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初词人顾贞观生平与词作

2023-12-20 来源:易榕旅网
摘要:顾贞观出身江苏无锡的一个遗民家庭,为当地望族。他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两首“赎命词”解救自己挚友吴兆骞归还。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大半隐于民间,才华横溢,有《弹指词》和四部诗集传世。还和好友纳兰性德一同选编《今词初集》,在词坛有重大影响。本论文以“归还吴季子”为线索,再现了顾贞观一生的生命轨迹,并对他的词作进行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顾贞观;吴兆骞;纳兰性德;《弹指词》

顾贞观(1637-1714),清初文学家,初名华文,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是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的四世孙。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又与曹贞吉、纳兰性德享有“京华三绝”的美誉,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著作,是清初一个比较重要的文人。

清朝的无锡是一个遗民集中的地方,顾家便是其中一个遗民家族。顾贞观的父亲顾枢(1602-1669)字所止,号庸庵,少时为东林领袖高攀龙的学生,清兵入关后隐居乡里做了遗民,品性淡泊,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而明清易代之际贞观只有七岁,战乱时期的清兵行径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加上贞观父辈们坚决的隐逸态度,都对顾贞观的人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赋才轻庾鲍,诗格僭卢杨——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1637-1661)

顾贞观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少时便崭露头角,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力。他少年时期便与吴梅村、黄家舒交游,受他们的影响很深,同时自己才华横溢,在邑中声名大噪。顺治十年(1653),顾贞观参加邑中童生小试,赋得《蓉湖竞渡诗》,考官激赏不已,“后隶苏郡嘉定籍为弟子员”。顾贞观也很自重名气,在《楚颂亭诗·旅情寒况一百韵次秀岩集》中说自己“赋才轻庚鲍,诗格僭卢杨”。

顺治十一年(1654),顾贞观十八岁,这一年,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生死之交吴兆骞(字汉槎,号季子),并受其邀请加入慎交社。

明朝灭亡后江南一带的文人纷纷结社,以此来抒写怀旧之感,顺治六年(1649),苏州宋实颖等创立慎交社,吴兆骞和他的两个哥哥吴兆宽、吴兆宫都加入此社,并成为社中的主要人物。慎交社前身是明代崇祯末年的几社,几社在顺治二年(1645)演变为沧浪会,而沧浪会又在顺治六年(1649)分化为慎交社和同声社。慎交社的主要领导人物就是宋实颖和吴氏兄弟,而同声社的主要领导人物是章在兹、叶方蔼。

当时吴兆骞诗名远近闻名,是慎交社的主干,他对顾贞观十分赏识,曾“蹑足附耳,必引弟为第一人”,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此时顾贞观只有18岁,却“推觞赋诗,才气横溢”,受到同游推重,跻身“云门十子”之列,名气益振。

少年顾贞观文采飞扬,他早期的诗作风格在《楚颂亭诗》中的几首《无题》可见一斑:风格秀逸,缠绵菲丽,有晚唐之风。这一时期的词作则主要收录在《弹指词》的上卷,多是“男子作闺音”的情词,以女子口吻表达自己细腻的真性情,意境有的凄婉动人,如《埽地花》(拥炉人倦),有的清新爽利,如《归国谣》(呼女伴),是比较典型的婉约词。

拥炉人倦,向煮雪声中,坐愁愁坐。巡檐数朵。为丁宁玉笛,莫教吹破。酷爱高寒,纸

帐一番清课。肯闲过,不律隃糜,那禁慵堕。 旧约何曾果。记徙倚朱楼,迷藏香径,延缘画舸。正离魂欲接,断烟横锁。怕梦醒时,盼杀满城灯火。问谁个,掩纱窗,更愁于我。(《埽地花》)

呼女伴,斗草斗花轮日换。相约罗衣同浣,略嫌天气暖。 几摺才开筠扇,莫教题便满。空却回文一半,有人亲落款。(《归国谣》)

他还有许多咏物词,尤以写梅的词作著名:

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小楼风月独醒时。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待他移影说相思。(《浣溪沙•梅》)

谢章铤称此篇为:“剔透玲珑,风神独绝”,名句“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还被纳兰性德拿来形容贞观的整个词作。

另外,《弹指词》还收录了顾贞观这一时期的伤今悼古之作,颇见风骨,这些词的写作是受了当时社会现状大环境和顾贞观自己遗民家庭的影响,同时也是顾贞观自己内心情感的写照。

