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幼儿整理习惯的培养

2023-08-02 来源:易榕旅网
浅谈幼儿整理习惯的培养

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让孩子一生受益。在日常生活习惯与生活技能当中,幼儿的整理习惯表现得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在孩子参加完区域活动以后,材料的整理多多常常是呈现出“玩时人潮拥挤,收拾空无一人”的景象,造成活动区域材料摆放凌乱、破坏严重。不仅仅影响到班级里的环境整洁卫生,更是不利于下次游戏活动的开展,甚至是给老师带来很多本可避免的体力劳动。幼儿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幼儿阶段,如果为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我服务能力将对孩子的一生受益。

关键词:幼儿园、整理习惯、自我服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当中指出,孩子要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基础。那在幼儿园的三年中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目标,也针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进行了细化分析,例如在小班,我们提倡让孩子养成看完图书玩完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在中班,我们提倡让孩子能够整理自己的物品,比如说衣服的整齐叠放;在大班,我们提倡让孩子按照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如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纲要》精神的指导下,针对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结合一日生活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整理愿望和需求,并将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从老师的监督、要求,变成孩子们的主动整理和习惯养成,成为我们研讨的话题。

一、启蒙意识

我们常说外在的行为是内在意识的体现,要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整理习惯,首先必须为孩子们树立整理的意识。只有孩子们认同整理是一件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他们才会有意识的去学习整理的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渗透孩子们的整理习惯的启蒙意识。例如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具体形象思维,教师通过一日生活当中实际发生的情形:玩具扔的到处都是、操作材料乱放在一起、图书杂乱无章的摆放等等场景,当我们在充满杂乱无章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便?教师通过体验实际环境、集体教学教育活动、播放课件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感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理?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感受整理的重要性,强化孩子们的整理意识,逐步学习并尝试整理。

对孩子进行启蒙整理意识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可以通过集体教学活动。通过故事讲解渗透道理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树立整理的意识。结合孩子们眼中万物皆有生命的本能,我们可以利用儿语化的语言为孩子创设情境。比如说“孩子们,我们小熊找不着家了,你能帮它送回家吗?”“积木找不到好朋友了,你能给归队吗?”通过富有情景性的语言来引导孩子们尝试去整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或绘本故事来让孩子借助故事内容理解整理的重要性,激发孩子们的整理意识。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游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创设游戏化的情景,来让孩子们去做整理的事情,将枯燥的整理赋予游戏的乐趣。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当中,将整理的工作完美地渗透在游戏之中。例如,当看到杂乱无章的

环境是我们可以通过来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掌握简单的整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幼儿的整理的意识不断提升。

二、学习方法 (一)巧用标识

我们都说创设会说话的环境,其实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各类小标识也扮演着会说话的角色。教师要巧妙利用各类标识,让孩子通过与标识的互动过程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对于整理习惯的培养来说,我们在使用小标识的时候,要选择能够准确地说明规则的标识,孩子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通过小标识具体形象的外观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小标识背后所表达的行为规则要求,例如在我们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在入区口贴上小脚印,可以有效地让孩子们把脱下来的鞋子摆好;我们在区域材料框上贴上各类物品的标识,孩子们能够快速地将操作材料进行分类并归位。小小的标识会让孩子们清楚地明白东西从哪里拿来就要放回哪里去,通过每日生活的渗透及多次重复练习,孩子们良好的整理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所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学会对班级里的各类标识做好管理,比如标识的颜色、风格、大小、材料尽量统一;标识的规则性要和孩子共同商定,并体现孩子为主体的原则,让孩子参与进来;各类标识所代表的行为规则要求固定好后要坚持,不要出尔反尔,否则将会前功尽弃。总之对孩子们进行整理习惯的培养,在运用标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原则,将细小的工作落实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当中的各个环节,提升孩子们的整理水平和习惯养成。

(二)提前规划

每次区域结束收拾整理的时候,孩子们着急忙慌、十分凌乱。通过教师观察分析及与孩子的讨论,我们发现给予孩子的时间不够充分是造成整理活动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可以来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大家达成共识。在区域活动结束的前10分钟,我们通过音乐提前告知孩子,让每一位孩子做到心里有数,明白区域活动的时间不多了,能快速地调节自己的活动节奏,从而促进整理活动从容有序。经过反复的实践和对比,我们发现提前告知孩子区域活动的进度,孩子们会自主地规划好材料使用和整理情况。当区域活动结束的时候,孩子们的整理行为,材料的摆放及环境卫生整体效果明显见好。

(三)图文程序

整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归原处,还有很多复杂的操作步骤,例如衣服的叠放、被子的铺叠等问题。对于操作步骤繁琐的整理工作,我们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教授传递给孩子们一些整理的方法。讲解理解后,让孩子通过图文的提示进行整理步骤的实施,进而完成整理工作,在多次重复实践后,孩子对复杂的整理工作会做到得心应手。

(四)家园共育

要想实现五加二大于七的效果,就必须与家长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家长教育理念,协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对于整理习惯的养成尤为突出,教师一定要与家长,拥有共同的教育理念,统一标准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于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教育现象的家庭,我们要引导家长适时、适当、适度地放手,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自主成长空间,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不断提升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锻炼孩子自主做事的能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进而提升孩子服务他人的能力。例如:如何叠放衣服,我们可以绘制一些颜色鲜艳、具体形象的图示,通过箭头、数字等标识,让孩子明白叠放衣服这项整理工作的先后顺序,孩子在对应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衣服叠放整理,还能有效地起到积极评价检查的作用。

三、养成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习惯养成都是需要一个从第一次练习再到熟练操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孩子们的日复一日地练习。因此,教师要注重一日生活中教育的智慧,家长也要学会转变观念,尝试放手、以身作则并注重言传身教,大家共同为孩子创设一个自主动手的环境。让孩子通过自己双手的点滴探索,体验成功,感受整理带来的快乐,初步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并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罗仕文.6S督导师实用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