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长汀林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措施探讨

2021-02-27 来源:易榕旅网
长汀林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措施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长汀县林业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长汀;林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策;分析探讨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历史以来我县水土流失严重,又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森林资源锐减,气候变暖,森林生态环境原有的平衡被破坏,林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人工林面积大量增加,但大量天然林的砍伐,大大降低了森林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已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的发展。改善我县林业生态环境,对维护全县生态平衡、实现长汀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长汀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快速融入福建“两个先行区”建设,把长汀建设成为“山清水秀、业兴民富、安定和谐”的海峡西岸西部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县林业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1 林业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1.1 水土流失严重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首位。1985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5%,尤其河田、三

洲、策武、濯田等4个乡镇,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2。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河田一带就童山濯濯,草木稀疏、千沟万壑、沙石裸露。已故著名水土保护专家李来荣教授称谓“红色沙漠”。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以长汀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水土流失的实质是水分、养分和土粒离开原来的土壤中,随水迁移到它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及强弱程度,除了与环境要素如气候、植被、地形等有关外,其本质与土壤性能密切有关,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一是地表产生径流,引起水土地表流失;二是土体多孔隙产生渗漏,引起水土垂直淋失。强度水土流失区土壤肥力极低,种下的马尾松难成活,长不高。最耐瘦薄的野枯草也长不好,林草覆盖度10—20%,更多的是不毛之地,坡面年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8580t/km2。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山地表土冲刷殆尽,土壤沙化、肥力下降;水冲沙压,河流淤积,河比田高,旱涝灾害频繁,农林生产环境恶化,极大地制约了我县经济的发展。

1.2 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我县由于林业政策多变,林业法制不健全,加上长期以来,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以生产木材获取经济效益为主导,造成“重砍重造,重造轻管”以及部分地方乱砍滥伐,乱征乱占林地,随意开荒、挖矿、取土、采石,且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造成森林植被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严重发生,森林保土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水量减少,“自洁”功能差,易遭污染;部分地方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早涝灾害及其它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至今,发生水灾数十起(仅1996年“8·8”特大洪灾,死亡数十人,财产损失上亿),发生旱灾14次,旱灾面积102万亩,发生风害3起,并出现数十起严重的雹害和寒害,给我县经济及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3 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丧失是人们对自然取得越来越多支配权的过程中,利用和滥用环境资源产生的结果。以我县来说,社会与经济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最大的。其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丧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口持续增长1949年至2006年,全县人口由199754人增加到494793人,增加2.5倍,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增加;二是剧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使森林遭受过几次大破坏,加之近半个世纪虽然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植树造林,但人工造林树种单一,以营造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林为主,仅零星种植少量阔叶树,使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被人工林所取代,阔叶林被针叶林所更新,常绿阔叶林不断缩小,导致有机物合成减少,生物链短缺,生境的破坏,使一些野生动物也失去了生存空间,其造成的森林逆行演替和生态环境恶化是致使我县生物物种减少的最大原因;三是对生物多样性科学认识不足,政策的失误,习惯势力的影响都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四是忽视生态效益与生物多样性内在价值,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个

人、集体,甚至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比现在丰富,虎、豹、豺、狼、鹿、野猪、豪猪等野生动物常为害人畜、农作物,六十年代时闻打虎声,七十年代稀闻,八十年代几乎听不到。这说明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及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变,也相应地毁灭了野生动物,原来栖息的一些野生动物及昆虫天敌大幅度减少或绝迹,而一些有害动物、害虫却大量生长,给我县农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灾害。

2 改善林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林业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若不及时制止,我县经济的振兴便无从谈起,所以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稳定协调、良性循环的林业生态体系,已成为我县振兴地方经济的当务之急。

2.1 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县改善林业生态环境的核心,为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应坚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绿化荒山荒地、全面恢复林草植被为重点,工程治理与植草造林并举措施相结合的方针,在巩固现有已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8.18万亩的成果基础上,以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载体,继续对河田、三洲、濯田等严重水土流失区实行乔、灌、草结合的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综合开发,积极稳妥推进上述乡镇生态脆弱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兴建万亩杨梅基地和万亩观光果场基地建设,以福建唯一已申报的国家标准委农业标准化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长汀县远山生态农业”策武南坑银杏生态科技示范园区、