然而,江南地区的结社之风给清朝统治者带来了心腹隐患,清政府采取了文字狱的方式来打压文人结党之风,顾贞观的好友吴兆骞不幸牵连其中。吴兆骞诗才杰出,恃才傲物,与同声社章在兹、王长发有宿怨,在顺治十四年(1657)的乡试中吴兆骞中举,却被他们诬告,被无辜牵连卷入此案,最终得了个流放宁古塔的判决,这一去就是二十三年。顾贞观为了营救好友,终于走上了仕途之路。

二、向天公,投笺自问,生余何意?——怀才不遇的仕途青年(1662-1671)

康熙元年(1662),顾贞观辞亲远游来到京城,为的就是走入仕途,“归还吴季子”,他在《寄吴汉搓书》中说:“今卖扬雄之赋,不值千金,援纳无资,浪游非计,正在莫可如何……弟明年走永平,问津童子试,如得当,即入北闱,淹留尚久,倘有机缘可乘,为汉搓作生还计,固是古今一幸事。”

很快他便以“落叶满天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一句得到尚书龚鼎孳的赏识,进入成均馆。龚鼎孳是“江左三大家”之一,诗词皆负盛名,又以喜欢扶植人才成为一众士子的“伯乐”,受到他的引荐对贞观来说 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情。康熙三年(1664),他又受到魏裔介的提拔,任中书舍人一职,并与此年受康熙召见,写《满江红•甲辰七夕后一日陛见》一词记录此事。

曙色天街,衣半湿、露华凉沁。何处是、双星一水,碧空遥禁。夹道纱笼趋画省,几枝银箭传清禁。赋春城、批敕与韩翃,题宫锦。 初日耀,龙墀荫。罘罳角,鱼鳞淰。向御炉烟里,瞻天无任。只觉上清尘土绝,那知玉宇高寒甚。料孤眠、正忆早朝人,欹山枕。(满江红)

上片白描上朝的情状,结尾用韩翃典故,耐人寻味;下片写太和殿庄严景象和自己的心理感受,最后用闺中人愁思之状结尾,意蕴深远。全篇虽然记录了作者蒙圣主召见这件事,但是却不见欣喜之情,反而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感觉。

顾贞观出生于遗民家庭,从小长大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都使他对清政府有一种潜在的抵触情绪。然而文人士子哪个不想能够一展自己经世治国的雄心抱负呢!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对出仕这件事无法忘怀。最后,为了能够有能力营救自己的好友,只有拥有相应的权利和门路才能有办法将吴兆骞从遥远的苦寒之地救回来,贞观又不得不着眼于仕途。这一时期他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遗民之子的身份、经世治国的抱负、营救好友的梦想、残忍骨感的现实——顾贞观得到的这两个官职只是从七品的小官,既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又无法为营救好友出力。于是这一时期,他的词作中充满了牢骚、自嘲之语,也有怀乡之作。

马齿加长矣。向天公、投笺试问,生余何意?不信懒残分芋后,富贵如斯而已。惶愧杀、男儿堕地。三十成名身已老,况悠悠、此身还如寄。惊伏枥,壮心起。 直须姑妄言之耳, 会遭逢、致君事了,拂衣归里。手散黄金歌舞就,购尽异书名士。累公等、他年谥议。班范文章虞褚笔,为微臣、奉敕书碑记。槐影落,酒醒未?(《金缕曲•丙午生日自寿》)

这是康熙五年(1666)作者三十岁的时候写的一首词。这年他任国史院典籍,只是一个七品小官,显然与贞观满怀抱负相违。这首词平实率直,直抒胸臆,上片问天公“生余何意?”道出了作者的迷茫和对自己的怀疑;下片写梦想自己有天能够荣归故里,是何等荣耀,却在最后问自己“酒醒未?”颇得自嘲之意。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满腔幽愤,抒发了作者功业未成的悲苦和落寞。

早换新衣,迟添弱线,且教同坐更阑。乍绕檐冰箸,戛碎琅玕。今宵海样莲花漏,听儿家、数尽悲欢。燕台梦杳,似伊清瘦,可耐严寒? 双鱼昨寄平安,道夜深风雪,正直金銮。想频呵冻墨,绛蜡才干。平明又复催趋走,只空陪、彩仗千官。口脂面药,几时宣赐,分饷孤鸾。(《金菊对芙蓉•至夜》)

冬至夜里天寒地冻,贞观自己一人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靠想象来慰藉自己孤单的心灵。遥想家中情景仿佛近在眼前,令人读来不胜唏嘘。下片则写自己如此辛苦,夜以继日地为朝廷忙碌,却不知何时能够受到赏识、平步青云,孤单的同时又有埋怨,贞观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家庭环境和营救友人的双重压力,再加上仕途坎坷,顾贞观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十分不顺利。整整十年,顾贞观的心情都是忧郁的、矛盾的。康熙十年(1671),贞观的引荐者魏裔介被李之芳所劫,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以老病乞休。为了保身,知难而退的贞观无奈去职,抽身官场。

