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页(三)
以两只大南瓜为贽礼的张燕昌
张燕昌(1738-1814),字芑堂,因手上有鱼纹,故号文鱼,亦作文渔,别号金粟山人等。浙江海盐人。幼时生活较为贫困,但却长期醉心于金石篆刻之学。惜无师门可寻,只听说当时杭州有名的金石家名叫丁敬,却又无钱去投师,左思右想,踌躇不定。后经过瓜田,忽然想到,海盐的南瓜大又甜,背两个去杭州送给丁敬,也算是一番心意。在个夏秋之间的炎热季节,他背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南瓜,风尘仆仆,满身大汗地赶了一天路到了杭州,找到了丁敬的家。张燕昌的一片真诚求学之心,终于感动了年过六十的丁敬,破例收了这个农村里来的青年作学生。以两只大南瓜贽拜丁敬为师之事,足见师生两人的脱俗,传为美谈。才子之所以\"才\"是因为拜了名师,于是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连丁敬自己也说张燕昌是个得意门生,真可谓名师出高徒。此外,既能拜名师而不被拒之门外,则自己也须有些真本领。张燕昌在老师的悉心指授下,刻苦用功,能日记千言,加之过目不忘的聪颖天资,常有独到创见,深得丁敬赏识。于是,他如鱼得水,经过多年锲而不合的钻研努力,大凡商周钟鼎彝器,汉唐碑碣石刻,无不潜心搜寻,尽心考释,并常与梁同书、贫方纲共同探究,终日不倦,时有创获。前后收集了几百种金石资料,先后著成《金石契))、《飞白书录》、《石鼓文考释》、《续鸳鸯湖擢歌》等。在篆刻上,他除了师法浙派切刀方折一路之外,似乎也不自囿于此。如果说,浙派的技巧到了西泠后四家显得略有定型,稍显活力不足的话,那么作为直系门生的张燕昌却并没有此弊。他的白文印在方折基础上极尽移让腾挪之能事,刀法同样朴实无华而人木三分,但在空灵变化方面却更胜一筹。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出自随意纵横的娴熟用刀技巧,使他的变化具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境界。如水到渠成,自然生韵。从他的《芑堂印谱》诸作中,可窥见其貌。
朱文印\"翠岚\"和\"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二印取法元、明,刀法取浙、皖两家,冲切并用,利涩同存,构成他在静逸中有超脱尘俗之气。朱文印\"翠岚\"白芙蓉狮钮扁章3.5 × 1.8 × 6.2cm
朱文印\"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4.5 ×4.5 × 7.2cm (水坑牛角冻)
仅次于\"西泠八家\"的高手胡震
胡震(1817-1862),初字听香、听芗,后更字不恐、伯恐,号鼻山、胡鼻山人、富春大岭长。浙江富阳人,侨居上海。生平喜旅游,爱立崖岸,尝徒步八千里,探桂林山水。精通古文及篆籀八分之学。篆刻颇为自负。后偶见\"西泠八家\"之一钱松印作,自惭不如,深为折服,自此紧追钱松,印风为之一变,并与钱松结为至交。篆刻史上与钱松齐名,世以\"钱胡\"并称之。胡震不轻为人作书、刻印,作品流传较少。惜后来因得瘟疫而早逝,广东严芥将他和钱松的作品辑为《钱叔盖胡鼻山两家刻印》。
对印\"以意为之\"篆法奔放浪漫,刀法上颇能体现钱松的冲中带切的技巧,自然率真。布白以险取胜,直笔横笔挺正,给人以动中求稳的美感。边款单刀楷书。以生辣劲健为特色3.2× 3.2×95cm
\"江南篆刻第一名手''杨潍
杨潞(1781-1850),原名诲,字竹唐,号龙石,晚号野航,别署石公山人。江苏吴江人,精研金石考证,书法取法于《天发神谶碑》。精金石考据之学,擅刻竹,字、画均能,用刀不以光洁取悦于人,讲究传神。篆刻虽无法脱尽浙派形模,但在力求妩媚之习中自成一格;印款,早中期苍拙,后期稍工秀,得六朝碑刻遗意。道光甲辰(1844)年,半身疯瘫,不利捉刀,以后很难再见其作品。
杨澜擅艺多方,刻竹、刻碑、刻印,靡不精通。他曾自钤印谱一帙,题为《龙石道人印存》,共钤印三千余枚,皆为历年鬻印所得,
可谓洋洋大观,大凡铜、牙、玉、竹诸不同印材均在印旁标出。蒋宝龄《墨林今话》谓杨溜为\"江南篆刻第一一名手\"。杨溜虽非杭州人,但他与赵之琛同年出生,其问偶受浙派影响理所当然,但从总体上看,他的作品还是走吴门印风的道路。他出生在苏州吴江(松陵县),又常在苏州卖艺,所学的也是吴门派印风如文彭、顾苓、徐坚等乡前贤的名作。杨潍传世朱文印,有明显的明代中后期篆刻初兴时的醇朴遗风。至于白文印\"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虽为多字,但在盘曲回绕时尚能不失醇古之意。在篆刻中,无论是朱文的学文彭或是白文的宗汉风,他的线条都不是光洁挺滑一路的。
西泠印社孤山上的仰贤亭中,杨潍有一方肖像碑。能与丁敬、蒋仁直至邓石如、赵之谦同列于孤山圣地,为仰贤亭二十八贤之一,足见杨獬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世人称之为\"松陵派\"。
