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重点
导论:
1. 什么是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是什么?(P3)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 什么是方法(P4)?什么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
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在科学的探索活动中,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最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主体把握客体的广度、深度和正确程度。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科学主义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3.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P8-10)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以理论体系不断的自我更新和研究方法不断的自我改进,科学揭示社会历史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第二,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
第一章:
1. 为什么说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P14)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科学研究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需要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的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答案2:理论指导实践,一切的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表现出来,理论最终作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又从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没有实践,一切的理论都只是思维层面的知识,一种思想性的东西。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去指导实践,形成正确的方法论,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的理论都是为了实践的。
2. 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P15)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
提。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
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
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
答案2:
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3. 如何进行调查研究?(P18)
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搜集材料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答案2:
社会调查是目的性强,内容丰富,过程复杂的社会活动。要使之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一是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认识、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方法;二是要多关心时事,关心当前指导社会发展、推行改革、开放的各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三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四是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五是要培养实事求是的实践之风。
2)心理上的准备。首先,应培养开放性的心理;其次,注意培养知难而进的顽强的创造型心理。
3)物质上的准备。第一,要做信息、材料上的准备;第二,社会调查活动往往流动性大,跨地域广,有一定的时间性。这要求调查人员要做好钱物上的准备。不但要量力而行做好计划,而且要从实际出发,以较少的人力,做更多的事情,以较少的钱物,开展更多的活动,卓有成效的完成调查任务。
4.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答案2:举例:“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否可行?香港、澳门的回归,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可行的,因而是科学的。
这一事例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也就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5. 如何理解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P20)
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某一认识即使不能被一时的具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最终也必将被人类持续的总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
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答案2: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也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
准的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带有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
6. 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有什么危害?崇拜权威有什么危害?(网上)
本本主义:是指盲目地照搬书本或僵硬地凭上级指示办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作风。教条主义:是指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的危害:本本主义 亦称“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崇拜权威会限制自身的创新精神,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对待权威不能一味崇拜,还要具有批判精神,既要吸收前人的成就,站到前人的肩膀上,还要弥补前人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创见。在科学的王国里,需要的不是权威,也不是服从,而是真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平等的地位,民主的意识,自由的表达。
答案2:
本本主义是指只注重书上的东西。做任何事情在没有得到书上的印证之前都不去做。教条主义指只注重理论的东西,任何事情在理论的框架内不能得到答案,就被认为是不
正确的。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本本主义就是做什么事都首先从自己个人考虑,不顾大局,只讲私利。
崇拜权威的危害:
第一、使统治者的所谓“正确”变成一贯性和固化式的,形成不能质疑也不允许质疑的“真理”形式。
第二、使统治者变成非人性的“神”,而神化了的人是没有缺点的,造成人的思想束缚,严重压抑了人们的思维和认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使统治者的统治固化,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系于一个所谓的“神”身上。造成专制制度长期合法化。
第四、使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严重缺乏科学性,一切以这个神的话为“最高指示”。从而造成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并造成国家经济停滞和政治上一潭死水,致使国家经济长期落后于世界。
第五、使国民普遍丧失人权,造成民族整体素质严重下滑。
第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把人性和人本主义置于国家、统治者和统治集团利益之下,人性直接被拒绝了。
第二章:
1. 什么是社会有机体?(P20)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骨骼”;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答案2:
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2. 什么是整体、结构和层次?(P33-35)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整体不等于全部的总和。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答案2: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它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造成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形成的新质态。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一次隶属的等级关系。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系统和子系统的划分具有相对性,不仅系统可以看作是更高层次上较大系统的子系统,而且子系统也可以看作是由更低层次上若干较小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
3. 什么是上层建筑?(P27)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4. 社会开放性为什么很重要?(P36)
系统具有开放性,及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如果系统的开放性受到破坏,不能正常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的结构就会混乱无序,系统就会消亡。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每一个系统同它的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使自己有开阔的研究视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5. 说明研究社会系统的原则。(P33-37)
(1)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2)结构性原则,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
(3)层次性原则,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间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因此,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