三、廿载包胥承一诺,乌头马角终相救——壮年终归吴季子(1672-1683)

十年的官宦生涯使顾贞观十分失望,他已经看够了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和相互

倾轧,但是营救友人的愿望仍然没有实现,一腔才能也没有用武之地。让贞观这样回归家乡,未免太不甘心。顾贞观去职后没有直接回到家乡,而是选择四处游历,寻找机会。他在《楚颂亭记》中的《久客》中写道:

久客归仍懒,离辛坐不辞。正愁当落日,欲去更移时。 帆影随堤曲,潮声入海迟。叩舷鸟鹊起,一借惜无枝。

这首诗让人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年的游历生活就是为了找一个可依之“枝”。终于,在康熙十五年(1676),经徐乾学、严绳孙的引荐,40岁的顾贞观再次来到京城,成了纳兰明珠的门人。而此时,距离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也已经快20年了。

在这一时期,顾贞观结识了纳兰明珠的长子、志同道合的好友——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更为难得的是谦虚好学、喜于交接。两人的友情也是一段佳话,容若死后,贞观在两人唱和的《金缕曲》后附注:“岁丙辰,容若年二十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阅数日,填此阕为余题照,极感其意,而私讶‘他生再结’殊不祥,何意为乙丑五月之谶也,伤哉。”这两首唱和词作是这样的: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已。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咏,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重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纳兰性德)

且住为佳耳,任相猜、驰函紫阁,曳裾朱第。不是世人皆欲杀,争显怜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己。惭愧王孙图报薄,只千金,当洒平生泪,曾不值、一杯水。 歌残击筑心逾醉,忆当年、侯生垂老,始逢无忌。亲在许身犹未得,侠烈今生已已,但结托,来生休悔。俄顷重投胶在漆,似旧曾相识屠沽里。名预籍,石函记。(顾贞观)

物是人非,贞观在容若死后重读这些唱和之作,心中悲苦可想而知。同样的重情至性,相同的词学观念,顾贞观和纳兰性德二人相见恨晚,并在一起编写了《今词初集》,专门选取“抒写性灵”的词作。《今词初集》于康熙十六年(1677)编成,目的是“铲消浮艳、独抒性灵”,当时在文坛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可惜天不假年,纳兰的早逝加上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的崛起,是这词学史上本来可以浓墨重彩的一笔提早谢下了帷幕。

在顾贞观为纳兰府中门人的期间,他一直积极为“归还吴季子”筹划,不断请求纳兰明珠帮忙,只是明珠在官场浸淫已久,深知此事不易,不肯轻易许诺。贞观感于年华易逝,相救之难,写下了千古绝唱《金缕曲》二首。这两首词前有小序,是贞观“以词代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底写给挚友的。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

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脚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孱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二十年了,曾经的承诺一直压记在贞观心上,没有一刻忘记。回首过去的二十年,自己在这人世中摸爬滚打,“冰霜摧折,早衰蒲柳”,却还是没能将吴兆骞救回,深感有负于这位挚友。词作真情流露,字字含泪,感人至深,充分体现了顾贞观重“情”的词学观念。纳兰性德看后,“为泣下数行”,称之为“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并许以五年之期,必归吴季子。最终在纳兰父子的帮助和贞观的不懈努力下,吴兆骞终于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塞北流放后,于康熙二十年(1881)生还,这两首《金缕曲》也被誉为“赎命词”,成为千古绝唱。

可惜的是吴兆骞在常年苦寒的环境下身体受到了很大的摧残,回到中原三年便因病去世了,而贞观的忘年交、词学上志同道合的好友纳兰性德也于康熙二十四年(1885)去世。两位好友的相继离世给顾贞观很大的打击,贞观深感在京城已经没有继续留下的必要了,于是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

顾贞观的《弹指词》下卷主要创作于在纳兰府中的这一时期,词作有的回忆自己在京为官的“懊恼十年情”,有的写被迫辞官后的无奈,有四处游历时的羁旅愁思,也有与纳兰容若相互唱和的佳作。如《弹指词》下卷中的《虞美人》(七行宝树奇香透)前小序说:“后十数词皆与容若同赋,其余唱和甚多,存者寥寥,言之堕泪。”小序是在容若离世后补的,想起来就要落泪。这里不仅可以看出两人深厚的情谊,也能看出贞观重情至性的特点。

四、视平昔才华,已如飞絮落花——隐居漫游,疏于词作(1684-1714)