白文\"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寿山红高山盘龙钮6.2 ×4.8 × 3.5cm
才貌双全的程庭鹭
程庭鹭(1796-1858),初名振鹭,字缦真,又字问初,号绿卿,改名庭鹭,字序伯,号蘅乡等。嘉定(今属上海)诸生。善词章,工山水,清润中寓苍浑,近李流芳。篆刻宗法浙派,得丁敬、黄易神髓,印风质朴古拙,厚重静穆,颇自负。
程庭鹭本来是个画家,其地位在乡里自然是第一等的。他的美姿风彩常令人称道。陈云伯称他是有\"抱鸾凤之姿,挹烟霞之气,诗情画境,一如其人\",如此翩翩美少年,书画兼长,可谓是才貌双全。程庭鹭的印风古朴、沉稳,他的作品常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白文印\"交存古道见真情\"为寿山黄杜陵狮钮章,边款小楷秀雅明净,清丽绝俗,石质凝灵诵诱3.4× 26×96cm
刚健婀娜的邓派与歙派
邓石如派的形成稍晚于浙派。
清代中期虽然大多以师法文、何为标榜,但程式化的作品使文、何派当年的生气成为强弩之末,印风趋于板滞庸俗。不甘流俗而又具有开宗立派条件的印家必然努力寻求新的风格突破。浙派以外的地区性流派的崛起,不仅活跃了清中期印坛的空气,时也进一步表明文、何印风的趋于衰退和代表新风格流派的勃勃生机。这一时期的诸家中,几乎都是安徽籍人,故历史上一般总称为\"歙派\"(或徽派),邓石如虽然也列为\"歙派\",但由于其影响深远,一般专称为\"邓派\"。
竹印篆刻高手潘西凤
潘西凤(1736-1795),字桐冈,号老桐,别号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居扬州。受业于王虚舟(清代书家,官吏部员外郎)。识见卓越,布衣终生。善音乐,能以竹制琴。精刻竹,曾书丹于竹简,号为《竹简十七帖》,精妙绝伦,翁方纲为之跋,嘉庆年间被收入内府。雍正年间,大将军年羹尧显赫一时,潘西凤也被罗致幕下,\"时多匡助\",表现不俗。以后献计不被采纳,\"拂衣辞归\"。在世俗看来,也许是使性逞强,殊不料以后年羹尧案发,大将军被处死,株连多人之际,潘西凤却安然无恙,诚可谓是因祸得福。
潘西凤以后是矢志以布衣终了,于是以其余技\"镌制印章贻诸戚友\"、\"一时尚之,好古之士争购焉\"。从同游的郑燮、李复堂、高翔等人的唱和看,对他的篆刻是十分钦服,并不视为附庸之物的。
白芙蓉巧色螭虎钮白文印椭圆章白文\"心无忘思\"3.5×0.9×6.3cm
白芙蓉冻螭虎钮朱文印\"秋雨梧桐叶落时\" 37×3.5×8cm 身怀绝技的艺术家董洵
董洵,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浙江山阴人,生活在清乾隆、
嘉庆年问。在艺术上,他是一个早慧的人。幼时在乡塾读书时,便喜摹印,曾任四南充县之簿,但因个性傲兀,得罪上司而去职,遂携琴书,遍游蜀中名山川。工诗,擅书画,篆刻以秦汉为宗,推崇朱简、程、穆倩、丁敬,印路较宽,风格多样。曾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两峰刻过许多印,印坛声誉甚佳。
董洵终于不为腐败的官场所容,自此似乎看破红尘,而\"诗益鸿放,画逾雄奇\"。恍恍然是以名士终老了。但却还是未改旧念。在\"落职\"之后又再入都门,遍访旧友,遂三度复出,投入到同乡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梁国治门下为宾客。寄食豪门,总不愿以寒儒潦倒一生,这成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普遍心态。董洵寓京师30年,以铁笔游分卿问,其有足够的风雅使那些达官贵人为之折节。比如他在梁府即以善擘窠大书而受激赏,还能以绝顶才情白度曲:\"酒酣耳热,常以丝竹寄其慷慨,每度一曲,梁尘俱飞。\"
董洵摹印有相当的成就,对于追溯古玺汉印神貌,比前辈有更高的手法。他自己也有几百方汉铜印收藏,虽然后来\"皆以易来\"而流失,但足证他的眼界所在。此外他的单刀边款有极高水平,所著《小池诗抄》、《董氏印式》、《多野斋印说》等,充分表明他不仅是个身怀绝技的艺术家,更是个全面的、专业意识极强的独特篆刻家。
朱文印《寿日於箕飞异》红芙蓉双螭穿钱钮章4.7 × 4.7 × 9cm
行刀如笔的大师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有人将他归为\"皖派\",更有因他在篆刻史上贡献杰出,而称之为\"邓派\"的。
清乾隆八年(1743年),邓石如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他先辈从鄱阳湖迁来,居住在怀宁集贤关外的大龙山西北皖公山下。幼时家贫,未能上学读书,常与村童一道上龙山采樵,成年后,他刻过一方\"龙山樵长\"的白文印。也曾做过个体小买卖,做贩饼饵,到乡村转卖,每日