三洲杨梅生态示范园区、濯田沐春生猪示范园区为主,推广“草-牧-沼-果(菜)”农业标准化循环经济模式,并根据不同的山地类型,因地制宜,应用先进技术选用多种树,多草种、多方法,多快好省地进行生态经济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其主要措施有:治理水土流失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与治穷结合,着力把劣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变为优质高效的果茶园,变劣势为优势。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对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地,政府收回经营权,重新发包。开发性治理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山林经营权一定30年不变。积极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新路,如建章立制强封山、“反弹琵琶”治理法、“草—牧—沼—果”生态模式、树种优化配置、低效林“老头松”改造、“等高草灌带”等。一是坚持封山育林,营造生态林草、低效林改造,有计划地、有阶段地改变现有的荒山荒地,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封住一片、绿化一片,严格封山育林,有效地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努力加快农户的沼气建设;二是实现治山、治水与产业同步发展,依靠科技,优化林草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引导农民种植用药树木及药材、果林、茶叶、竹藤、花草类等经济树种,以经济效益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和经营理念,调动他们治理水土、经营林业、培育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当地农业与林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生态产业。其综合治理过的小流域原中度、轻度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提升到30%以上,径流系数从0.57下降到0.34,其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水土冲刷和水土崩塌得到控制,土壤肥力

有所提高,森林植物有所恢复,促进森林植物群落向顺行方向演替,水土流失的严重局面得以有效的控制,恶劣的林业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 狠抓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

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是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的。我县要以建设现有116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为契机,初步建立全县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体系。要重点抓好汀江上游、以及纳入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的汀江主流、一级支流源头20公里范围内及其两岸一重山、重点水库周转一重山,国道和铁路沿线两旁一重山等“三线一库”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要明令禁伐天然林和加强封山育林,培育、保护、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有计划地进行造林、种植,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加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有的地方要退耕还林还草;缺柴少薪的地方要营造薪炭林,实行改燃节柴。生态公益林建设主要以封山管护为主,并针对不同林地、林分采取造、封、补等建设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防护效能。生态公益林封山管护要落实好管护责任制,生态公益林林地、林木权属要落实到山头、地块、面积、四至,要把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人、到户或联合体,以促进生态公益林的有效保护,为我县国民经济发展铺平绿色道路。

2.3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稳定环境具有关键性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丧失生物多样性必然引起人

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危机,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前国际社会瞩目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我县生物物种十分丰富,共有生物物种2872种,其中野生植物2546种,野生动物326种。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过程中,我县要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着力加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8个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重点抓好省级圭龙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做好卧龙山、南屏山、归龙山、龙华山、八宝山、牛岭、长岭寨、汀江龙门、官坊洞等森林公园规划和发展。力争至2010年建成自然保护区、小区(点)面积达46.4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以上。同时,通过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建设,使我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地带性植被得以恢复,及时地、最大限制地保护我县目前尚存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类型,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使珍贵和频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拯救、保护、恢复与发展,生物多样性不断得到丰富。林业生态趋于平衡,为林业可持续发展保存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资源财富。

2.4 抓好森林旅游和城乡绿地美化

森林旅游是我县林业的朝阳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是全县旅游业发展方向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要根据我县现有人文、地质等景观资源,加大与其周边地区森林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着力抓好卧龙山、南屏山、归龙山、龙华山、八宝山、牛岭、长岭寨、汀江龙门、中磺、松毛岭、官坊洞等地景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营建。同时,要做好全县城乡绿化、美化工作,重点抓好汀州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周围一重山森林生态网络的建设,形

成环城镇森林屏障,加大城市森林公园、园林、绿地、花园或小区以及森林风景区的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城镇绿化面积,融城、山、水、林一体,创造有山区特色的森林城市,既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又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2.5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

建立林业生态体系是建设生态县的需要,是落实环保基本国策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环保建设的根本。其对改善和优化人们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林业稳产高产,以及防灾减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我县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德政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公益事业。我县要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协调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林业“三防”体系建设,深入贯彻《森林法》、《福建省森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林政资源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等工作,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林地管理,从严审批林地征占,以防止林地逆转;对审批的林地征占动土工程,要求工程项目与恢复植被、绿化工作同时规划,同时落实资金,同时审批,同步实施。制止非法开垦、采石、筑坟、挖砂和取土乱挖采挖等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并责成业主及时对采挖场进行造林绿化等处理,以恢复森林植被、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同时,要通过改造和新造并举,狠抓速生丰产林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及食用菌专用林等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竹业,加快后续森林资源培育,

以满足社会对竹木及其产品的需求,促进全县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保护生态公益林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惨重代价,换取的只是微薄的利润。我县历史的教训必须牢记,在我们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也要维护林业生态环境,切实做到靠山、吃山并养山,确保青山常绿、永续利用,才能实现长汀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长汀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水土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水土流失普查报告[M].1996年

(2)长汀县水土保持局.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长汀[M].2007年 (3)长汀县森林资源调查编案办公室.长汀县1996-2010年森林经营方案[M].1999年

(4)长汀县林业分类经营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汀县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报告[M].2001年

(5)长汀县林业局.长汀县封山育林总体规划设计实施方案[M].2000年

(6)长汀县林业局.长汀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M]1995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