诸洛在《弹指词》序中说顾贞观:“至归老纑塘,究心理学,视平昔才华,己如飞絮落花,任其沾泥随水,一切不留色相矣。”顾贞观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回到家乡,在曾祖顾宪成的祠堂边建造积书岩书屋,开始过类似遗民的生活。这一年他的挚友吴兆骞去世,次年,忘年交纳兰容若也与世长辞,贞观于是再也没有回到京城,而是在家乡终老。正如上述诸洛所说,他渐渐放弃了词的创作而转向诗歌的创作,并开始潜心研究家传的理学,主持东林讲席。

顾贞观晚年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诗歌方面。当时清朝统治日趋稳定,人民生活安逸,许多清初词人心中的家国之痛已经慢慢被时间抚平,顾贞观也是如此。加上他回归乡里,营救朋友的承诺也已实现,隐居悠游的生活又使得他的心境平和淡泊,词界争先的心气也随着挚友容若的早逝而慢慢消逝,这种情景下,贞观

自然不会选择词这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文体进行过多的创作。所以,晚年的顾贞观疏于词作,专注写平和古淡的诗歌。

他的诗歌“以王孟韦柳为宗,一变而清微澹远,如清湘瑶瑟,古韵怜怜,又如天仙化人,饮露餐霞,不复思人间烟火”。他手订《纑塘集》,仅留诗四十余首,门人沈归愚称为“味在酸咸外者”,很得“神韵派”王士禛的欣赏。贞观晚年跟渔洋交往较多,他晚造平淡语不能排除受渔洋“神韵”之影响这个可能。但是贞观写的诗虽不思人间烟火,取材却都是他身边的一水一木,抒发的都是他痛定后的冷静和淡泊。如《雨止缝塘书舍抵暮无一人过桥上者》:

山浅雨亦深,烟光幕如积。窈然清池上,暂与尘土隔。 依杖玩浮沤,凭栏数归翼。无生复奚灭,有动随所息。 磐声时一来,怀哉岩栖客。愿言依此境,共对香灯夕。

这首诗写雨后的黄昏里诗人闲适的生活,心态十分超然,沈德潜说这首诗“纤尘不起,语可证禅”,确实是这样的。 顾贞观晚年的生活其实并不富裕,反而是过着一种清贫的生活,他有一首《灌园》,写自己为了谋生去给别人家浇水:

不自量筋力,求为人灌园。意惟营一食,迹若避群喧。 谁遗五色芝,服之诧腾赛。奈非尘埃种,移符安得蕃。 还将理菜吐,膏泽资泉源。龟勉试操作,编篱复插援。 早韭和露茁,晚藉凌霜翻。但从采掇便,未觉烹饪繁。 心行诚苦疲,既饱亦杆杆。向读神农书,近闻老圃言。

虽然日子很苦,但是心境平和,反而以此为乐,颇得陶渊明之趣,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平实顺畅,与他的词作一样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传之后世。

此外,晚年的贞观还给人写序,完整保存的有《古今词选序》和《通志堂序》,其他的只能从一些词话或笔记著述中窥见只言片语,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一月十八日,贞观逝世。

五、结语

生于遗民家庭的顾贞观本来可能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做一个一辈子的遗民,但是吴兆骞的流放改变了他,为了解救自己的挚友,贞观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如果不是“归还吴季子”的承诺,贞观不会坚持在京城寻找契机,也就不会与纳兰相识,结成忘年之交。其实,从他大半生都在为吴兆骞归来这件事情做努力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贞观的性情至真至善,他的词作讲究真情、独抒性灵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晚年的贞观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两个朋友,加上对官场看淡,

创作改向平实淡然的诗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隐居的生活使他感到心灵上的充实与惬意,超然古朴的诗歌也是文学史上的一笔财富。

由于种种原因,顾贞观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他的成就和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他的《弹指词》独抒性灵,特别是两首“赎命词”音韵铿锵,感人至深。顾贞观也凭借《弹指词》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并称“京华词苑三绝”,可见其词学地位。其次,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共同选编的《今词初集》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尽管事情未竟,没有在词学史上产生更大的推动,但也给当时的清初词坛提供了一些嬗变的契机,开创了另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秉戍.弹指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严迪昌.一日心期千劫在——纳兰早逝与一个词派之夭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3]黄超云.才华盖世 坎坷一生——清诗人吴兆骞评传[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1月

[4]许维娣.顾贞观《弹指词》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5月

[5]张学举.论顾贞观《弹指词》之极情特色[J].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11月 [6]储庆.论顾贞观词的前承与创新[J].安徽大学,2010年11月 [7]李娜.清初词人顾贞观研究[J].苏州大学,2002年4月.

[8]余何.问天公,生余何意——论顾贞观的咏怀词[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

[9]高亢.吴兆骞年谱[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