所盈利几个小钱,买米煮粥以一饱饥肠。\"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稍长\"独好刻石章,仿汉人印篆甚工整。\"大约二十岁左右,即为童子师,教授诗文与书法。因有生徒蛮横难管,邓即合去,云游鬻书卖字,以补生计。邓石如三十二岁那年(乾隆甲午年)来到寿州,以刻石印所得为糊口,适当时名士梁喊(前巴东知县)主循理寿春书院,投其门下。梁喊有如伯乐,见之叹日:\"此子惜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老夫对之如一敌国,充真力,是以凌轹数百年艺苑诸公。\"因为治装而介绍去江宁梅石居孝廉锣所。梅氏自北宋以来,为江左甲族,收藏文物甚富,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悉备。石如得此机会,纵观搏取,推索其意,心摹手追,意与古会。邓石如在梅铿家前后八年,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基础,后人评价他书兼四体,皆\"为清朝第一\"。
邓石如一生好旅游,浪迹江湖,足遍吴楚大约四十年,占去他生命历程的三分之二。在爬山涉水中,观祖国大好河山,访时贤名流隐士,亦能自得其乐也。传说有人问邓石如,\"山人不画山水,何以遍历名山大川?\"山人回答说:\"我以山川浩然之气融于笔端腕底\"。书法篆刻同属造型艺术,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焉能提高艺术水平。邓石如用深刻而又平常的语言来谈论书与印:\"规之所之为圆,方之所以为矩\",\"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通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相对而言,邓石如的以小篆入印比丁敬的追随汉风更有难度。因为流美的小篆在印面施展魅力,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汉印模式可供参照,一切必须自出新意。邓石如引秦篆人印作印,朱文取流畅婀娜,舒展披离;白文则或取方折如汉印,或取冲刀削披以现朱文之趣,左右逢源。以其\"游刃徜徉,行刀如笔\"的高超技法,融徽派的阴柔与浙派的阳刚于一炉,实在令人望尘莫及。当篆刻摆脱了工匠式的制作之后,形式上的变化无论就格式、章法还是刀法、线条的把握,都离不开书法的高度抽象凝炼的主持。因此,我们可以说是邓石如一手提携起篆刻与书法的真正联姻。这又是一个破天荒的大贡献,是比早期的引诗文入印以示文人气度而显得更成熟、更深刻的一个开拓。
又((怀宁县志》载:山人气刚力健,能伏百人。客楚三年中,有一日外游某山,宿山僧合,有群匪聚居僧舍,僧不能制,偶夜半僧应门
缓、匪怒捶僧,石如闻声而起救僧,一匪前斗石如,拳至辄踣,众匪齐进,连踣数十人,遂大骇窜去。此事发生在山人五十岁左右,后石如每饮酒兴酣时,必述及此事,以自豪也。邓石如朴实、忠厚、耿介、洒脱之个性,见义勇为之德行,令后人敬仰。
书中所展示的邓石如印章,为近代私家密藏,鲜为人知。从这些邓石如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深厚的汉印和金石碑版的功底,这是他师承传统,得以创新的根本。在刀法上他善于使用程穆倩的冲刀镌法,执刀微向内倾,行刀如笔;方圆粗细,主在得势;刀涩行缓,善运腕力;苍劲朴茂,不温不火。他的朱文印,多是绮丽浑润,刚健婀娜,流动多姿;章法上主奇逸。他的白文印,刀法明朗,字体端庄,不崇尚斑剥蚀缺,古趣蔚然;章法上尚清健。
\"幽居不用名\" 善伯洞蟠蟪钮朱支印 3.9×3.8 ×6cm(右下角碎裂粘合
\"清远闲放\"寿山大山石狮钮白文印 3.4 × 3.4 × 7cm \"有精神谓之富\" 杜陵蟠螭钮白文印6× 5.4× 3.3cm \"兴古为新\"花杜陵双螭钮朱文印 2.3×7.5× 35cm
\"看尽落花能几醉\" 寿山艾叶绿蟠螭白文印4.2× 4.2×6.2cm \"书味是真\" 白芙蓉博古钮扁方章4.5×1.0× 7.7cm
\"长留天地间\" 白芙蓉博古钮扁方章41 ×1.1 × 7.4cm\"世济忠清\" 白芙蓉博古钮扁方章4.2×0.9× 63cm
匠心独运无丝毫火气的巴慰祖
巴慰祖(1744-1793),字予藉、子字,号隽堂、晋堂、莲舫等。安徽歙县渔梁人。官候补中书。好棋及驰马、度曲。富收藏,通文艺。精于隶书,山水花鸟也十分工丽,又深得仿制青铜器的绝技,鉴家莫辨真伪。其印作工致挺秀,章法多巧思,书体、形式多种多样,喜用\"涩刀\",直追秦汉,境界甚高,惜流传作品不多。巴慰祖在皖南地区有
很大影响,而他的后继者中要数他的外甥胡唐最得真传。巴胡历来被视为皖派的正宗,但从近代发现的原印来看,他们与程邃的风格并不相同。
巴慰祖的学古可谓甚矣。但除了临摹古印功底非凡之外,他自己的刻印却恁地少见,以至人们对他了解甚少。直至晚清魏锡曾还感叹丁敬、黄易、邓石如的作品易得,而巴慰祖的作品\"不得寓目\",甚是遗憾。
印学功底深湛,是巴慰祖的基点。朱文印\"遗稿天留\"为一方博古钮将军洞芙蓉印章,石质雕刻精美,印文构造精密,线条畅达,神采飞扬,具金石意趣。白文印''深得酒仙三昧\"为寿山红半山巧色巧雕双狮钮印章,字体紧凑,疏中有密,笔道变化多端,朱地厚重,白地跃动,颇耐人玩味。
