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辽宁省新型肥料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2-09-08 来源:易榕旅网
辽宁省新型肥料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作者:李合金

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年第04期

摘要:近年来,市场对新型肥料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新型肥料行业发展迫在眉睫。阐述辽宁省新型肥料产品生产现状,分析肥料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推进新型肥料行业发展与升级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型肥料;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4-0070-03

近年来,辽宁省化肥产能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环保方面的约束加强,使得肥料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加上存在着产业集中度偏低、市场控制力较弱、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导致肥料市场竞争激烈,传统肥料增长乏力,市场对新型肥料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新型肥料行业发展迫在眉睫。本课题对辽宁省2014—2016年新型肥料生产现状、肥料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围绕推进新型肥料行业发展与升级提出对策与建议。 1 辽宁省新型肥料产品生产现状

新型肥料又称为特种肥料,是指通过一定的工艺或方法,添加某些添加剂(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醛类)或利用包膜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包膜,从而达到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目的,是对传统肥料的提升。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特种肥料品种包括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稳定性肥料等,其中以缓/控释肥料和水溶性肥料的发展尤为突出。 1.1 缓/控释肥料

缓释肥料(脲醛肥料)是通过养分的化学复合或物理作用,让作物有效态养分随着时间而缓慢释放;控释肥料(包膜肥料)则是通过调控机制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其养分释放与作物需肥规律一致。二者均能减少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肥需求减缓,传统肥料增长乏力,缓/控释肥料以其高效、环保、个性化的特点异军突起且发展迅速。目前市场比较常见的是缓释肥料(脲醛肥料)和控释肥料(包膜肥料),在复混肥类产品中约占6%,主要集中于辽宁西洋特肥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津大肥业有限公司、辽宁翠龙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 1.2 稳定性肥料

稳定性肥料在生产期间加入了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或两者兼有,可以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减缓尿素的水解和对铵态氮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从而实现肥料氮素缓慢释放和減少损失,具有肥效期长、养分利用率高、平稳供给养分、增产效果明显、环境友好等特点。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0年在沈阳成立。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近年来稳定性肥料在辽宁省发展较快,目前共有辽宁华锦、辽宁施可丰、辽宁东北丰、沈阳中科等7家生产企业,总计产能为80.0万t,实际销售10.0万t。稳定性复合肥料在辽宁推广已有15 a以上的历史,推广面积和使用量在逐渐增加。 1.3 调理剂类

调理剂类主要包括水稻苗床调理剂和土壤调理剂。水稻苗床调理剂生产企业43家,产品63个,年产量近2.0万t,其中精量型(总养分≥15.0%)产品43个、普通型(总养分≥4.5%)产品12个,生产企业集中分布在沈阳、盘锦等辽宁省水稻主产区。土壤调理剂是随着近年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视而快速发展的新型肥料,在土壤治理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辽宁省有土壤调理剂生产企业5家,产品5个,年产量9.0万t。 1.4 微生物肥料

辽宁省微生物肥料生产起步较晚,大部分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是在2010年后开始筹建生产的,但发展较快。目前,辽宁省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已由2010年的16家发展到57家,主要集中分布在沈阳、大连、鞍山、朝阳等4个市,登记产品93个,年产量约6.5万t,主要包括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有机物料腐熟剂和光合细菌菌剂 5个品种,其中生物有机肥产量5.0万t、其他类型产品1.5万t。 1.5 水溶性肥料

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进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水溶性肥料产品发展较快,商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大量元素水溶肥、中量元素水溶肥、微量元素水溶肥、含氨基酸水溶肥、含腐植酸水溶肥、有机水溶肥等。目前辽宁省水溶性肥料生产企业128家,登记产品154个,其中大量元素水溶肥42个、中量元素水溶肥12个、微量元素水溶肥21个、含氨基酸水溶肥30个、含腐植酸水溶肥48个,有机水溶肥1个,年产量约16.0万t,其中中量元素水溶肥产量8.0万t、其他水溶肥产品8.0万t。 1.6 其他肥料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科学施肥观念的普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炭基肥料等增产提质、环境友好的新型肥料也日益受到农民青睐,得到快速发展。

