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随着文化经济的交流,不同地域带来的饮食文化特色与差异逐渐开始展现在人们眼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惯。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地方饮食特点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探究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从饮食方式、饮食观念及饮食礼仪等角度出发,剖析饮食文化差异的本质,有利于促使中西方文化完成更好的交流,这是减少跨文化冲突的重要途径。【关键词】饮食文化 餐桌礼仪 文化差异
引言日益进步的人类社会,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越发频繁。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饮食、风俗特点,因而在交流过程中,如若不清楚他人的个性化特色,将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或矛盾。作为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环节,饮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开拓中西方文明交流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利于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是文化交流的本质,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有效办法。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间的差异体现1.饮食观念。中国自古便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话,即民以食为天。这说明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同时从我国的菜系中也能看出来,丰富的菜系也是我们中国人对于吃这项事情艺术上的追求。中国人的饮食讲究色香味形俱全,注重事物的口味,追求外形的美感。例如中国的八大菜系当中,川菜便是比较有特点的菜系。川菜追求的是味与型,因而在川菜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大量的辣椒、花椒、胡椒等等。利用不同的比例调配而成的调料,使得川菜的口感呈现出麻辣、香辣、酸辣等众多古怪有趣的味道。因而川菜在我国享有百菜百味的美名。同时在中国也有这么一句老话叫做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当然,中国菜品中也有着自己比较严重的缺点。中国人饮食所追求的更多的是食物的口感与味道,并不是非常重视饮食的总体营养价值。我国的大部分菜系都以色香味形作为菜品评价的好坏,追求的是味蕾的享受及食物享受过程中的意境美。
相对来说,西方饮食的观念要更加“实在”一些。通常西方人认为饮食的作用要么是充饥是生存的手段之一,要么是体现出身份是富贵的象征。因而在西方呈现出了两种并不统一的饮食价值观念,即更多的注重食物营养,或注重食物的价值,忽略了食物的味道与外形。
2.饮食对象。中国以面食及米饭为主食,副菜则以蔬菜为主,并辅以少量肉与鱼。大部分中国人都是以素食为主,因此由中国人所开发的蔬菜饮食品种多达600余种。中国素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另外在北魏时期所著《齐民要术》中就已经专门列举了多大11种素食,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素食食谱中最早的。中国人食素是有原因的,由于我国历史文明发源于黄河中下
游,因而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文明。相对来说农耕文明更注重的是蔬菜及稻谷的种植。同时由于我国自古以来人口数量便名列世界前茅,因而大量的人口与不多的土地经常出现矛盾。这就使得我国为了能够更多的人吃饱饭,只能舍弃将肉食作为主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因为平原众多且畜牧业一直较为发达。因而西方一般以肉食为主,面包为辅。例如德国人,德国最出名的便是德国的猪肘,及香肠和啤酒。德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均每年猪肉食用量最高的国家。其他欧洲国家也是如此,更喜欢使用肉、蛋、奶,而不喜欢过于辛辣的食物。
3.饮食方式。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为围桌聚餐,同盘而食,这被称为合餐制。而西方人则更喜欢分盘而食,每人一份食物,被称为分餐制。合餐制是人们共同享用事物的直结方式,是聚餐的自然状态。这源于人类的历史起源,最初人类处于部落或是更早的时期时,主要以打猎为生。而人类相较于其他迅猛的野兽是显得较为弱小的。因此为了能够成功获取食物,人类历史文明中一直沿用的方式便是集体打猎。这从古代人猎杀长毛象的化石便能发现。因此,为了分享食物收获的喜悦,人类自古便是采用一同饮食的方式进行庆祝。中国人在历史的辗转下延续了这项合餐制的传统,而随着社会及文明的发展,西方人则逐步衍生出了分餐制。另外中国人主要使用的饮食餐具为筷子,进餐时会辅以汤匙。因为中国人常见食物中的稻米是没有办法使用刀叉进行的,而筷子则相对简单一些。另外我国的食物烹制方式也是我国人民使用筷子吃饭的主要原因。而西方文明中,主要食物为肉食,面包则是副食。因此用刀叉切割肉品与面包是西方人饮食观念中,较为方便的方式。
4.饮食礼仪。中西方在饮食礼仪上也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别。中国人的饮食礼仪为,上座尊东,并以面朝大门为尊。若是使用圆桌进食,那么主人必须正对大门而坐,并于左右安排客人落座,左右两边相距主人越近,代表客人的地位便越加尊贵。如若距离相同,则左侧客人的尊贵程度相对高于右侧客人。西方国家常见的餐桌一般为长桌。落座的时候,主培一般在面对门的位置,副主培则在主培对侧。之后1号客人在主培的右手,2号客人在主培的租售,3号客人在副培右手,4号客人在副培左手,其他客人则随意落座。另外中国人在敬酒的过程中,也会以职位、身份、年龄作为敬酒顺序。敬酒顺序主次分明,此外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中,还有这劝酒这项习惯。而西方则不同,在西方饮食宴会中,西方人虽说也会饮酒,但是却不会劝酒。同时在西方文化中切忌中国式干杯,认为“耍酒疯”是一项非常不文明的行为。当然,德国与爱尔兰这种熏酒如命的民族则例外。
二、餐具功能看待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作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标志性符号,刀叉与筷子,不仅体现出了中西方饮食方式和饮食对象的不同。同时也能折射与反应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1.逻辑思维及模糊思维。从中西方餐具的使用方式我们
- 187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便可以看出来中西方文明在思想上的不同。首先刀叉的功效与作用是切割食物,西方人主食是肉类,因此从刀叉的使用上,我们能够看出从大到小的食物切割,反映出来的是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筷子则承担了夹取菜品的作用,中国人主食为面食及米饭,因此从筷子的使用上,我们能看出从喜好进行选择的过程,反映出来的是东方人的直觉模糊思维。