巴慰祖作印无论朱白无论大小,皆能紧紧把握住稳健、静穆的格调,无丝毫火气,因此,他比当时的印家更多了一份深邃感。这应该与他力摹古玺汉印,仿制青铜彝器,琢砚造墨,长期把玩上古器物,心摹手追大有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浸淫熏陶,自然是火气全消了。
\"遗稿天留\"将军洞芙蓉博古钮朱文印 2.7× 2.7 × 4.6cm 艺林中名声甚高的胡唐
胡唐(1759一1826),初名长庚,字子西,号西甫、聍翁,别署城东居士、木雁居:仁。安徽歙县人。巴慰祖外甥。精篆刻,宗秦汉,参宋、元,得古玺印形神;用刀劲挺细腻,刀痕不显;布局形式不拘一格,疏密重自然;风貌工整道劲,秀丽娟美。后人将其与程邃、汪肇龙、巴慰祖合称为\"歙四子\"。胡唐与他的母舅巴尉祖风格相承,取法秦汉清丽绝俗,被并称为巴胡。巴胡以秦汉为指归,达到神妙自然的境界,精能到了极点。他们的刻印,如果与汉印混在一起,是难分彼此的。巴慰祖、胡唐的风格对晚清印坛巨擘赵之谦有重要的影响。赵之谦在为好友魏锡曾刻《钜鹿魏氏》一印的款识中有题句云:\"老辈风流忽衰歇,雕虫不为小技绝,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巴胡为后世的推重由此可见。
在历来关于论印的诗词中,张问陶(号船山,乾嘉书画家)作有一首长诗歌咏胡唐的铁笔,被认为是最好的一首。胡唐为他刻\"船山\"一印,张问陶就此举赋诗《胡城东唐刻船山小印见赠作歌谢之》。
\"胡君镌石石不死,一片灵光聚十指。得心应手有神力,不怕酸风射眸子。浅镂深刻疑鬼工,精妙直过王山农。黄金一篇镌一字,红泥的的真能事。世人求不得,我亦不敢求。忽向空中贻佩印,使我高悬肘后如封侯。其下蟠朱主,其上作狮钮。朱文宛转署船山,狮钮鬣髻直刍狗。君不见,百年人世同枯朽,漫说无传传亦偶。刻铭书相斯,沉碑夸岘首。千秋万岁后,悠悠一杯酒。金石之功累良友,狂来欲叱精灵守。吁嗟乎!狂来空叱精灵守,又知此印他年落谁手?\"
我们从这首长歌中得知了胡唐在当时艺林中的艺术声望,倘若张问陶诗中不用夸张,那么\"黄金一篇镌一字\",倒也足以反映出胡唐名声甚高。在当时能傲视于印坛的,只有胡唐与巴慰祖。白文印\"第一功名只赏诗\"古朴工稳使人折服,印文体现出一种沉稳、静穆的古风,印章边款以清丽绝俗的小行书展现,明净雅洁,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白文\"第一功名只赏诗\"寿山老坑狮钮大山石印章3.4 × 3.3 × 9.1 cm
士大夫雅玩心态十足的文鼎
文鼎(1766-1852),字学匡,号后山、后翁等。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咸丰元年(1851)征举孝廉方正,力辞不就。平生未官。善鉴别,储藏的金石、书画多为精品。书法和山水画师法文徵明。精刻竹,所作皆亲自书、画。刻印不落陈套,严谨平稳,风貌雅秀;印款常见者为楷书,娟秀动人。
文鼎生活的时代,正是浙派大盛、方兴未艾之时,因此波及四面八方,嘉兴、湖州一带也翕然相从。想当年嘉兴一域,文人墨客云集,书画家张廷济、篆刻家钱善扬、擅书法通篆刻的黄锡蕃、文鼎以及周围一带的名士如官湖南布政司理问、藏弃甲于娄东、书画兼金石学家瞿中溶,能诗善医的篆刻家沈爱萱等,各为道古至契,终日领略古物,收藏研讨,不遗余力,又各编谱选印,序跋题记,竟是何等风雅绝伦。
铢积寸累,得此一并发之,真是媲美西泠而毫无愧色。
文鼎富收藏,写山水亦有逸致,师从吴门文征明一派,以苍劲圆润胜,书法\"小楷谨守衡山翁家法\"。其气息心态,精细而妩媚、少却一股阳刚之气,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明清士大夫视翰墨为雅逸,本来就具有相当明显的阴柔倾向。文鼎及一帮交情莫逆者,虽不是地道的艺术表现主义者,他们的士大夫雅玩心态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是雅玩,所以文鼎更显多才多艺。精鉴别,他收藏的金石、书画多上品佳石,亦精刻竹。文鼎的篆刻作品面目多样,从不死抱着正宗不放。他对印材的选择尤为讲究,从本人收藏的文鼎印章来看,石质一流,有纯洁通透、晶莹凝润的寿山水坑石黄水晶,有坑头洞桃花冻,有在通灵透明的芙蓉石肌理内分布着红色块、属芙蓉极品的红花冻芙蓉。文鼎嗜古雅玩,实属大雅,不但印作有十分的水平,就是边款也是一流的,在显赫一时的西泠八家之外能有此奇才,诚属难得也。
白文\"我思古人\"寿山桃花冻狮钮章3.4×3.5×10cm
朱文\"守拙\"芙蓉极品红花冻芙蓉螭钮章1.3 × 1.3×7.1 cm(老红木盒装,盒盖由来楚生题\"文房清玩\")
白文\"海阔天空\"寿山白田冻狮钮章(罕有) 2.5 × 2.5×10.1 cm
如皋派后期的功臣黄学圯
黄学圯(活动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字孺子,号楚桥。江苏如皋人。工篆刻,融二汉、程邃、浙派等特点于印间,尤得力于如皋派。嘉庆丁巳(1797)年编自刻印成《历朝史印》十卷,道光丙戌(1826)年成((楚桥印稿》四册,后撰《东皋印人传》二卷。