中微量元素肥料是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中微量营养元素的肥料,具有农作物需求量少、但不可缺的特点,因此该类肥料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应用技术较为复杂。辽宁省菱镁矿和硼矿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依托丰富的资源,镁肥和硼肥生产均在行业中占有突出地位,其中营口菱镁化工集团、大连金玛硼业有限公司、宽甸丹硼化工等均为国家大型企业,其硼镁肥系列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远销国内外。

生物炭基肥是以生物炭为原料,添加氮、磷、钾等养分中的一种或几种,采用化学方法和(或)物理方法混合制成的肥料,能够有效补充土壤碳库、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土壤微生物群系结构、提高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目前,辽宁省生物炭基肥生产企业主要有辽宁金和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辽宁东北丰专用肥有限公司、沈阳隆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 2 辽宁省肥料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辽宁省新型肥料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当前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期,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生产成本高和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挑战,辽宁省新型肥料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辽宁省新型肥料生产中,微生物肥料、水溶性肥料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存在产品趋同、功能差异性不高的问题。在商品有机肥方面,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技术规程和建设指南,因此加工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自主创新的设备较少。对于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生产,两者的物理性结合仍是技术难点。多功能肥料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技术尚不稳定和成熟。 2.2 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目前尚在探索推广过程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總体利用率并不高,主要是“原料—生产—应用”整体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和服务组织配套程度还不够高,应用推广的范围还不广泛。 2.3 产品结构和农化服务质量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肥料行业转型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功能单一、工艺简单、利用效率低的肥料产品已难以满足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重产品、轻服务”的经营策略也不再适应从粗放耕种向精耕细作农业耕作方式转变和从零散农户向合作经营组织经营主体转变的要求,因此,产品结构和服务质量依然是近期肥料行业发展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2.4 新型肥料市场较为混乱

由于新型肥料科技含量较高,价格相对较贵,个别不法生产者以次充好、甚至造假售假,市场较为混乱;有些厂家则回避新型肥料的缺点,过分夸大其功效,对农户的信任产生冲击。这些都对新型肥料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 对策与建议

对于肥料行业而言,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提质增效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题,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新型肥料、有机肥料、化肥机械深施等依然是行业焦点。因此,应围绕绿色生产模式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肥料行业发展与升级。 3.1 以项目为引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依托相关项目,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设备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加大对新型肥料、绿色施肥技术应用的补贴力度,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农技企”深入合作,鼓励社会化组织参与,积极建立化肥行业转型升级的合作机制,提升各方参与的协同性。

3.2 以服务为手段,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须进行商业模式和营销体系变革,通过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来寻求突破。一是加快转变经营理念。要适应农业深化改革和集约发展的新要求,企业需从“卖产品”向“卖产品+卖服务”转变,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升级,从“销售产品”向“提供系统服务解决方案”转型,通过农企对接、精准服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二是推进专业化农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企业农化服务专职队伍,提高服务科技含量,构建集测土配方施肥、套餐肥配送、科学施肥技术指导、农技知识咨询培训、示范推广及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农化服务网络体系。三是创新农化服务模式。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改进推广方式,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触摸屏等大力推进智能化技术服务,及时向农民提供减肥增效技术信息;积极利用水肥一体化设备、施肥机具、配方肥、高效肥料等技术物化载体,扩大推广服务渠道,全面推进技术到位;结合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化服务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肥料基层经营网点健康发展,配备小型智能配肥服务设施和施肥机械,开展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全程施肥技术服务,帮助农民施肥到田。 3.3 以监管为保障,推动肥料行业有序发展

进一步加大肥料市场监管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流通关和使用关,确保肥料行业良性有序发展。一是调整肥料登记管理审批规定,规范和宣传肥料登记管理新程序。二是建立市场监

管对象和执法人员数据库,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加大肥料市场监管力度,开展肥料监管执法。三是采取分季节、分重点方式开展肥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参考文献

[1] 曹阳.新型肥料已成我国农资增长重要动力[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6(8):55. [2] 于广武,何长兴,李晓冰,等.新型肥料及其发展前景[J].化肥工业,2014(2):1-4. [3] 古丽皮叶·艾乃吐拉.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6(1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