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

2023-08-04 来源:易榕旅网
绝密★启用前

临沂一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 2016.10.17

命题人:张衍斌 审核人:赵民苍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召开国民参政会,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并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共同防共”的谬论。这表明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 D.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

2.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3.某条约第二款(二)西历本年八月十九日,即中历(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完全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说明( ) A.列强控制中国科举考试 B.民众素质低下不宜从政 C.满清政府丧失自主地位 D.文化冲突影响中外关系

4.《原道救世歌》中有“天父上帝人人共,何得君王私自专,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语句,其根本目的是( ) A.唤起宗教信仰热情 B.传播基督教精神 C.否定儒家伦理道德 D.激发反封建情绪

5.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对此图正确的解读是( )

A.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6.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A.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7.美国援华军火数量与中国所需数量差异表(1942.1—1942.4) 品名 战车防御炮 七五山炮 步枪 手枪 单位 门 门 枝 枝 中方需要量 720 720 2000,000 45,000 美方供给量 60 44 20,000 442 两者相差 660 676 180,000 44,558 ——资料来源: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

上表反映出( )

A.中国尚未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美日矛盾缓和导致美国对华援助减少 C.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没有实质性改变 D.外援不足导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失利 8.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 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9.近代某条约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一规定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清政府曾颁布一重要历史文献,其中有如下内容:“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下列判断符合材料内容的是( ) A.颁布时间应该是维新变法时期 B.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C.这一文献出台应遭到慈禧集团的强烈反对 D.这是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宪法性文件

11.国民党在一次军事行动前发表宣言:“本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盖一则中华民国之政府,应由中华人民自起而建设;一则以凋敝之民生,不堪再经内乱之祸。故总理北上之时,即谆谆以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号召全国。孰知段贼于国民会议,阳诺而阴拒;而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这一行动应是( ) A.二次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2.“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13.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14.从晚晴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

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 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清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 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15.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爱国救亡精神 B.自由开放意识 C.民主法治观念 D.实业救国愿望 二、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16.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在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政院同意,有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媾和及缔结条约。 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之同意。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副署之。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

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假设他们的观点成立,你认为有哪些理由?(10分)

试卷答案

24.

(1)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 民众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2)差异: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或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具有进步作用;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法制建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第一问从材料中“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到“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贵族们长期垄断”到“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 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第二问学生结合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工人运动的推动来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的是两部法律的差异,学生通过图表可以得出约法在取消“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等方面,第二问学生根据课本答出该宪法的性质和意义即可。 27.

(1)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饥;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6分)

(2)认识: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 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4分)

理由: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6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可知,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师夷长技”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可知,维新派的爱国意识与日本成功的经验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各阶层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2)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申报》主张宪政失败的原因不论常识、风俗,还是心理都未达到宪政的要求。根据材料三“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需要知识的教育”可知,作者认为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法制、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不具备宪政的条件。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可知,受到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以及小农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国民宪政意识淡漠有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