黄学圯在印史上的作为很了不起,既有创作,又有理论,而且所汇集编谱的还有一般的创作印谱与专门的学术研究印谱之分。比如,((楚桥印稿》是一般的印谱,而《历朝史印》则是立足于印史的研究,以历代史学家名姓为印汇成印谱,具有十足的学究气氛。在经过二十年之后,又重新编定《历朝史印》,不断增删、修改、订正,使之更
臻完美,其治学精神令人感佩。
身为如皋人,对如皋派的兴盛一时显然有亲历的体会。这里收藏的几方黄学圯印作,可以看出他还是步趋如皋派许容、童昌龄之后,布局别出心裁,疏朗跌宕,独树一帜。
杜陵布币式联体龙环钮章朱白文\"禅心\" 1.5×3 × 5.7cmra 花芙蓉鳌龙钮章朱文\"学到古人难\" 2.5 ×26×10cm 黄杜陵螭龙穿钱钮印
白文\"如风行空无所圭疑\"4.5 ×4.5 × 4.2cm 各具风采的晚清印家
锐意变法、表现个性,是晚清印坛的创作主流。虽然地域、师承的渊源等因素仍然影响着篆刻家的创作作风,但这一时期杰出印人在书法、刀法方面的探索求变已经趋于多元化。
书印一体别开生面的一代宗师吴让之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飚,字熙载,避同治帝之讳,五十岁后更字让之,并以字行,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庵、言甫等。斋室名为\"师慎轩\"。江苏仪征人。他是一个多才的艺术家,早年从包世臣学书法,为包氏入室弟子,篆刻学汉印,后倾倒于邓石如,余暇则花卉,有士气。一生刻印以万计,破前人藩篱而自成面目;印文,文中寓圆,刚柔相济,粗绌相问,婀娜多姿;用刀,或削或披,流畅自然,突出笔意,发前人所未发;布局极尽变化之能事;行草印款,飘逸劲丽。为晚清杰出的印家之一,对后世印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吴让之大约在清咸五、六年间(1855-1856)受吴云的邀请,到他家住了三四年时间。吴云是当时一个富有的收藏家,收藏极为丰富而珍贵的钟鼎彝器,玺印、陶玉砖瓦、金石碑版拓片,他号平斋,也常以他所藏珍器物为斋名。让之在他家帮助整理,共同研讨。这使让之的艺术素养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让之刻印刀法很特别,有\"浅削轻披\"之技,为丁敬以来甚至邓石如亦无。后人有日\"神游太虚,若无其事\"。吴让之继承了邓石如以小篆委婉流畅之势人印,刀法转折灵动多变,\"刀中见笔\",是继邓石如之后,在书印一体方面别开新生面的重要人物,这对浙派垄断的印坛无疑是个冲击,在篆刻发展史上他是个大功臣。
白文\"好学为福\" 3.3×3.3×9.3cm
白文\"熙载慕汉\"寿山搁溜田角端钮印章。该石欠温润、通灵,肌理略有黑钉。但仍不失田石本色33 × 2.6 ×6.5cm
白文\"占断烟霞不老身\"寿山老坑白芙蓉古兽钮印章 5.3×55×45cm
白文\"仲海平生真赏\"寿山杜陵狮螭钮印章,石质结晶坚实,通灵温润,肌理有水流纹和砂丁。3.9×39×11 cm
白文\"游戏翰墨\"寿山旗降黄,石质坚结,细腻温润,有光泽 2.5 ×2.5 ×10.3cm
朱文\"海边吹笛客\"杜陵角端钮椭圆形印章 3.6 ×63 ×6.3cm 朱文\"得风作笑\"白芙蓉巧色双螭穿钱钮扁圆章 2.1 ×5.9 ×10cm
白文\"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寿山红高山龙龟钮印章,色如朱砂布满全印,略露白地 42 ×6.7×5.5cm
朱文\"物常聚于所好\"寿山旗降白狮钮印章 5.2 ×5.2×6.2cm 白文\"自称臣是酒中仙\"花美蓉穿钱蟪翎长育印童 6 ×34×7cm. 朱文\"得者宝之\"田黄布袋和尚长方印章2.8×2.8 ×14.5cm
浙派的反叛者钱松
钱松(1818-1860),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别号铁庐、西郊、秦大夫、老盖、未道士、云和山人、西郭外史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与胡震交善。绘画山水设色苍古有金石气,梅、竹也具功力。善琴瑟乐曲。篆刻师法丁敬、蒋仁,但主要得力于汉印,尝手摹汉印二千钮,功力深厚。赵之琛叹日:\"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
及也。\"钱氏具有一种朴厚高古、苍劲茂秀、大巧若愚的新气息。他独出心裁的章法和切中带削的新刀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成为跳出浙派樊篱、异军突起的反叛者。
有许多印家认为,将钱松划为西泠八家之一实在是历史的误会,因为他的印风显然已不是浙派路数,而体现了更宽阔、更多样化的内容。这一点,只要翻翻《钱胡印谱》中钱松的作品,即可明了。
钱松到底是西泠八家中货真价实的传人,还是浙派的反叛?仅从狭隘的流派立场来看,钱松的广泛取法使原浙派形象变得模糊,与浙派可以脱离开去;但从广义来看,钱松的成功无疑拓宽了浙派印家的视线,使之从一个渐趋定型的刀法、章法躯壳中解放出来,拯救了浙派。与陈豫钟、赵之琛相比,钱松的成功更有价值。