(4)开放性原则,开放系统就是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
第三章:
1. 如何进行矛盾分析?以中美关系为例进行分析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具体内容包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
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中美关系分析如下:
1)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中美双方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等领域有很多共同利益,需要不断加强和巩固,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需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然而中美双方有很多斗争,中美双方在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人权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2)抓住矛盾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战时,美国即想拉拢中国对抗前苏联,又担心中国的强大影响美国的战略利益;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一方面希望中国能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又担心中国会威胁到其国际地位和战略利益。双方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矛盾特性。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承认矛盾,创造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中美关系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存在很多争端与分歧。
4)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虽然中美关系经历过多次的起伏和危机,但是每次中美关系非但没有疏远,反而加深了。原因在于中美作为世界大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其共同利益处于主要方面,对抗处于次要方面。但是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方面,尤其是台湾问题上,美国对台军售使中美对抗关系占主要方面。
2. 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P41)说明毛泽东游击战理论的合理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以下几点:①坚持矛盾观点。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③在运动中把握规律;④发挥主观能动性。⑤做到主客观具体历史统一。
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的合理性如下:
毛泽东游击战理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在中国革命道路上,毛泽东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而是结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的革命情况不同于苏联
或者其他国家的情况;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中国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矛盾特点。
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理论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基础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对敌人从侧面牵制和打击,避免正面作战,充分考虑了敌强我弱战争形式。
3. 运用利益分析方法(P43)说明我国历史上打土豪分田地的重要性
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无不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打土豪分田地分析如下:
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而在土地改革时期,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地作为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一直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经济利益分配极不均衡。人数较少的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占社会人数最多的农民却拥有很少的土地,农民和地主代表两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存在最根本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可以认为是一种利益协调机制,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决了根本的利益矛盾,是从封建社会想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走的一步。
4. 什么是5“W”提问方法?
5W 分析法也称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术。5W1H是管理工作中对目标计划进行分解和进行决策的思维程序。它对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象、地点、时间、人员和方法提出一系列的询问,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这六个问题是:
1)Why——为什么干这件事?(原因、目的);
2)What——怎么回事?(对象);
3)Where——在什么地方执行?(地点);
4)When——什么时间执行?什么时间完成?(时间);
5)Who——由谁执行?(人员);
6)How——怎样执行?采取那些有效措施?(方法)。
以上六个问题的英文第一个字母为5个W和1个H,所以简称5W1H工作法。运用这种方法分析问题时,先将这六个问题列出,得到回答后,再考虑列出一些小问题,又得到回答后,便可进行取消、合并、重排和简化工作,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产生更新的创造性设想或决策。
5. 用利益分析方法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无不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英法为首的老牌帝国和德奥为首的新兴帝国利益分配不均衡,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均的帝国主义战争。(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即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6. 我国从上到下有哪些社会阶层?包括哪些人群?
第一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具有实际行政职权的干部,不是所有的干部;
第二个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包括三部分:一个是国家公有制企业的老总、经理、中上层的干部,第二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上层管理干部,第三部分是现在私营企业的经理人员。
第三个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四个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包括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工程师、医生等;
第五个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包括办公室主任、秘书、会计、出纳等;
第六个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
第七个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实际上也是第三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
第八个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制造业、建筑业的操作工人,是体力和半体力劳动者;
第九个阶层:农业劳动阶层;
第十个阶层:城乡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阶层。
第四章:
1. 举例说明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P51-52)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自然界的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社会发展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二者的区别,集中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包括选择“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包括选择实践目标、实践手段、实践方法等。
举例:
客观规律性:打雷下雨,地球绕着太阳转,冬冷夏热等等,他们都是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作用造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自然存在的规律。
主体选择性:社会的产生就是典型的社会规律---社会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我们祖先的生活需要.当我们的祖先认识到结成一定的群体,通过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抵御猛兽和外族的侵袭,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于是就结成了一定的群体.他是以人的意志和需要而转移的。
2. 如何理解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P47-48)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过程的开始。正是这种有限的、有始有终的、不断产生又不断灭亡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3. 什么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P55-56)
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因此,二者具有统一性。逻辑对历史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
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倾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