萄糖液静脉推注和甘露醇交替使用,可配合使用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治疗以减轻脑水肿,促进恢复。可酌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盐酸山梗菜碱(洛贝林)、尼可刹米(可拉明)等。注意水和电
解质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头置冰袋保护脑细胞,按昏迷患者处理,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呕吐物及大便色泽,慎防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病情危重这须就地抢救,应尽早将患者转至低海拔处治疗,在转送途中不应中断治疗。 三、急性高原反应伤员转运
急性高原病病情凶险,发展快,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往往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后送”。病情危重者须及时就地抢救,有条件在不间断治疗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至低海拔地区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鉴于长途转送对治疗不利,必须下转时掌握以下原则:①当地不具备医疗条件且救援短期难以到达;②路途短,运送条件好,1~2h可到达;③就地抢救后病情稳定,有医护人员护送;④转运前应制定详细的转运计划。我国高原地域辽阔,转运路途远,耗时长,过程复杂,伤员转运应考虑到以下步骤: 第一、伤员转运前的评估
评估转运的必要性,包括风险与获益评价,患者的病情能否耐受转运,气候、路况、转运伤员人员素质、数量及转运设备影响,选择何种交通工具,确认转运可行性方法。转运前与接收单位联系,告知患者基本情况以及预计到达时间。如果有病例资料应随同患者一同转运。确保患者到达后能及时有效地治疗。 第二、 转运人员的素质要求
转运人员至少由一名熟悉危重病人抢救的医生和一名负责准备输注药物及静脉输液的护士。有条件可由熟悉高原病防治专家远程指挥伤员转运,以保证途中联系和应对处理紧急情况。 第三、转运途中医用设备问题
实际转运途程中需要的氧气是否充足、液体和药物是否足够、呼吸和循环功能是否稳定,是否需建立人工气道,以免途中插管困难。如果有监护仪等其他充电设备,一定要考虑到电池状态问题。 第四、伤员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
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监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严密观察伤员的呼吸频率、血压、脉氧、心电监测指标。躁动患者应特别注意监测各种管路包括静脉通道位置,防止移位或脱出。整个转运过程详细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于发生的突发事件及不良事件都应详细记录,减少中间环节漏洞,以便伤员入院后能争分夺秒的完善救治方案。也有助于日后不断地评估并总结高原转运伤员的经验。 第五、伤员接收单位工作准备
伤员接收单位应提前按转运前计划到达时间做好接收准备工作,调整好房间温湿度、备好床位、吸氧装置、首需输入液体、根据病情准备好相关急救设备、药品,护理用具,详细交接病情、做好病历资料手续交接,记好相关护理记录,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最及时的救护。 参考文献
[1]吕永达.高原医学与生理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
[2]高院抗震救灾卫生防护手册[M].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3]周立 ,席淑华.危重症急救护理程序[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4]陈灏珠,林果.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