正当钱松意气风发之时,据说是咸丰十年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占杭州,他为效忠清廷,\"阖门仰药死\",遂使如日中天的艺术生命夭折,时年四十三岁。
白文\"此情不已\"寿山青芙蓉狮钮印 3.7×3.4 ×6.8cm
朱文\"为知者道\"白芙蓉蟠螭钮扁圆章4.2×2.6×6.2cm 白文\"文章有神交有道\"寿山杜陵蟠蟪轫长古音 2.3 ×5×6.2cm 白文\"白雪轩藏\"寿山红芙蓉狮钮印章.石质较凝润而坚韧,微透明,肌理含砂丁及灰白色块如花生糕3.8×3.5×8.2cm
朱文\"以古为徒\"寿山善伯洞蟠螭钮方章,印体多红,白色,细腻微透明,肌里含金砂点和\"花生糕\" 2.2 ×2.2 ×5.8cm
抑扬飘荡的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号井糌,又号袖海,别号金喾、余粮生、金糌道人、荐木道士等。浙江上虞人,游寓杭州、上海、天津、北京、广州、香港等多处,鬻艺为生。工篆隶书,书体峻逸多姿。篆刻早年师法浙派,对陈鸿寿、赵之琛印作独有所钟,下过功夫。后转学邓石如,又旁涉汉简、汉印,融会《天发神谶碑》意境于胸,参
与己意,大胆变体,形成自己丰丽灵动的风格,尤其是笔画延长伸展,增加曲线的夸张效果,抑扬飘荡,极有创意。其印作当时在江浙一带声誉甚高,同时代的名画家张熊、任熏、任颐、黄山寿、蒲华等人用印,多出自其手。
在清末群芳争艳的印坛上,徐三庚也可算是一朵奇花。他以小篆入印,使人们感到篆刻变化如此妖娆,其流畅与妩媚实在令人注目,并形成典型的徐三庚式印风。其结体中宫收紧,外围疏展,使疏者更疏,密者更紧,使字法、章法更加跌宕多姿,线条上则多强调\"一波三折\",刀法上仍保持原浙派与邓派的传统冲切结合的刀法,强调疏密聚散,婆娑多姿,颇似\"吴带当风\"的舞蹈蹁跹。徐三庚在国内名重一时,求印者不辍于门。当时日本门户开放,他的印谱与作品传到日本颇受青睐,日本著名篆刻家圆山大迂、秧山白岩,均曾先后来华,投师徐氏门下。
白文印\"安且吉兮\"寿山琪源洞杜陵石,该石色有红、黄、白等,质晶莹温润,凝结通灵,肌理含细萝卜纹3.4 ×3.4 ×11.5cm
朱文\"江东后生\"寿山黄杜陵蒲意长方随形童3.2 ×3.2 ×14cm 白文\"一园水竹权为主\"寿山善伯洞薄意随形章4.6 ×4.6 ×10cm
白文巨印\"深心托豪素\"寿山白高山狮钮印章5.8 ×5.8 ×15.5cm
白文印\"好心为道\"龙钮巧色印章 23×2.3×8.9cm朱文印\"酲眼人\"龙钮巧色印章 22 ×2.3 ×9cm.
白文印\"花好月圆人寿\"巧色高山石三鼠偷玉米巧色圆雕钮印章3.8×3.8×7.1 cm朱文印\"劳谦君子有终吉\"田黄石狮钮印章3.8 ×3.8 ×7.5cm
印坛奇才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又字手为叔,别字冷君,号铁三、
悲庵、无闷等。所居日\"二金蝶堂\"、\"苦兼室\"。咸丰己末(1859)年举人,官江西鄱阳、奉新知县。
赵之谦是清末集书法、绘画、篆刻全面发展的大艺术家。他是清道光九年(1829)出生在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曾经久居之地,以及画家徐渭、陈洪绶、诗人陆游等人的故乡绍兴,他祖上都是有钱读书人家。他幼小就很聪明,两岁能执笔写字,稍大一点,读书就能过目成诵。因他性格好强,排行第三,之给他取了小名\"铁三\"。由于他好深思,常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来向父母、兄长发问。所以小时候,父母给他取了\"之谦\"这个名。
一个人的字号,往往代表他的身世与志向。尤其是由自己取的别号斋馆等印,更可见之。赵之谦早年刻的印章边跋中,曾经用过一个别号,叫作\"冷君\"。根据目前印谱边款所见,最早为壬子年(1852年)赵之谦所作\"理得心安\"印的边款上出现。本人收藏的两方赵之谦早期作品,其中一方为咸丰癸丑年夏天(1853年)二十四岁时所作,朱文扁圆印\"翰林供奉\"凿印款为:\"冷君为文伯世长大人作岁在癸丑维夏\"。在他三十岁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其父去世,哥哥为了连年打官司破了产,世态炎凉,处处受到他人冷言冷语的冷落。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他没向贫穷低头,常闭门高声朗读,被人认为怪诞,他置之度外。二十五岁(甲寅年)那年,他到杭州去卖画,以邵芝岩笔庄为收件处,每天都要到那里去等候画件,常常一无所获,悄然回来。他白号\"冷君\",环境冷酷志益坚。1859年,他三十一岁时中了举人,主考者认为他才艺列全省之冠。1865年赴京参加会试,有机会看到许多金石资料,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创作。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赵之谦印作,大致有近四百方,其中自刻名章约占百方。另外一百多方则是为胡亥甫、沈均初、魏稼孙、潘伯寅、王懿荣、何竞山、刘子重以及门生钱式、朱子後等刻的,他们都是曾和冷君在一起,研究金石碑刻者。再有近百方则为周氏、傅氏昆弟以及江绸叔、谭复堂、戴子高等老友所制。诚如赵之谦自己所说,\"字画卖钱,赖以存活\",尺度可以宽些,而刻印则限于同道知己以及相知极深的朋友。