2.法制及人制。刀叉所代表的另一点涵义是力量,是一种饮食态度上的硬性,追求的是暴力与强制。从西方人饮食方式能够看出,西方人在饮食的过程中,用左手上的叉子紧紧地插住食物,并用右手上的刀子进行暴力切割。而筷子则代表的是一种协调与平衡,相对西方文化来说,筷子体现出的是柔性美。同时在食物的夹取过程中,筷子的工作更多的是用适量的力量进行事物的约束及规范。
三、从农业结构看待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气候是影响地域饮食文化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气候会带来不同的饮食文化影响。例如在中国北方受气候的影响,人们所食用的稻米多为一季稻或二季稻,而在中国南方,人们所食用的稻米则更多的是二季稻甚至是三季稻。不同的气候资源带来了不同的饮食结构差异。
另外中国所处的地区为欧亚大陆东部,因此受季风气候影响,种植业成为了我国农业结构的主导地位,相对来说,林渔业则比例相对较小。秦玲-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等,秦玲-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广泛种植水稻。因而才会出现中国人向来是以面食与米饭为主的饮食结构。当然这种饮食结构也是确保我国庞大数量的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西方例如美国,则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温暖的暖湿气流为美国带去了大量的雨水,非常适合牧草的声场。这就使得美国能够得以发展大量的畜牧业,并成为农业结构中的主导。此外,欧洲东部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农作物只能以较为耐旱的小麦为主,因此才会出现西方人饮食结构中,更多的是肉食及面食。
四、从宗教信仰上看待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宗教信仰是另外一项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出现差异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三大教中,佛教与道教起源较早。佛教曾一度成为中国最盛行的教派,众多的信众是素食成为中国主流饮食文化的重要原因。起初,在佛教流传到中国时,由于信仰还未完全扩散,因而对于信徒的饮食要求并没有进行严加规定。而到了南朝时期,受梁武帝的影响,不仅是僧侣与信徒不准食用肉食,就连普通民众都受到影响,肉食结构差点从中国人的餐桌中消失。梁武帝认为,吃肉便是杀生,而佛教讲究的是禁止杀生。因此严加控制了僧侣食肉。佛教信徒必须每日吃斋念佛,且禁止杀虐动物。另外,道教的文化观念则是养生之道,及顺从之道。因而道教虽然没有明确规定饮食习惯,但是却也主张清淡的饮食结构。所以素食迅速成为了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这既是信仰的影响,也是受相对来说柔和的国人民性影响。
而欧美人则普遍信仰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在历史上曾是个纯素食的宗教,但是现在对于荤素没有过多的要求,在平时的饮食中也没有任何的禁忌。甚至了解基督教的人士也知
道,耶和华说,吃我的肉喝我的血。这句话虽然并不是说真正的让信徒去吃耶稣的肉,喝耶稣的血。但是也意味着西方人对于肉类食物并没有任何禁忌。每到节日,西方基督徒会以面包和红酒代替耶稣的肉与血进食,代表对耶和华赋予世界生命的尊重。
五、从价值观念取向不同上看待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中西方文化间的价值取向我们也能看出,不同的价值观也体现在了饮食等诸多方面。
中华文化中,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和谐的因素,在人际关系上更是对以和为贵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中国时较为典型的家庭式社会,崇尚的是集体主义。这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大部分东方国家的文化特色。合餐制体现出了共享食物,合餐制也体现了集体主义象征。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看,合餐制标志着家庭亲情、友情。这种用餐制度体现出了原始仪式上,伙伴与家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决心和氛围。而西方的主流思想中,则更加崇拜个人主义。这从西方人的思维中也能够看出。西方人的分餐制起源于文艺复兴后期,为了保护个人领域而兴起。既要自由的获得食物,又要尊重他人,人们设计出了公共餐具和相应的分餐制,这不仅仅是除语文升学层面的考虑,更是为了推广内蕴于其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尊重个体等现代精神。
六、从用餐着装礼仪看待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除了以上列举到的中西方饮食习惯和文化间的差异,中西方的着装礼仪也能够明显的看出中西方文化差别。中国人在宴请他人时,一般可以随意穿着,除了个别较大的宴会人们甚至可以穿着T恤和牛仔裤。在西方,人们变比较重视着装要求。例如在较为高级的宴会中,如若着装不够正式,那么甚至是不能够入内的。在西方被他人宴请的客人在参加宴会时,男士应当穿着西服与皮鞋,而女士则要茁壮礼服与高跟鞋。且不能以休闲服饰就餐。这是西方人在用餐时候的着装习惯,也是文化间的差异。从用餐礼仪上我们也能够看出,相对于食物品质,中国人更加看重的是参与用餐,重视的亲情与友情。而西方人相对于培养与宴请者的关系,及融入氛围,更看重的则是自己身份价值的体现。
七、结论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延伸及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经济、饮食等之间的联系,如今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正如那句老话一样,想要和他人成为朋友,应当先知道他人的喜好与厌弃。研究中西方文化与饮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彼此之间不同的世界观、风俗习惯甚至是价值观念的取向等。同时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西方饮食文化与我们之间的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客观地看待文化之间形成的本质化差异。这是帮助我们更好且理性的看待西方文化的关键步骤。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联系日趋紧密,了解彼此间的不同与共同,是实现人们拥有更绚丽多彩生活的关键。参考文献:
[1]周恒延.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J].赤子(上中旬),2016, (24):62.
[2]赖琼.浅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就业与保障,2016,(11):21-22.
- 18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