只有赵之谦,既是印坛奇才,又是全才。文彭、何震、丁敬、邓
石如,到了他刀下都成了一个局部的存在;古玺汉印还有宋元朱文印也是信手拈来的形式参照;碑版、镜铭、钱币、权量、诏版、彝器......只要他认为是可以拿来为己所用的,一概全盘收进。于是,赵之谦的篆刻几乎是一个\"博物馆\",什么样的内容都有,什么样的美感都能毕现。同时,他在印跋边刻的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印外求印\"是赵之谦的成功秘诀。日本西川宁氏评赵之谦印时说:\"赵之谦作为篆刻家的存在,要比作为画家、书法家的意义更大。\"
赵之谦用于其印款的别号按时间先后主要有冷君(三十岁前后)、悲庵(三十四至三十五岁)、无闷(三十六岁以后)等。赵之谦印章的成熟期,当以其二十九岁作为起点。钱君句曾说:\"赵之谦早年曾致力于浙派,中年以后才逐渐进入皖派,最后融合浙皖二派而创为新浙派。\"赵之谦五十四岁时为潘祖荫作朱文印《赐兰堂))之边款日:\"不刻印已十年\"。这证实了他自四十四岁赴江西为官起,便不再刻印之说。现今所能见到的赵之谦的印作,主要是他二十四至四十四岁这二十年中的作品。
光绪十年,中法战起。法军骚扰闽海,清军由南城过境,赵之谦张罗供应。\"哀郁伤于中,风寒袭其外,......浸淫至于气喘神散,遂尔离开人世。\"时间四年旧历14月初一日,享年五十六岁。
白文\"福德长寿\"寿山桃花冻寿星人物钮印童4.2×4.2 ×15cm 朱文\"希世之珍\"寿山红旗降双龙钮印童2.4 ×2.4 ×8.1 cm 三方一组印章,黄花梨木盒装,
朱文\"天道忌盈人贵知足\"花芙蓉角端钮印章。 2.7×4.7×6cm 三方一组印章,黄花梨木盒装,朱文\"我以信为宝\"鹿目格蟠螭钮印章。 2.5 ×2.6 ×6.8cm
三方一组印章,黄花梨木盒装
白文\"适信为佳\"双色芙蓉巧雕獬豸钮印章。 2.4 ×2.4 ×6.7cm
朱文\"天香国色\"花杜陵随形螭龙钮章3.5 ×3.5×93cm 白文\"事理通达\"芙蓉冻博古钮穿环章3×3 ×6.5cm
朱文\"愿流传勿损污\"寿山牛角冻巧色灵芝钮章
2.4×5.1×5.2cm
朱文\"宝董室\"花芙蓉巧色硕果小虫钮扁圆章 3.4 ×6.9×7.2cm 白文\"寒灯独自吟\"花芙蓉芭蕉鹧鸪钮章4.7 ×4.2 ×6.7cm 朱文\"亭映江月\"白芙蓉竹节钮章3 ×2.5 ×8.3cmra
自文\"心出家僧\"黄善伯冻布袋和尚人物钮章 2.5 ×2.6×10cm。
好集古精鉴别的广东、湖南巡抚吴大潋
吴大潋(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惫斋。清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同治七年(1868)以进士入翰林。1884年会办北洋军务,驻天津。1885年诏赴吉林,同俄使交涉珲春黑顶子边界,收复沙俄侵占之地。翌年,升广东巡抚,1888年郑州黄河决口,派往治河,授河道总督。1892年出任湖南巡抚。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自请率湘军赴前线作战,因兵败革职,获遣回籍。
宦海沉浮,退出官场的吴大潋从此潜心于集古鉴赏,曾一度主讲龙门书院。吴大潋篆书参以古籀文,兼长刻印。山水、花卉,用笔透逸。精鉴别,喜收藏,所得古器皆手自摹拓,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有《悫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恒轩吉金录》、《古字说》、《古玉图考》、《意斋诗文集》等。光绪十九年(1893)辑《周秦两汉名人印考》尤为古今印学界所推重。
白文\"身外浮云\"寿山黄高山博古钮随形章,石质细而微松,晶莹通灵,肌理有绵丝纹,偶有黑点和黄色砂点2.4×2.4 ×4.6cmra
白文\"愿君寿\"巧色花芙蓉水龙纽扁圆章3.9×2.1×5.6cm。(乌木印盒,盒盖由王福厂题\"印珍\"两字)
挺拔瘦劲布局极尽匠心的胡锃
胡镘(1840-1910),字铜邻,号老鞠、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浙江石门(今崇德)人。工诗。书法以篆、隶、行见长。绘画,山水风格近石溪,兰、菊风格颇透逸。精刻竹,少时刻扇骨已有声誉,重视对象的神态和意味,不以光洁取悦于人。
胡镬所处的时代和身处的地域,高手云集。吴昌硕的存在,赵之谦的存在,像两块夹板似的把他夹在中间,要冲破这两位大师的高压谈何容易。但他还是我行我素,投入赵之谦、吴昌硕都未及投入的玉印风格领域,尽显他那挺拔的汉玉印线条、宗法秦、汉,白文细劲,朱文粗犷,用刀秀挺,突出笔意,布局极尽匠心,疏薄中含紧凑,平中有险,险不失稳,气韵苍秀。
秦、汉玉印格调展现的是大气而不弄小巧,但也会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即难有节律变化。倘若不加考虑,一味直用此法,亦难免千篇一律之弊。胡镘的突破点是尽量保持玉印那种纯正的线条,挺拔直率,但在结构时却十分注重穿插,以线条之间的避让关系与交错关系来造成空间的错落美。这种大胆独特的探索,是一种学识雄厚、理解力、把握力都十分卓绝的标志。
白文\"学到老\"将军洞芙蓉双鸪钮章22 ×22 ×7.5cm
白文\"酌古又斟今\"花美蓉巧色三螭戏珠钮章3.1 ×3 ×7.3cm 自立\"别有风趣\"寿山鸡油黄田石随形薄意章 2.3 ×6 ×4.1 cm 朱文\"古苏州\"青田灯光冻梅竹薄意印章 3 x1.5 ×7.8cm
誉满海内外的一代宗师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更字昌硕,别号甚多,有缶庐、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等。浙江安吉人。篆刻由浙派入,取道邓石如、吴熙载而涉秦汉之境,尤能貌拙气盛地作石鼓文,以玺印、甸瓦、碑碣笔意融入书画,篆刻钝刀切石,别具古拙淳朴、苍劲郁勃的气息。
少年时代的吴昌硕,虽然对书画篆刻产生了浓厚兴趣,初露才华,但动乱的晚清社会并没有给他带来优越的条件。十七岁那年,太平军
过浙西,战乱四起,百姓四处逃亡。他与父亲失散,独自一人流浪在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替人打短工、做杂活,吃剩饭残菜糊口。五年的流浪生涯,使他骨瘦如柴。直到二十一岁才回到破败不堪的家中。晚年时居上海,蜚声海内外,丰衣足食,但他始终保持俭朴本色,曾对友人说:\"除了山上的老冬茅,我哪一样没有吃过呀!\"
吴昌硕曾经和在上海时的好友吴待秋说:\"没有平斋,也就没有我昌硕了。\"他年轻时在苏州吴云(即吴平斋、两种轩主)家当家庭教师。平斋是苏州知府,喜书、画、篆刻,家中收藏甚富,钟鼎彝器满室。一天平斋问其子:\"先生闲来作何消遣?\"子答:\"惟见老师执刀刻砖,不懈不倦。\"平斋觉得奇怪而往视之,果见缶翁伏案刻印,格格有声。平斋很受感动,抚缶翁肩说:\"你很用功,但这是硬千,篆刻治印尚未入门呢!我给你看看家藏的古印、印谱吧!\"面对历代印章,亲手抚摸明清各派刻面、边款,缶翁得此机会,虚心学习,不断摹临,始归正路,越数年,眼光提高,印艺大进,集诸家之长,为CMt后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吴昌硕早期也是学浙派的。从他最早一部《朴巢印存))中即有明显的浙派面目。从浙派的切刀方笔到邓石如、吴让之的冲刀圆笔,缶翁的线条不是简单的跨越和转换,而是逐渐从有形向无形,大智若愚,信手打凿皆成妙境。缶翁以第一流的胸襟和第'流的感悟,对篆刻印面艺术造型的阴阳、刚柔、方正、直曲、粗细、糙润等进行出神入化的改造。他将自己书法中的圆熟精悍、刚柔并济、醇雅古朴、得\"石鼓文\"神韵的特长揉合进去,又吸取绘画中的\"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理论,并创用圆杆粗厚的钝刀,运作时指腕力度大,下刀钝而重,便于硬入直切。从而形成了自己磅薄豁达,苍古大度,朴实中见雅贵,憨厚中出机灵的篆刻新风范,成为篆刻艺术史上的又~个里程碑。
朱文\"生气远出\"黑青田石皮巧雕三螭龙戏珠浮雕随形章。该黑青田石色黝黑发亮,质细洁温润,肌理略隐格纹及白点,如此大料黑青田石章罕见。4×4×10cm
寿山巧色高山石狮钮对印白文\"读遍千古书\" 3.2 ×3.2 ×10.5cm寿山巧色高山石狮钮对印朱文\"作了天下事\" 3.2 ×32 ×10.5cm
寿山和尚洞高山石双狮钮对印自文\"南园耕读人家\"3.6 ×3.6×103。m寿山和尚洞高山石双狮钮对印朱文\"闲情雅趣\"3.8×3.8×9.7cm
一组六方寿山硬田石随形螭钮印章.田石中凡温润不足,通灵不够,杂质、裂纹较多者,统称为\"硬田石\"。
白文印\"鹤寿\"、\"无量寿\"、\"与天地同寿\"①、②、③朱文印\"仁者寿\"、\"人长寿\"、\"金石寿\"a、b、c
白文\"集虚草堂珍藏书画印\"6.3 ×6.3 ×9.5cm
白文\"能事不受相促迫\"白芙蓉布袋和尚钮章 3.4 ×3×6.1 cm朱文\"画奴\"红高山火龙随形章 1.7×3.6×4.8cm
白文\"乱头粗服\"白田石狮钮章,白色中泛淡黄色,且颜色向内渐淡,质灵纹细2.1×2.1×6.8cm
白文\"若风之遇箫\"芙蓉三狮钮章。吴昌硕35岁(1879年)时为吟轩先生所作4.8×4.8×11.2cm
白文\"犹读大痴画卷还\"巧色高山石水龙钮随形童 5 ×5×8cm 白文印\"长年\"、\"CMt利\"博古钮章 1.5 ×1.5×8.5c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